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49章 童蒙班开课:咸阳女童李丫丫,与男童同读《民生课本》

咸阳城的晨光刚爬上“启智学堂”的瓦檐,

门口就挤满了送学的家长。

男童们穿着新浆洗的短褂,

背着麻布书袋,

里面装着削好的木笔和竹简。

人群外,

李丫丫攥着母亲缝的布包,

里面藏着个小小的曲辕犁模型——

那是曹平叔叔送的墨家小玩意儿,

她踮着脚往学堂里望,

眼睛亮得像两颗星。

“丫丫,快回家!”

父亲李老栓拉着她的胳膊,

语气急冲冲的,

“女子家认什么字?

不如在家学针线、喂鸡,

认字又不能当饭吃!”

丫丫抿着嘴不肯走,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陈农官说,

大秦的娃都能上学,

不分男女!

阿木哥哥说西域的古丽都能学,

俺为啥不能?”

正拉扯间,

学官李墨走了出来,

他刚从润疆考察流动学堂回来,

长衫上还沾着点沙粒:

“这位大哥,

陛下有旨,

童蒙班无分男女,

皆可入学。

您看这课本,

教的都是‘麦’‘犁’‘粮’的字,

女孩学了也能帮家里看农书、记账目。”

李老栓皱着眉,

瞥了眼李墨手里的《民生课本》,

封面上画着个牧民娃在学堂车前写字,

旁边还画着波斯麦:

“俺家是种粟米的,

学这些有啥用?

再说,

哪有女子跟男娃一起读书的理?”

“咋没用?”

一个脆生生的声音插进来,

是张小三——他刚从北境回来,

要在咸阳农科馆帮忙,

路过学堂看到这一幕,

“王大伯家的阿朵,

学了字帮着记堆肥账,

去年多收了三石麦!

丫丫聪明,

学了肯定有用!”

李老栓愣了愣,

他认得张小三——

那个在润疆拿了“农模”的少年,

连陛下都夸过。

他松了点手,

丫丫趁机挣开,

跑到李墨面前鞠躬:

“先生,俺要上学!”

李墨笑着点头,

把一本《民生课本》递给她:

“进去吧,

最后一排有座位。”

丫丫抱着课本跑进门,

布包里的曲辕犁模型“哐当”响了一声,

引得几个男童转头看。

坐在第一排的王小虎嗤笑一声:

“女子也来上学?

怕是连‘一’字都不会写!”

丫丫没理他,

径直走到最后一排坐下,

小心翼翼地翻开课本——

第一页就是“人”字,

旁边画着农夫、工匠、牧民,

下面写着“大秦之人,无分彼此”。

一、课堂初显:丫丫识犁,男童改观

先生周夫子走上讲台,

手里拿着木笔在黑板上写“一”字:

“今日先学数字,

再学‘农’字——

大秦以农为本,

这‘农’字,

是‘曲’加‘辰’,

意为春日里用曲辕犁耕地。”

他刚说完,

王小虎就举手:

“先生,

俺见过曲辕犁!

俺爹说墨家造的犁,

两匹马就能拉!”

周夫子笑着点头:

“说得好。

谁能说说,

曲辕犁比老犁好在哪?”

男童们你看我我看你,

没人接话。

丫丫攥着衣角,

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手:

“先生,

曲辕犁的辕是弯的,

能调深浅,

还省力气,

润疆的阿木哥哥说,

用它一天能耕五亩地!”

全班都安静了,

王小虎扭头瞪着她:

“你怎么知道?

你又没去过润疆!”

“俺有模型!”

丫丫赶紧掏出布包里的曲辕犁模型,

小小的犁辕弯成月牙形,

寒铁犁铧泛着光,

“这是曹平叔叔送的,

他说这犁能破冻土、耕沙地。”

周夫子走下来,

拿起模型仔细看:

“这是巧成城的精工之作,

丫丫说得对,

曲辕犁正是有这些好处。

大家要学的不仅是字,

更是字背后的大秦民生——

这犁,

这麦,

都是民生根本。”

王小虎的脸有点红,

低下头小声嘟囔:

“她居然真的知道……”

接下来学“麦”字,

周夫子翻开课本插图,

上面画着润疆的波斯麦田,

风车水车在田边转动:

“这是波斯麦,

亩产比粟米高两倍,

是陈农官从安息带回来的种子。

谁知道,

波斯麦要怎么种?”

