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方案争议,他坚持的细节(似曾相识)
周一上午的项目例会刚开场,会议室里的气氛就有些紧绷。甲方代表王总把林未晚提交的动线优化方案推到桌心,指尖点着图纸上的转折区域:“林设计师,这里的弧形动线我们还是觉得不妥,改成直角更节省空间,后期招商也能多划分出两个展位。”
林未晚握着笔的手紧了紧,指尖在图纸边缘划出一道浅痕。她早料到甲方会提空间利用率的问题,却没想着会卡在最关键的弧形设计上——这个弧度是她反复测算过的,既能避开老纺织厂的承重柱,又能引导游客自然流向怀旧展厅,更重要的是,这个弧度的半径,和五年前她跟顾时砚在实习时设计的第一个展厅动线,一模一样。
“王总,直角设计确实能增加展位数量,但您看这里。”她起身走到投影幕前,指着标注承重柱的位置,“如果强行改直角,动线会紧贴柱体,游客通行时容易发生碰撞,而且会遮挡展厅入口的视觉焦点,反而影响体验感。”
王总皱了皱眉,刚要反驳,一直沉默的顾时砚突然开口:“我同意林设计师的方案。”他的声音不高,却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顾时砚起身拿起激光笔,光束精准地落在弧形动线上,“这个弧度的半径是2.8米,刚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舒适通行距离,而且能自然串联起织布机展区和怀旧办公室,形成完整的参观闭环。”
林未晚猛地抬头看向他,心脏漏跳了一拍。2.8米的半径——这个数字她从未在方案里标注过,是她藏在图纸里的小私心,只有她和顾时砚知道,这是他们当年在纺织厂实习时,为了让老人和小孩都能轻松通行,反复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最佳距离。
王总显然没料到顾时砚会力挺林未晚,语气里带了点不解:“顾总监,我们之前沟通的重点不是空间利用率吗?这个弧形设计至少会压缩15%的展位面积。”
“用户体验才是文创园的核心竞争力。”顾时砚的指尖在图纸上轻轻滑动,停在怀旧展厅的位置,“王总您看,这个弧形动线能让游客在走到展厅入口时,刚好看到办公室里的旧桌椅和漫画墙,形成视觉引导,这种情感共鸣带来的口碑效应,比多两个展位更有价值。”
他说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踩在林未晚没说出口的设计逻辑上,甚至比她自己考虑得更周全。林未晚看着他专注的侧脸,恍惚间回到五年前的临时办公室——当时她也是这样,为了动线设计和甲方争执,顾时砚总会在她最棘手的时候站出来,用更专业的角度帮她说服对方,连语气里的坚定都和现在一模一样。
“可……”王总还想坚持,顾时砚却已经拿出了备用方案,“如果您担心空间问题,我们可以调整展位的深度,从1.8米压缩到1.5米,保证通行舒适度的同时,只减少5%的展位面积,后续招商时我们可以优先推荐给文创手作类商户,这类商户更看重展示效果而非空间大小。”
方案考虑得滴水不漏,王总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最终松了口:“行,那就按这个弧形方案来,但展位调整的细节得尽快出补充说明。”
散会后,同事们陆续离开会议室,林未晚收拾图纸时,发现顾时砚还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她的方案初稿,指尖在2.8米的弧度标注处轻轻摩挲。
“顾总监,您还有事吗?”林未晚的声音有些发紧。
顾时砚抬头看她,目光里带着一丝她看不懂的柔和,又很快恢复平静:“补充说明里把2.8米的弧度依据写清楚,附上人体工程学的参考数据,给甲方留足说服力。”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用我们之前常用的那个数据模型,比行业标准更精准。”
“我们之前常用的……”林未晚重复着这句话,眼眶突然发热。那个数据模型是他们当年一起做的,顾时砚熬夜写了三天代码,她手绘了上百张草图,最后整理成文档存在U盘里,她以为他早就删掉了,没想到他还记得。
顾时砚似乎察觉到她的情绪,赶紧合上方案,起身往门口走:“尽快落实,明天上午给我。”路过她身边时,他的衣角不小心蹭到她的胳膊,带着淡淡的雪松味,和五年前他身上的味道一模一样。
林未晚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张画着弧形动线的图纸,指尖传来纸张的温度。她走到投影幕前,看着上面还没擦掉的光束痕迹,突然想起当年的场景——也是在这间会议室(那时还是旧办公室),她和顾时砚一起站在白板前,他画动线,她标数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连空气里都带着甜。
下午整理补充说明时,林未晚翻遍了电脑文件夹,都没找到当年的数据模型。正着急时,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响了,是顾时砚。
“数据模型我发你邮箱了,标题是‘旧项目参考’。”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里面有我们当年做的测算表,直接用就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