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省城,仿佛被罩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阳光白得刺眼,灼热的空气扭曲了远处的景物,聒噪的蝉鸣是这酷暑中最执着的背景音。然而,与室外这种令人慵懒倦怠的闷热不同,“旭遇”工作室内部蒸腾着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热度——那是金属碰撞的脆响、是电机启动的低吼、是激烈讨论迸发的思维火花、是汗水滴落在地板上的专注,是一种名为“创业”与“创新”的炙热能量在有限空间内澎湃涌动。
在度过了最初几天如同旋风般的采购、搬运、清理和基础改造后,期待已久的硬件升级终于进入了实质阶段。第一批新装备的陆续到位,像是一颗颗强大的心脏被植入机体,让整个“旭遇”开始焕发出全新的、更强健的生命力。而孙宇和张伟,作为早已提前归队、驻扎在此的技术核心,如同这台精密机器的双CPU,贯穿了从迎接、验收到调试、磨合的全过程,他们的冷静与专业,是这股沸腾能量中最稳定的基石。
第一个被郑重其事迎接进来的“大件”,是那台标志着告别纯手工作坊时代的电动破碎分级机。当厢式小货车带着一身尘土停在门口,工人们喊着号子,用液压拖车将这台漆色锃亮、结构紧凑、散发着机油和冷轧钢板特有气味的机器卸下来时,工作室门口仿佛在进行一场小小的工业仪式。
王小虎搓着手,围着新机器转圈,眼神火热:“俺的个老天爷!这玩意儿!一看就比俺那‘摇钱树’有劲多了!这得顶多少个俺啊!”
赵强则更务实,摸着坚固的机架和规整的焊点:“瞅瞅这做工!这厚度!以后俺们摇出来的就不是‘黑金粉’,得是‘黑金面儿’了!”
但最先上前的是孙宇。他冷静地示意大家稍安勿躁,首先核对送货单与型号是否一致,然后迅速打开随箱的技术文件,目光快速扫描着电气参数、安装尺寸和安全规范。几乎同时,张伟已经拎着他的万用表工具箱,开始检测预备安装位置的电源插座电压和接地情况。
“电压228V,波动范围±12V,超出设备允许的±5%范围。”张伟报出数据,声音平稳。
“说明书要求独立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现有线路无法满足。”孙宇头也没抬,指着文件上的条款补充道。
陈平师傅立刻根据经验判断:“得从总闸单独引一条专线过来,线径加粗到4平方毫米。地桩要重新打,至少一米五深,灌盐水降阻。”
方案既定,执行力超强的“力气组”立刻行动。赵强和王小虎在张伟的精确指点(“火线接左,零线接右,地线接上端,线鼻压紧”)和孙宇的规范监督(“绝缘胶布缠绕标准,线管固定间距0.5米”)下,化身临时电工,拉专线、套PVC管、抡大锤打接地极。汗水如同溪流般从他们额角、脖颈淌下,工字背心彻底湿透,紧紧贴在结实的肌肉上。张伟始终拿着万用表跟在后面,每完成一步就检测一步,确保万无一失。整个改造过程持续了一个闷热的下午,直到张伟最终测量确认:“电压稳定220V,接地电阻3.8欧姆,符合标准。”
“好了,现在可以尝试启动了。无关人员退至安全距离。”孙宇宣布,语气如同实验室里的教授。
王小虎深吸一口气,如同按下神圣的按钮,郑重地推动了启动杆。
“嗡——!”电机启动的声音低沉、平稳、有力,远比老式手动摇柄那吱吱嘎嘎的呻吟声显得可靠。在孙宇的点头示意下,王小虎用铁锹将一捧预处理过的碳纤维碎片投入进料口。机器内部立刻传来密集、均匀、高效的剪切和研磨声,不再是过去那种吃力的、间歇性的噪音。很快,根据不同目数设置的出料口开始稳定地“吐”出细腻、均匀、宛如黑色沙瀑般的纤维碎料。
“成功了!!太牛了!这效率!这质量!”王小虎抓起一把新出的料,感受着那前所未有的均匀度,激动得满脸放光,“老伙计,‘摇钱树’,你功成身退啦!以后就看它的了!”他拍了拍那台陪伴他无数日夜的老粉碎机,语气里充满了告别战友般的复杂情绪。
效率的飙升立刻显露出产业链的瓶颈——原料预处理(清洗、分类、干燥)的速度完全跟不上了。赵强和王小虎瞬间从“摇柄苦力”变成了“预处理狂人”,在粉尘和汗水**舞,累得腰酸背痛,却看着堆积如山的待处理原料和飞速消耗的破碎料,痛并快乐着。“值!太他妈值了!”成了他俩嘶哑着嗓子喊出的战斗口号。
紧接着,高精度电子天平和真空搅拌脱泡机这两大“精细化”利器也相继就位。李文博和孙宇立刻组成了“校准双人组”,拿出标准砝码,对天平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校准,孙宇负责记录数据并计算误差,李文博负责操作和复核。“精度达到标称的0.001g,符合实验要求。”孙宇最终宣布。
随后,孙宇主导,李文博辅助,迅速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从环境温湿度记录、称量容器恒重、到加料手法、数据记录格式,事无巨细,全部规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