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会议室余温,目光的追随
周一早晨的阳光斜斜切进顶层会议室,把长桌边缘镀上一层金边。林未晚抱着笔记本电脑推门进来时,指尖还残留着咖啡杯的温热——那是顾时砚早上送来的,加了两勺糖的热拿铁,杯套上印着她喜欢的浅杏色常春藤图案。
“早。”顾时砚的声音从主位传来,带着笑意的目光精准地落在她身上。他今天穿了件浅灰色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链在光线下闪了闪,正是上周在海边时,她无意中说“这个款式很衬你”的那只。
林未晚心跳漏了半拍,低头应了声“早”,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桌肚里不知何时多了个小袋子,拆开是她常吃的那个牌子的薄荷糖,包装纸上用马克笔写着“开会提神”,字迹清隽,是顾时砚的手笔。
项目组的人陆续到齐,总监敲了敲桌子:“上周民宿方案的修改意见下来了,甲方对庭院水景部分还有些想法,我们先过一遍细节。”
投影幕布上切换出设计图,林未晚下意识地挺直脊背。这部分是她负责的,上周和顾时砚在海边散步时,还拿着平板讨论到深夜,他指尖划过屏幕时说“这里的弧度可以再柔和些,像海浪退潮的曲线”,此刻图上的修改稿,正是照着那个思路调整的。
“林工的水景方案很有灵气,但甲方觉得汀步石的间距太密,担心影响通行。”甲方代表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强硬,“我们要求把间距扩大到八十公分,下周必须出调整图。”
会议室里静了静。八十公分远超常规安全距离,林未晚皱起眉:“李总,这个间距对老人和小孩来说太危险了,而且会破坏水景的整体韵律——”
“设计不就是为了满足甲方需求?”对方打断她,语气带着嘲讽,“还是说林工觉得自己的想法比甲方更重要?”
熟悉的场景让林未晚想起第一次和顾时砚见面的会议室。那时她也是这样据理力争,被甲方怼得哑口无言,是他突然开口解围,拿着规范手册一一反驳,最后说“好的设计是平衡需求与安全,不是单方面妥协”。
此刻她还没来得及组织语言,身边的顾时砚已经翻开笔记本:“李总,关于汀步石间距,国标里明确规定园林步道的安全间距不得超过六十公分,我们可以折中到七十公分,既保证通行安全,又能保留设计感。”他说话时侧过身,膝盖不经意地碰到林未晚的腿,隔着西装裤传来温热的触感,像在无声地给她支撑。
他接着调出模拟动画:“您看,七十公分的间距配合汀步石的错位排列,从主屋看出去会形成‘水漫石隙’的效果,下雨时水流过石缝的样子,很像海边的礁石群。”
林未晚猛地抬头看他。“海边的礁石群”是她昨天晚上发给他的朋友圈,配了张周末在沙滩捡的贝壳照片,他当时回了个“海浪的灵感”的表情包,原来他记在了心里。
甲方代表的脸色缓和了些,顾时砚趁热打铁:“我们下午出一版七十公分的效果图给您过目,如果有问题再调整,您看可以吗?”
对方最终松了口,会议继续推进。林未晚握着笔的手指微微发烫,刚才顾时砚说话时,目光好几次掠过她,带着浅浅的笑意,像在说“你看,我们又一起解决了问题”。
中场休息时,大家都出去接水,林未晚留在座位上整理图纸,顾时砚忽然凑过来,压低声音问:“早上的拿铁甜吗?”
“刚好。”她抬头撞进他眼里,那里盛着晨光,比上周美术馆里的星光更亮,“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想喝这个?”
“猜的。”他指尖敲了敲她的笔记本,“刚才甲方提到汀步石时,你皱眉的样子,和上次在陶艺店捏不好陶泥时一模一样。”
林未晚的脸瞬间红了。那天在陶艺店,她教他捏交握的手,他笨手笨脚地把手指捏成了歪歪扭扭的形状,她皱着眉说“要像这样轻轻弯曲”,他却突然抓住她的手:“这样握着就不会歪了。”
正想起身接水,手腕被他轻轻拉住。顾时砚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剥开糖纸递到她嘴边:“薄荷糖怕你觉得太凉,这个是橘子味的。”
糖块的甜香在舌尖弥漫开时,林未晚看见他眼底的笑意更深了。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在他发梢跳跃,像极了第一次约会时,他手里那支向日葵的花瓣。
下半场讨论室内软装,顾时砚负责的木作部分被提了不少意见。甲方坚持要用进口橡木,觉得国产木材“不够档次”,林未晚听得心里发紧——她知道顾时砚为了找合适的老榆木,跑了三趟郊区的木材厂,上周还兴奋地给她发照片,说“这批次的木纹像海浪的纹路,做餐桌一定好看”。
果然,顾时砚的眉头拧了起来:“进口橡木的含水率不适应本地气候,容易开裂。我们选的老榆木经过三次烘干处理,稳定性更好,而且木纹理的‘水波纹’是自然形成的,比橡木更有故事感。”他说话时,目光下意识地看向林未晚,像是在寻求认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