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9章 商税公示牌挂市集:咸阳小贩赵货郎,看牌算税不糊涂

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大秦市集”的木牌楼,

货担的轱辘声就从巷口滚过来——

赵货郎挑着两筐粟米,

肩上搭着块沾了麦糠的粗布,

筐边挂着本卷了边的《民生算术册》,

是去年在夜校领的活字课本,

封面上的“税”字被他摸得发亮。

“赵大哥,早啊!”

卖布的王婶笑着招呼,

手里的木尺还量着一匹青布,

“今天可得早点收摊,

听说市署要挂‘商税公示牌’,

以后缴税不用听小吏瞎说了!”

赵货郎心里一动,

放下货担就往市集中央跑——

上个月他卖了两百钱粟米,

小吏说“百钱缴五税一”,

硬收了他四十钱,

后来夜校先生说“商税哪有这么高”,

他才知被坑了,

可没凭据,

只能认栽。

市集中央的老槐树下,

两个墨家工匠正往木牌上刷油漆,

木牌有门板那么大,

上面用秦字写着三行大字,

每行旁边都画着插图:

第一行“月销售额百钱以下,免税”,

画着个空钱袋;

第二行“百钱至五百钱,缴三税一”,

画着三枚铜钱圈起一枚;

第三行“五百钱以上,缴二税一”,

画着两枚铜钱圈起一枚。

“这牌上的字,

俺能认大半!”

赵货郎凑过去,

手指点着“免税”二字,

“先生教过,

‘免’是不用交,

‘税’是给朝廷的钱!”

墨家工匠小李笑着递过一把刷子:

“赵大哥,

帮俺刷两下?

这公示牌是陛下旨令做的,

用的是防蛀的松木,

以后缴税按牌上的来,

小吏敢多收,

你就去市署告他!”

一、认牌起疑:旧税糊涂账,新牌照明白

赵货郎刚帮着刷完最后一笔,

税吏周平就摇着算盘过来了,

看到公示牌,

脸色几不可察地变了变,

却还是堆着笑:

“赵货郎,

今天粟米卖得咋样?

上月欠的五钱税,

今天该补上了吧?”

“上月俺只该缴十钱!”

赵货郎突然硬气起来,

指着公示牌第二行,

“俺卖了两百钱,

百钱至五百钱缴三税一,

两百钱就是缴六钱六,

你收了俺四十钱,

还让俺补五钱?

这牌上写得明明白白!”

周平愣了,

没想到这平时老实的小贩,

居然能看懂公示牌,

赶紧打哈哈:

“赵大哥,

上月是俺算错了,

这月按牌上来,

按牌上来!”

周围的商贩都围过来,

卖盐的张叔拽着赵货郎的胳膊:

“赵老弟,

帮俺看看,

俺上月卖了四百钱盐,

该缴多少?”

赵货郎翻开《民生算术册》,

指着上面的算例:

“四百钱在百钱至五百钱之间,

缴三税一,

四百除以三,

该缴一百三十三钱三!”

他还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算式:

“400÷3≈133.3”,

虽然歪扭,

却看得人明白。

王婶也挤过来,

手里攥着布摊的账本:

“俺上月卖了六百钱布,

该缴多少?”

“五百钱以上缴二税一,

六百除以二,

三百钱!”

赵货郎指着公示牌第三行的插图,

“你看这画,

两枚铜钱圈一枚,

就是一半的意思!”

周平站在旁边,

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却没敢再乱报数——

公示牌挂在这儿,

谁都能看,

再想蒙混,

怕是要被市署追责。

二、算税较真:账本对公示,糊涂变清楚

晌午的日头晒得货担发烫,

赵货郎的粟米卖了三百钱,

他刚把钱袋塞进怀里,

周平就凑过来:

“赵大哥,

三百钱,

缴三税一,

一百钱,

没错吧?”

“不对!”

赵货郎掏出《民生算术册》,

翻到“商税计算”那页,

上面写着“三税一即销售额x1\/3”,

还有先生画的小注:

“不满一钱可免”。

他掏出铜钱,

一枚枚数:

“三百钱x1\/3是一百钱,

可俺这三百钱里,

有二十钱是换的布,

不算销售额,

实际卖钱二百八十钱,

二百八十÷3≈九十四钱,

该缴九十四钱!”

周平的脸有点红,

没想到赵货郎连“以物易物不算销售额”都知道,

只能接过九十四钱,

在税册上写下“赵货郎,粟米,二百八十钱,缴税九十四钱”,

还让赵货郎按了手印。

“俺要自己写名字!”

