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46章 粮储库扩建:关中、润疆建地下粮仓,存粮达4000万石

润疆流沙农站的露天粮囤前,陈农官蹲在地上,

捡起一把发霉的波斯麦,眉头拧成了疙瘩。

刚收的五十万石新麦,露天堆了不到半月,就因连日秋雨霉了三成,老鼠啃咬的缺口更是随处可见。

“这可咋整?”他对着曹平叹气,“西域今年收了五百万石,

关中、北境加起来更是超三千万石,露天储粮损耗快两成,

等到来年开春,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曹平刚从巧成城赶来,手里还攥着张衡画的粮仓图纸,闻言眼睛一亮:

“陈农官,俺们早有准备!

这是‘地下防潮粮仓’图纸,墨家新创的法子,

挖三丈深的地窖,铺石灰防潮层,装通风口,

粮食存里面三年不霉不蛀,损耗能降到一成以下!”

正说着,咸阳来的监工校尉李越带着文书赶到:

“陈农官、曹主事,陛下下旨了!

关中咸阳西郊、润疆流沙农站同步建地下粮仓,

墨家出技术,农家调人力,三个月内完工,务必把今年的新粮都存好!”

“三个月?”

王大伯扛着锄头路过,凑过来看图纸,“挖三丈深的地窖,

还得铺砖石,润疆的沙土地能撑住吗?别塌了砸了粮食!”

曹平笑着拍了拍图纸上的“夯土承重墙”:

“王大伯放心!这墙用‘三合土’(石灰、沙土、糯米浆)夯的,

比黑石城的城墙还结实,沙土地里挖三米深,稳得很!

俺们还带了‘洛阳铲’,先探地质,绝不出岔子!”

一、两地开工:农墨协同建粮仓

第二天,关中、润疆同时响起了夯土声。

润疆流沙农站的沙地上,五十名墨家工匠带着两百名农户开挖地窖——

先用洛阳铲探得地下三米无地下水,再用曲辕犁翻松表层土,

最后用夯锤把四周的土墙砸得紧实。

“曹师傅,这防潮层咋铺?

润疆的潮气虽小,可沙子存水,粮食还是会潮吧?”

阿木(西域农户)捧着石灰袋,满脸疑惑。

他在安息时见过地窖储粮,没半年就潮得发芽,对这新法子半信半疑。

曹平蹲下身,演示着铺层:“先铺一尺厚的木炭,吸潮气;

再铺半尺石灰,杀霉菌;最上面铺木板,木板缝用沥青封死,

粮食直接堆在木板上,保准干燥!” 农户们跟着学,

王大伯抡着夯锤砸土墙,力道十足:“这三合土真黏!

砸完跟石头似的,再也不怕老鼠打洞了!”

关中咸阳西郊的工地更热闹——这里的黄土层厚实,

墨家直接挖了十个连体地窖,每个地窖长五十丈、宽二十丈,能存两百万石粮。

陈农官带着农科学生核对粮源:“关中今年收粟米一千万石,

润疆五百万石,北境三百万石,岭南两百万石,

总共两千万石新粮,加上旧粮两千万石,正好能装满四十个地窖!”

可刚挖了五天,润疆工地就出了问题——一处地窖挖到两米深时冒出水珠,沙土瞬间变软,差点塌了。

阿木吓得往后退:

“我说不行吧!沙土地挖深了就渗水,这粮仓算白挖了!”

曹平却没慌,让人搬来墨家造的“排水陶管”:

“这管子一头通地窖,一头引到孔雀河,水能顺着管子流走,

再在墙根加一层黏土防渗层,保准没事!”

工匠们连夜铺陶管、抹黏土,第二天再挖,地窖里干干爽爽,连一点潮气都没有。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特意派李斯来看进度。

李斯站在关中的地窖里,摸了摸防潮层,又看了看通风口(高出地面三尺,防雨水倒灌),

忍不住赞道:“墨家的技术真精妙!这地窖比露天粮囤强十倍,

存粮四年都不成问题,陛下见了定然高兴!”

