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7章 教育盘点:五年内建学堂10万所,80%百姓能认100字

咸阳教育署的晨光,

透过雕花木窗落在摊开的账册上,

李墨学官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

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陈农官,曹主事,

咱们算完了!

五年内,

大秦共建成学堂10万所——

流动学堂车3000辆,

双语学堂8000所,

银发班5000个,

童蒙班8.4万所,

覆盖关中、润疆、北境、岭南所有村落!”

陈农官放下手里的农书,

凑过来看着账册上的红圈:

“80%百姓能认100字?

这数准吗?

五年前,

西域能认‘大秦’二字的都不足10%!”

曹平扛着新造的活字模板走进来,

模板上“教育惠民”四个字还沾着墨:

“准!

巧成城五年印了500万册活字课本,

每本都有领用记录;

各部落的识字考核册,

俺们墨家也帮着统计,

润疆的伊布拉欣部落,

连70岁的阿古拉都能写‘家书’了,

这数还能有假?”

李墨拿起一本泛黄的《民生课本》,

封面上的波斯麦插图都快磨平了,

是五年前第一批手抄本:

“还记得五年前,

黑沙岭的古丽只能看先生抄的残本,

现在她都能教部落娃认‘农械’‘粮储’了——

这10万所学堂,

500万册课本,

不是数字,

是一个个百姓的‘识字故事’。”

一、学堂遍地:从毡房到城郭,墨香满大秦

李墨的话刚落,

窗外传来马蹄声,

巴图骑着马赶来,

马背上驮着草原双语学堂的账册:

“李学官!

呼伦贝尔草原又建了20所双语学堂,

现在每个部落都有‘识字角’,

小术律都能帮着译《秦律》了!”

“巴图!

你来得正好!”

陈农官笑着招手,

“说说草原的学堂,

五年前你还在学写‘马’字,

现在都成太学博士了!”

巴图摸着账册上的匈奴文,

眼里满是感慨:

“五年前,

草原只有3辆流动学堂车,

先生要骑着马走半个月才能到一个部落;

现在,

每50里就有一所双语学堂,

活字课本直接送到毡房门口,

阿古拉大叔的孙子,

三岁就会念‘粮安大秦’!”

曹平突然想起什么,

从怀里掏出张图纸:

“俺们墨家还造了‘便携学堂箱’,

里面装着活字模板、小黑板、课本,

牧民带着就能在牧场开课,

去年北境丁零部落,

用这箱子教出了50个能写文书的娃!”

李墨翻出润疆的记录册,

指着“王二嫂夜校”的条目:

“润疆更热闹!

王二嫂的成人夜校,

五年教了3000个农妇认100字,

现在她们能帮农站记粮账、

看堆肥说明书,

比老秦户还麻利!”

陈农官接过记录册,

看到“伊布拉欣村吏班”时笑了:

“这小子,

五年前连‘税’字都不认识,

现在教新户认字,

还编了《西域识字口诀》,

润疆新户的识字率都超85%了!”

二、课本随行:活字印出希望,知识跨山海

曹平拍了拍活字模板,

话题转到课本上:

“要不是活字印刷,

500万册课本根本印不完!

五年前,

手抄一本课本要三天,

现在巧成城一天能印1万册,

还能印双语版、老人版、女童版,

啥需求都能满足!”

“可不是嘛!”

巴图接过话头,

从马背上取下一本草原版课本,

封面上画着毡房和苜蓿:

“这课本里的‘犁’字,

旁边画着草原曲辕犁;

‘羊’字旁边画着俺们的大白羊,

娃们一看就懂,

比死记硬背管用多了!”

李墨想起岭南的场景,

笑着说:

“岭南更有意思!

周农官把占城稻种植图印进课本,

女童们学认‘稻’‘秧’字时,

还能跟着插图学插秧,

去年岭南女童入学率超75%,

都是课本的功劳!”

陈农官突然问:

“偏远村落的课本能送到吗?

比如岭南澜沧江的百越部落,

以前连盐都难运进去。”

曹平笑着摇头:

“俺们和商队合作,

课本跟着盐车走,

每辆盐车带100册,

百越部落的娃现在都能拿着课本,

教大人认‘盐’‘布’字,

再也不怕被商队缺斤短两了!”

正说着,

内侍送来西域的急报,

是伊布拉欣写的:

“黑沙岭部落新添5所学堂,

100%新户能认100字,

今年选了10个新村吏,

全是识字的年轻人,

粮账比去年清楚三成!”