赵货郎突然说,

从货担里拿出芦苇笔,

在税册上歪歪扭扭写“赵二”(他的本名),

虽然“二”字写得像“乙”,

却比手印更让他踏实:

“先生说,

自己写名字,

才不算糊涂账!”

周围的商贩都跟着学,

张叔让赵货郎帮着算税,

自己在税册上写“张五”;

王婶则掏出女儿教的“布”字,

在账本上标“布,六百钱,税三百钱”。

市集里的氛围变了——

以前缴税时的紧张,

变成了现在的较真,

每个人都拿着公示牌对账本,

再也没人敢当“糊涂虫”。

“赵大哥,

你这算术册借俺看看呗?”

卖农具的刘小哥凑过来,

手里的曲辕犁模型还沾着木屑,

“俺总记不住税怎么算,

有这册子,

俺也能自己算!”

赵货郎把册子递给他,

笑着说:

“拿去看!

夜校还在印新的,

下周你去领一本,

上面还有农具的税例,

比俺说的清楚!”

三、市署见证:公示显公平,商贩得安心

下午,

市署令李大人来市集巡查,

看到围着公示牌算税的商贩,

笑着问赵货郎:

“赵大哥,

这公示牌管用不?

还怕小吏多收税不?”

“不怕了!”

赵货郎举起税册,

“您看,

俺卖二百八十钱,

缴九十四钱,

册子上写得明明白白,

还有俺自己的名字!

上月被坑的四十钱,

虽然要不回来了,

但以后再也不会吃亏了!”

李大人点点头,

对周围的商贩说:

“陛下立这公示牌,

就是要‘税明民安’——

你们认字了,

能看牌、能算税,

小吏就不敢乱收;

税缴得明白,

买卖做得踏实,

这才是大秦的市集!”

周平赶紧上前回话:

“李大人,

现在商贩都能自己算税,

税册上的数跟公示牌对得上,

没再出过错!”

“出了错,

先查你!”

李大人瞪了他一眼,

又对赵货郎说,

“你要是发现小吏多收税,

直接来市署,

俺给你做主!”

赵货郎心里暖烘烘的,

挑着空货担往家走时,

市集里还能听到商贩们的算税声:

“俺这五十钱,

免税!”

“俺三百五十钱,

缴一百一十六钱!”

以前缴税时的唉声叹气,

变成了现在的清清楚楚,

连风里都带着踏实的味道。

四、灯下传家:字里藏明白,税中见民生

傍晚的霞光落在赵货郎家的土坯墙上,

他刚把今天的税册贴在墙上,

儿子赵小郎就凑过来,

手里拿着块木炭,

在地上画“税”字:

“爹,

先生今天教了‘税’字,

说‘税’是给朝廷的钱,

要缴得明白!”

“对!”

赵货郎抱起儿子,

指着墙上的公示牌拓片(他下午特意请墨家工匠拓的),

“你看这牌,

百钱以下免税,

多卖多缴,

不蒙人。

爹以前不认字,

被小吏坑了钱;

现在认了字,

能看牌、能算税,

再也不糊涂了!”

他掏出今天赚的一百八十六钱(卖三百钱减九十四钱税),

一枚枚数给儿子看:

“这是咱们踏实赚的钱,

缴的税是给朝廷修驰道、建粮仓的,

咱们种的粟米、买的布,

都要走驰道、靠粮仓,

缴税不亏,

但得缴得明白!”

赵小郎似懂非懂地点头,

在地上画了个小公示牌,

旁边写“爹,以后俺帮你算税”,

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

却让赵货郎笑出了声。

夜里,

赵货郎翻着《民生算术册》,

在“商税”那页写了行小字:

“认字能辨是非,算税能明公平”。

窗外的市集渐渐安静,

他仿佛能看到明天的晨光里,

更多的商贩围着公示牌,

拿着课本算税,

税吏拿着税册记录,

再也没有糊涂账,

只有清清楚楚的民生。

第二天一早,

赵货郎的货担上多了样东西——

一块小小的木牌,

上面是他自己刻的“商税口诀”:

“百钱免,三百缴百,六百缴半”。

他挑着担走进市集,

看到王婶正教卖菜的李大娘看公示牌,

张叔拿着算术册帮刘小哥算农具税,

周平的算盘打得规矩,

再也没了往日的狡黠。

阳光洒在公示牌上,

“税明民安”四个小字在光里发亮,

赵货郎知道,

这牌不仅挂在市集里,

更挂在每个商贩的心里——

因为认字了,

所以明白了;

因为明白了,

所以踏实了;

这踏实,

就是大秦市集里,

最实在的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