这次王小虎没敢抢话,

丫丫又举起手:

“要浅播深盖,

用草木灰肥土,

还要用风车水车浇水,

张小三哥哥教过俺!”

周夫子赞许地点头:

“丫丫说得详细,

大家要向她学习——

不管男女,

只要肯学,

就能懂民生、知事理。”

下课铃响时,

王小虎主动走到丫丫桌前,

挠着头说:

“你……你能借我看看犁模型吗?

俺爹正想买新犁,

俺想看看长啥样。”

丫丫笑了,

把模型递给她:

“给你看,

你要答应俺,

以后别笑女子上学。”

“俺答应!”

王小虎抱着模型,

跑得飞快,

还回头喊:

“明天俺带俺家的粟米种子来,

给你看!”

二、课间风波:课本传情,家长释疑

课间休息时,

男童们围着丫丫看模型,

女童们也凑过来,

摸着课本上的插图:

“这流动学堂车真好看,

能开到西域吗?”

“古丽是谁?

她也能认字吗?”

丫丫一一回答:

“曹平叔叔说,

流动学堂车能走戈壁,

西域的娃都在村口上学;

古丽是黑沙岭的,

她现在能写‘大秦’两个字了!”

正说着,

李老栓偷偷扒着窗户往里看——

他还是不放心,

想看看丫丫是不是真的在好好学。

只见丫丫拿着课本,

给几个女童讲插图:

“这是粮储库,

能存四千万石粮,

够十万大军吃一年,

俺爹说,

这就是‘粮安大秦’。”

李老栓愣住了——

“粮安大秦”这话,

他听陈农官讲过,

可没想到丫丫能说得这么清楚,

还知道粮储库的事。

这时王小虎的娘也来了,

手里拿着给儿子的麦饼,

看到李老栓就笑:

“老李,

你也来偷看啊?

你家丫丫可真厉害,

懂的比小虎还多,

这书没白读!”

“她……她真能学懂?”

李老栓还是有点犹豫。

“咋不能?”

王小虎娘指着课本,

“这书上画的都是种地、造犁的事,

跟咱们的日子贴得近,

娃们都爱学。

俺家小虎以前不爱读书,

现在天天回家讲波斯麦,

还说要学张小三种高产麦呢!”

正说着,

周夫子走出来,

递给李老栓一本《民生课本》:

“李大哥,

您看这课本,

有‘堆肥法’‘灌溉术’的图解,

还有算收成的法子。

丫丫学了,

能帮您记种粮账、看农书,

比在家喂鸡管用多了。

陛下说‘全民识字’,

女童识字,

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啊。”

李老栓翻开课本,

正好翻到“堆肥法”那页,

画着麦糠拌粪的步骤,

旁边写着“三灰一粪,五天腐熟”,

他眼睛一亮——

去年他堆肥烧了苗,

正愁不知道咋改进,

这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这书……真有用?”

他抬头问。

“有用!”

丫丫跑出来,

拉着他的袖子,

“先生说明天教‘算收成’,

俺学了能帮爹算,

种十亩粟米能收多少,

换多少盐!”

李老栓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

又看了看课本上的图解,

终于笑了:

“行,

爹不拦你上学了!

明天爹给你做个新布包,

装课本!”

丫丫欢呼一声,

蹦蹦跳跳地跑回学堂,

王小虎正举着粟米种子等她:

“你看,

这是俺家最好的种子,

能种出五石亩产!”

三、课后实践:字联农事,学以致用

放学后,

丫丫背着新布包,

一路蹦跳着回家。

李老栓在田里翻地,

看到她就喊:

“丫丫,

快过来,

给爹念念这堆肥的法子!”

丫丫跑过去,

翻开课本念道:

“麦糠一,羊粪二,加水拌湿,

堆成圆锥堆,

五天翻一次,

发酵后撒苗根旁,

不烧苗。”

李老栓按着说法,

找来麦糠和羊粪,

丫丫在旁边帮着拌:

“爹,

要拌均匀,

像曹平叔叔说的那样,

松松软软的才好发酵。”

正忙着,

张小三路过,

看到这一幕笑着说:

“丫丫真厉害,

刚上学就帮家里干活了!

这堆肥法要是用好了,

你家的粟米能多收一成!”

“真的吗?”

