大四学年的序幕拉开,307寝室的氛围与以往截然不同。过去的书本堆叠间,如今夹杂着“旭遇”工作室的技术图纸、产品样品和会议笔记。学业与事业的界限变得模糊,却又在彼此的滋养中愈发清晰。
陈遇的日程表精确到了小时。白天,他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水产工程材料学》、《渔业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知识,并将其与“虎煌”的实践相互印证。晚上,他则化身为“旭遇”的远程技术总监,通过电话和邮件与省城的父亲陈平、毛蛋沟通生产细节,与北京的孙宇、张伟、王小虎探讨技术难题,还要审阅周凯起草的市场分析报告和李文博建立的力学模型。重生的紧迫感让他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两瓣用。
赵强将对钓鱼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了他的毕业设计——《几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对鲫鱼、鲤鱼诱食效果的评价及其在环保饵料中的应用研究》上。他几乎泡在了学校的水产动物营养实验室,小心翼翼地配置着各种提取物溶液,设计着迷宫实验装置,记录着实验鱼类的摄食行为变化,那股认真劲儿让导师都刮目相看。他的“人体风味检测仪”(鼻子和舌头)也有了用武之地,常常能提出一些让李文博都觉得有趣的假设。
李文博的《基于“虎煌”复合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钓具部件结构优化设计》课题,则将他严谨的学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仅大量查阅国外最新的复合材料论文,还利用学校机房那台安装了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5.4版本,2000年发布)的高性能计算机(相对当时而言),对陈遇他们带回的“虎煌”材料性能数据进行模拟计算,试图从理论上找到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他常常为了一个微小的参数调整,在机房一坐就是半天。
周凯的《新材料初创企业(“旭遇”案例)市场切入与品牌建设策略研究》则让他如鱼得水。他不仅动用了所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市场调研,更是成为了互联网的积极拥趸。他频繁出入网吧(学校机房网络限制较多),在海角社区、西祠胡同等当时流行的论坛的财经、创业、钓鱼版块潜水,搜集信息,甚至小心翼翼地尝试发出一些试探性的帖子,了解潜在客户群体对“虎煌”这类产品的认知和期待。他还开始研究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易趣网),思考着未来线上销售的可能性。他的时尚嗅觉也用在了正途上,开始着手设计“旭遇”的Logo和产品手册的视觉风格。
新事物的涟漪悄然荡入他们的生活。周凯率先装备了那部摩托罗拉V60,虽然价格不菲,但彩屏和和弦铃声带来的优越感,以及更清晰的通话质量,让他在信息获取和对外联络上确实快人一步。他甚至还用手机那30万像素的摄像头(虽然后来被张伟吐槽精度还不如实验室的显微镜)拍下了产品手册的初稿设计,彩信发给陈遇看(尽管经常因为网络问题发送失败)。
更重要的新工具是U盘。在陈遇的强烈建议下,工作室斥“巨资”购买了两个64MB的朗科U盘(当时闪存盘的领导品牌之一)。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数据交换方式。李文博庞大的有限元模型数据、孙宇发来的复杂算法参数、张伟的控制程序更新、周凯设计的产品手册大尺寸图片文件,终于告别了需要压缩分割成十几张软盘才能携带或邮寄的窘境。虽然容量依旧有限,且价格昂贵,但其便捷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毛蛋也终于不用再为那一堆容易损坏的软盘而头疼了。
然而,技术的道路从未平坦。就在团队以为“虎煌2.0”工艺已然稳固时,一个新的、极其隐蔽的问题浮出水面。
一批交付给农机厂周工的新型号部件,在厂内进行的疲劳测试中,出现了早期开裂的现象,虽然不是全部,但废品率显着高于协议要求。
消息传回,工作室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陈平师傅眉头紧锁,反复检查着生产记录,确认每一步操作都严格遵循了规程。毛蛋急得嘴角起泡,这批订单金额不小,更是维持与农机厂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
陈遇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了解了情况,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让父亲将出现问题的部件样品以及对应批次的所有原始数据记录立刻用最快的方式寄到学校。
包裹到达那天,307寝室临时变成了一个紧急技术分析室。问题部件摆放在桌子中央,那细微的裂纹在灯光下仿佛嘲讽的嘴角。
“所有宏观工艺参数看起来都没有异常。”李文博推着眼镜,对比着数据记录表,“温度、压力、时间都在控制范围内。”
“难道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赵强猜测,“这批次的原料有问题?”
陈遇沉思着,拿起一个废件,仔细感受着断口:“不像。强度数据是达标的,问题出在耐疲劳性上。这更像是……内部存在微应力集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