李墨把急报贴在账册上,

感慨道:

“五年前,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当时还有人说‘百姓不愿学’,

现在看看——

阿古拉70岁学写家书,

王二嫂农忙时还开夜校,

草原娃抱着课本追学堂车,

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百姓蜕变:一字一世界,识文成底气

巴图想起草原的变化,

忍不住说起阿古拉的孙子:

“阿古拉大叔的孙子阿木,

现在能帮部落写‘苜蓿种植申请’,

还会用算盘算收成,

上次商队来换羊,

他拿着课本上的‘羊’‘盐’字,

硬是让商队多给了两袋盐,

说‘课本上写着1只羊换2斗盐,

不能少’!”

陈农官也想起润疆的王二嫂:

“王二嫂更厉害!

去年润疆涝灾,

她带着农妇们看《防洪手册》,

按课本上的法子挖排水沟,

保住了200亩波斯麦,

农妇们都说‘要是不认字,

这麦就全淹了’!”

李墨翻出北境的记录,

指着“丁零少年识字班”:

“北境的丁零娃,

以前只会放羊,

现在能读《农械维修法》,

墨家送的曲辕犁坏了,

他们照着课本就能修,

董翳将军说,

现在北境的粮产能超润疆,

一半是识字的功劳!”

曹平突然笑了:

“俺们工坊的阿石,

五年前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工匠,

现在能看懂《机械图纸》,

还改了播种车的设计,

让播种效率提了一倍,

这就是识字的力量!”

陈农官望着窗外的咸阳街景,

街上的孩童捧着课本奔跑,

商铺的掌柜用秦字写招牌,

连卖菜的老农都能算清“菜三斤,

钱五文”:

“以前总说‘民愚则易治’,

现在才知道,

民智则国安!

百姓认了字,

懂政令、守规矩、会办事,

大秦的根基才真的稳了。”

四、无分彼此:教育融疆土,同心筑大秦

夕阳西下,

嬴政的车驾停在教育署外,

君臣几人赶紧迎出去。

嬴政看着账册上的“10万所”“80%”,

笑着说:

“朕五年前说,

教育是‘大秦的根’,

现在这根,

扎得够深了!”

李墨递上巴图带的草原课本:

“陛下,

这是草原双语课本,

上面的‘大秦’二字,

旁边刻着匈奴文‘天下’,

巴图说,

现在草原娃都知道,

‘大秦’就是‘大家的天下’。”

嬴政接过课本,

摸着上面的插图:

“好!

教育不是要‘同化’,

是要‘同心’——

匈奴娃学秦字,

能懂农科;

老秦户学异族语,

能知草原;

这样才是‘无分彼此’。”

曹平趁机汇报:

“陛下,

巧成城明年计划印1000万册《民生大全》,

包含农科、医科、律科,

送到每个学堂,

让百姓不仅能认100字,

还能学真本事!”

陈农官也说:

“润疆、北境的学堂,

明年要加开‘农墨实践课’,

让娃们一边学字,

一边学种麦、修农具,

真正‘学以致用’!”

嬴政点头,

望着远处太学的方向,

那里灯火通明,

巴图正带着太学生们翻译《农书》:

“朕要的,

不是冰冷的数字,

是每个百姓手里的课本,

是每个娃嘴里的‘粮安大秦’,

是草原与城郭之间,

那座用知识架起的桥。”

夜色渐浓,

教育署的灯还亮着,

账册上的数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李墨、陈农官、曹平、巴图围坐在一起,

规划着明年的教育蓝图:

在岭南加开“占城稻学堂”,

在北境建“双语医科班”,

在西域推广“识字村吏制”……

窗外,

咸阳的夜空缀满星辰,

像无数盏亮在学堂里的灯。

五年的教育之路,

从流动学堂车的第一声马蹄,

到10万所学堂的遍地墨香;

从80%百姓的100个字,

到草原与咸阳的同心同语——

这不是终点,

是大秦“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的新起点。

李墨摸着账册上的墨迹,

突然想起五年前黑沙岭的古丽,

那个捧着残本问“‘麦’字咋写”的小女孩,

现在已经能教部落娃认“粮储库”“农科站”了。

他笑着提笔,

在账册最后写下:

“教育为桥,

连山海;

识字为基,

筑大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