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钓人生路 > 第117章 钓圣的“军火库”与全国赛的东风

资金短缺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旭遇”团队的头顶。第三次实验的失败,虽然再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但也几乎耗尽了账面上最后一点流动资金。毛蛋对着空荡荡的保险箱(其实就是一个上了锁的铁皮柜)唉声叹气,连王小虎咋咋呼呼的电话都觉得提不起劲。

元旦假期的最后一次团队电话会议,气氛格外沉重。

“毛蛋哥,账上…还能撑多久?”陈遇的声音透过电流,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最多…只够再买一次最小批量的原料,付完下个月的电费和房租,就彻底清零了。”毛蛋的声音充满了无力感,“刘总那边,商业计划书发过去后还没回音,估计是看咱们这烧钱速度吓到了…”

电话那头一片沉默。远在北京的孙宇、张伟、林莉甚至王小虎,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一次次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再加上资金的即将告罄,几乎要将这群年轻人的斗志压垮。

“要不…”王小虎的声音突然打破了沉默,带着他特有的、不管不顾的冲劲,“俺们去搞一根真正的碳素鱼竿来拆开看看咋样?看看人家到底是咋弄的!”

这个提议如同在死水中投下了一块石头。

“拆鱼竿?”孙宇第一个提出质疑,语气严谨,“市面上流通的碳素鱼竿是最终商品,经过多重工艺和涂层处理,反向推导其基体树脂配方和具体工艺参数,难度极大,且涉及…”

“涉及专利和商业机密。”林莉轻声补充,带着法律层面的谨慎。

“而且,一根像样的碳素鱼竿,再便宜也得大几百甚至上千啊…”毛蛋嘀咕着,又开始下意识地计算成本,心都在滴血。

“俺知道难!俺也知道贵!”王小虎急了,嗓门大了起来,“可咱们现在不是没辙了吗?闭门造车,钱烧完了也没搞出个名堂!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哪怕学个皮毛,知道差距在哪,也总比瞎摸强啊!”

陈遇没有立刻说话。王小虎的话虽然莽撞,却触动了他。是啊,他们一直沉浸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折腾,虽然理论上不断学习,却从未直观地、解剖学般地研究过一个成熟的、成功的产品。

“虎子说的…有道理。”陈遇缓缓开口,语气逐渐坚定,“我们不求完全复制,那是侵权,也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学习它的结构设计、观察它的铺层方式、感受它的材料性能。这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可触摸的参考系。”但他也皱起了眉头,“只是这钱…”

正当大家为钱发愁时,转机出现了。陈遇在一次给师傅程晓风的例行电话中,无意间提到了团队遇到的瓶颈和这个“异想天开”的拆竿想法。

“拆鱼竿?学习?”程晓风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提高了八度,随即哈哈大笑,“好小子!有想法!这才是搞技术的样子!光自己闷头搞不行,得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买什么买!浪费那钱!等着!”

钓圣的影响力非同小可。程老爷子一个电话打出去,在他的钓友群里吆喝了一嗓子:“喂!老伙计们!谁手里有断了的、废旧的碳素竿子?别扔!我徒弟搞科研要用,拆了学习!多多益善,好坏不拒!”

好家伙!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重磅炸弹。程晓风的徒弟要搞碳纤维研发?还要拆竿学习?这可是钓鱼圈里的新鲜事!

一时间,响应者云集。

“老程!我这儿有根早期的高碳竿,太脆,第二节断了,一直没舍得扔,给你徒弟!”

“程大师!我有一整套路亚竿,让船撞断了竿稍,其他部分好的,要不要?”

“俺有俺有!好几根溪流竿,都是操作不当断的,俺都给寄过去!”

“我这有根东丽碳布的竿子,可惜踩断了,碎片都留着呢!”