丫丫眼睛更亮了。

“当然!”

张小三蹲下来,

指着课本上的“肥”字,

“这‘肥’字,

左边是‘肉’,

右边是‘巴’,

意思是给庄稼‘喂’养分,

跟喂鸡一样,

喂得好才长得壮。”

丫丫点点头,

在田埂上用木笔写“肥”字:

“俺记住了,

要给庄稼‘喂’好养分!”

接下来几天,

丫丫每天放学都帮家里做事——

教娘认“盐”“布”字,

算换多少布需要多少粟米;

帮爹记“翻地”“浇水”的日子,

写在木牌上插在田埂边。

李老栓逢人就夸:

“俺家丫丫上学没白学,

比以前管用多了!

这《民生课本》,

真是为百姓编的好书!”

学堂里,

丫丫和王小虎成了好朋友。

周夫子教“粮”字时,

让大家画自己见过的粮储库,

丫丫画了润疆的地下粮仓,

还画了流动学堂车在旁边;

王小虎画了咸阳的粮囤,

上面写着“四千万石”,

都是课本上学的知识。

“丫丫,

你画的学堂车真像!”

王小虎看着她的画,

“俺长大了想当墨家工匠,

造学堂车,

送西域的娃上学。”

“俺长大了想当先生!”

丫丫眼睛发亮,

“像李墨先生那样,

去西域教古丽姐姐认字,

教她算收成,

让她也能帮部落做事!”

周夫子听着他们的对话,

笑着对学官李墨说:

“你看,

这就是童蒙班的意义——

不仅教字,

更教他们懂民生、有志向,

不管男女,

都能成为大秦的有用之人。”

李墨点头,

望着学堂里朗朗读书的孩童,

男童女童坐在一起,

课本上的“民生”二字,

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陛下要的‘全民识字,无分彼此’,

正在这些娃身上慢慢实现。

他们学的不仅是字,

更是大秦的根。”

四、初心如炬:书声传远,未来可期

一个月后,

启智学堂举行“识字展”,

家长们都来参观。

李老栓挤在人群里,

看着丫丫写的“粮安大秦”四个大字,

笔画工整,

还画了小小的波斯麦和曲辕犁,

眼眶都热了。

“老李,

你家丫丫真出息!”

王小虎的娘指着那幅字,

“这字写得比小虎还好,

还有心思画插图,

将来准是个有学问的!”

李老栓笑着点头,

心里满是骄傲——

以前他总觉得女子认字没用,

现在才知道,

认字能让娃明事理、学本事,

能帮家里、帮乡亲,

这才是真的有用。

丫丫和王小虎正给大家讲课本里的故事:

“这是张小三哥哥在润疆种麦,

用风车水车浇水,

亩产六石;

这是牡丹姐姐改良盐碱地,

用草木灰压碱,

让白地变良田……”

围观的家长们听得认真,

有个农户问:

“这波斯麦真能在咸阳种吗?

俺也想试试。”

“能!”

丫丫立刻回答,

翻开课本念道:

“波斯麦耐旱,

咸阳的土肥,

用堆肥法施肥,

亩产能达五石!

张小三哥哥说的!”

李墨走过来,

补充道:

“下个月农科馆会送波斯麦种子到各村,

到时候让丫丫他们教大家看种植图解,

咱们咸阳也能种出高产麦!”

家长们欢呼起来,

李老栓拍着大腿:

“好!

到时候让丫丫教俺们认字、看图解,

俺家先种两亩试试!”

夕阳西下,

识字展结束了。

丫丫背着布包,

手里拿着李墨先生奖的木笔,

和王小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远处的农科馆里,

陈农官正和张小三整理新的农书插图;

巧成城的方向,

曹平正忙着造新的学堂车零件;

西域的戈壁上,

流动学堂车正驶向新的部落……

“王小虎,

你说西域的古丽姐姐,

现在能写多少字了?”

丫丫问。

“肯定比俺多!”

王小虎说,

“等俺造好学堂车,

咱们一起去西域,

教她算收成、看犁的说明书!”

丫丫笑着点头,

把木笔握得更紧了。

书声从学堂里传来,

混着田埂上的蛙鸣,

飘向远方——

那是童蒙的书声,

是民生的回声,

是大秦“全民识字,无分彼此”的初心,

在一代代孩童心里,

生根、发芽,

长成参天大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