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研发的新目标像一针高效的兴奋剂,让“旭遇”团队的每个人充满了干劲。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这群热情的年轻人一系列下马威。
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对刘总承诺的商业计划书。这可不是展销会上那种简单的产品介绍,而是需要系统阐述公司愿景、市场分析、技术路线、团队构成、财务预测、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复杂内容的专业文件。对于一群大一学生来说,这简直如同天书。
工作室里,气氛从展销会后的亢奋转变为一种焦头烂额的忙碌。桌上堆满了从图书馆借来的《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中小企业管理》之类的书籍,以及大量打印出来的资料。
毛蛋对着财务预测部分愁眉苦脸:“这现金流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都是啥跟啥啊?咱就卖了几顶帐篷,咋就要算得这么复杂?我感觉我小学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王小虎自告奋勇负责“市场分析”,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充满了“虎式”风格:“…我们的市场巨大!全国有上亿钓鱼佬!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买我们的帐篷,那也能卖一百万顶!(毛蛋插嘴:虎子,全国有没一亿钓鱼佬还两说呢!)…竞争对手‘渔火’就是纸老虎!他们的纳米膜是骗人的!(孙宇冷静地:需要客观陈述,避免主观攻击性言论)…”
孙宇负责的技术部分则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写得如同学术论文,充满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据模型,王小虎看了直呼头疼:“宇哥,你这写的啥?给外星人看的吗?”
张伟默默地将孙宇的文字尝试转换成更易懂的图表和流程图。
林莉负责的整体统稿和美化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她试图将王小虎的夸张、孙宇的艰深、毛蛋的混乱整合成一份专业、可信的计划书,常常写得头昏眼花。
陈遇作为总协调和主笔人,压力最大。他不仅要撰写核心的“战略愿景”和“执行摘要”,还要不断协调各部门的进度,统一文风,解答大家的疑问。他常常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反复修改,试图将团队那个“做出世界一流碳纤维钓具”的梦想,用投资人能理解和信服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不能只说我们要做碳纤维,”陈遇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大家说,“我们要说清楚为什么是碳纤维,市场为什么需要它,我们凭什么能做出来,以及最终能带来多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其中的差距,犹如鸿沟。
就在团队为了计划书绞尽脑汁时,新的“麻烦”又来了。林莉接到了刘总助理的一个电话,客气地询问计划书进度,并委婉地提到,刘总希望看到一份“国际化”的计划书,最好能有英文摘要,因为这有助于吸引潜在的海外投资人或关注国际市场的合作伙伴。
“英文摘要?!”听到这个消息,王小虎第一个跳起来,“杀了我吧!我英语四级还没过呢!”
毛蛋也傻眼了:“这…这咋整?咱几个凑一起,能把二十六个字母认全就不错了!”(虽然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当时普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英语水平)
孙宇推了推眼镜:“我的英语阅读尚可,但学术写作与商业文书差异很大,恐怕难以胜任。”
张伟默默地点开了一个极其古老的、运行缓慢的翻译软件,输入了一句“我们是旭遇团队”,结果输出了一堆乱码。
团队瞬间陷入了新的绝望。
“要不…咱去找个英语专业的同学帮忙?”林莉提议,但随即又否定了自己,“不行,计划书里有很多技术细节和商业机密…”
“或者…去请个翻译?得花多少钱啊?”毛蛋开始算计成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王小虎忽然猛地一拍桌子,眼睛放光:“有了!”
众人齐刷刷看向他。
“咱不是有现成的翻译吗?”王小虎得意洋洋地指着林莉,“莉姐!你是经贸大学的啊!你们学校英语要求最高了!你不是还加入了英语社团吗?这不就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吗!”
林莉一愣,脸瞬间红了,连忙摆手:“我不行的!我…我口语还勉强,这种专业的商业计划书翻译,我…我没把握…”
“怕啥!”王小虎大手一挥,开始了他经典的“虎式”鼓励,“莉姐!你就是咱们团队的秘密武器!平时都是遇哥和宇哥他们出风头,现在该你上了!你要相信你自己!你可是要将来把咱们产品卖到全世界的人!这点小摘要,还不是手到擒来?对吧,遇哥?”他还不忘拉上陈遇。
陈遇看向林莉,眼中带着鼓励和信任:“莉莉,虎子话糙理不糙。这里英语最好的确实是你。这不是正式的合同文件,只是一个摘要,让投资人了解我们的核心意图。你肯定能行。我们大家帮你,你把中文摘要写好,我们一起帮你斟酌翻译,怎么样?”
孙宇点头:“我可以负责技术术语部分的准确性。”
张伟默默地点开了另一个稍微靠谱点的在线词典网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