不过几天功夫,一大箱五花八门、伤痕累累、品牌各异的废弃碳素鱼竿和零件,就被源源不断地寄到了“旭遇”工作室,差点把门口堆满。

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军火库”,众人都傻眼了。

王小虎兴奋地扒拉着箱子:“哇塞!钓圣老爷子太牛了!这…这简直是开了个二手竿博物馆啊!啥牌子都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

毛蛋拿起一根断口参差不齐的溪流竿,又拿起一根接口处有碳布补强痕迹的海竿,啧啧称奇:“这…这质量也差太远了吧?你看这根,壁厚不均,这纤维看起来也粗糙;这根就明显好多了,断口都整齐些。”

陈遇拿起一根标注着“高模量”的断竿梢,手感极轻,但断口显示出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正好!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档次、不同工艺的竿子之间的差异!这比只拆一根竿子学到的东西多太多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 林莉在图书馆查阅行业资讯时,兴奋地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你们看!中国水产学会和几所高校联合发起了一个‘全国大学生水产饲料创新与应用技能大赛’!其中一个重头戏就是钓鱼比赛,严格规定必须使用各团队自己研发的饵料,严禁使用任何商品饵!冠军奖金有十万元!还有机会得到知名饲料企业的实习和项目推荐!”

十万元!这对于捉襟见肘的“旭遇”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而且是雪中送炭的巨款!

“必须参加!”陈遇毫不犹豫,“这是我们专业对口的方向!而且奖金太重要了!”

“可…可是…”毛蛋有些犹豫,“咱们的精力…碳纤维这边刚有点新思路…”

“这不冲突!”陈遇思路清晰,“饵料研发主要靠我,这是我的本行。而且,这也是检验我专业学习成果的好机会。碳纤维的研究,孙宇、张伟、虎子,你们多费心,我们可以并行!”

“没问题!”孙宇立刻响应,“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我可以远程完成。饵料比赛是关键的资金突破口。”

“俺…俺虽然不懂鱼吃啥,但俺可以给遇哥打下手!磨米粉俺在行!”王小虎拍着胸脯。

张伟言简意赅:“需要任何数据处理,找我。”

林莉也跃跃欲试:“我可以帮忙查找资料,做市场调研,整理申报材料!”

峰回路转!原本山穷水尽的局面,竟然因为钓圣师傅的鼎力相助和一个突如其来的专业赛事,瞬间变得柳暗花明!

团队立刻兵分两路:

一路由陈遇牵头,王小虎辅助,毛蛋负责后勤,主攻水产饲料大赛。 陈遇利用所学知识,开始构思饵料配方。他跑图书馆查文献,去实验室分析本地鱼情水情,甚至打电话向程晓风请教不同鱼种的摄食习性。王小虎则成了“首席粉碎官”和“搅拌工”,忙着将各种粮食、骨粉、虾粉按照陈遇的配方粉碎混合,弄得工作室里粉尘飞扬,香味(和腥味)扑鼻。

另一路由孙宇和张伟远程指导,陈遇统筹,利用那堆“废弃军火库”进行逆向工程学习。 他们挑选出不同档次、不同损伤程度的鱼竿段落,开始进行系统的拆解和分析。

拆解过程变成了一场生动的实践课。他们用王小虎带来的小钢锯、游标卡尺、放大镜,甚至 borrowed 了陈平的显微镜。

“看!这根便宜竿,纤维排布混乱,孔隙好多!”王小虎举着一截竿身大喊。

“这根标注高碳的,纤维丝束明显更细更密,但太脆,你看这断口,齐刷刷的。”陈遇分析道。

“导环的绑线方式和底座结构也各不相同…”毛蛋仔细观察着。

孙宇通过视频连线,要求他们精确测量每一段的重量、长度、壁厚、直径,记录断口形貌,并尝试判断铺层角度。张伟则默默记录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试图寻找一些规律。

他们还发现,很多竿子并非纯碳,而是采用了碳布与玻璃纤维布混合缠绕,或者在关键部位有加强衬布。

“原来结构设计这么重要!”陈遇感叹,“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用到底。”

“还有表面处理,”林莉看着那些光滑的漆面和印花,“这不仅仅是好看,也关系到耐磨和防水。”

这次大规模的、对比式的逆向工程,虽然依旧无法得知核心的树脂配方和精确的工艺参数,但却极大地开阔了团队的眼界,让他们对碳纤维钓具的“设计”和“系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他们不再仅仅盯着那一小块脆弱的预浸料片,而是开始从结构力学、材料搭配、产品设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资金的困境尚未完全解除,但前路已然出现了新的曙光。一堆废弃的鱼竿和一个突如其来的比赛,像两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旭遇”团队,让他们在挫折中重新燃起了高昂的斗志。陈遇更是感受到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仿佛找到了水产大学和碳纤维梦想之间那座独特的桥梁。)—— 钓圣的“军火库”与全国赛的东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