二、粮仓细节:防潮防鼠,存粮安心

一个月后,两地粮仓的主体工程完工。

润疆的三十个地窖排成三排,地面上只露出通风口和入口,

远远看去像一片矮土丘;关中的四十个连体地窖更气派,

入口处用砖石砌成拱门,刻着“大秦粮储库”五个大字,门口还有秦军守卫。

曹平带着农户们做最后的“验收”——往地窖里堆了十石新麦,

封上入口,三天后打开一看,麦粒干燥饱满,一点没潮。

王大伯抓了一把麦,放在嘴里嚼了嚼,惊喜道:

“跟刚收的一样!

以前露天堆三天就发潮,这地下粮仓真是宝贝!”

阿木的西域农户们更在意防鼠——安息的地窖总被老鼠光顾,一年损耗近三成。

曹平指着地窖墙角的“防鼠沟”:“这沟深一尺、宽一尺,里面铺碎玻璃和石灰,

老鼠敢进来就别想出去!通风口还装了铁网,连麻雀都飞不进!”

他说着,扔了块饼进沟,果然没一会儿就传来老鼠的惨叫,农户们顿时放了心。

粮食入仓开始了。

墨家的“运粮车”派上了用场——车轮装了轴承,推起来不费劲,

一车能装五十石粮,比人工挑快十倍。

关中的粮车首尾相连,从晒场一直排到粮仓入口,

秦军士兵和农户们接力运粮,喊着号子:

“一二嘿!粮入仓!二二嘿!不霉蛀!”

润疆的入仓现场更热闹,西域农户们穿着新织的彩布衣裳,

用骆驼拉粮车,阿木还编了首歌:“地下仓,潮不进;

石灰层,霉不生;大秦粮,存满仓;好日子,享不停!”

歌声顺着通风口飘出,引得守卫的秦军也跟着哼起来。

陈农官拿着账本,在两地之间奔波核对:

“关中入仓两千二百万石,润疆入仓一千八百万石,总共四千万石!

够二十万大军吃五年,就算遇到荒年,全大秦百姓也能吃一年!”

李越听着数字,激动得直拍大腿:“陛下要的‘粮安大秦’,这下真实现了!”

三、开仓验粮:各方称赞,粮安有底气

三个月后,粮仓正式落成。

嬴政特意从咸阳赶来关中粮仓,站在巨大的地窖里,

看着堆得像小山的粮食,抓起一把粟米,指尖搓动,颗粒饱满,没有一粒发霉。

“好!好!”

他连说两个好,转身对陈农官和曹平道,

“你们立了大功!

农墨同心,不仅种出了粮,还存住了粮,这四千万石,就是大秦的底气!”

李斯捧着粮储账册,高声汇报:

“陛下,关中粮仓存粟米两千万石、小麦一千万石,

润疆粮仓存波斯麦一千万石,总计四千万石!

按二五计规划,西击安息需年耗粮五百万石,

北守贝加尔湖需三百万石,这些粮食足够支撑八年战事,还能应对天灾!”

英布军团的副将周兰也赶来了,他刚从波斯湾前线回来,

看到满仓的粮食,激动道:

“陛下!有这粮仓在,俺们再也不用怕军粮跟不上了!

以前从咸阳运粮到波斯湾,路上要走三个月,损耗三成,

现在润疆粮仓直接调粮,十天就能到,省了多少事!”

王大伯和阿木作为农户代表,也受邀来关中粮仓参观。

王大伯摸着小麦堆,对嬴政说:

“陛下,俺以前种粮总怕存不住,现在有了这地下仓,就算下三年雨也不怕!

明年俺再多种十亩地,给粮仓多添点粮!”

阿木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用生硬的秦话道:

“安息没有这么好的粮仓,粮食总被老鼠吃、被雨水霉,大秦的粮仓太厉害!

俺要让更多西域人种粮,把粮仓填得更满!”

嬴政笑着扶起两人:“这粮仓不是朕一个人的,是全大秦百姓的!

你们种粮,农官教技术,墨家造粮仓,才有这四千万石。

以后,朕还要在北境、岭南都建地下粮仓,让大秦的粮储堆成山!”

当天,关中粮仓举行了“开仓赐粮”仪式,给周边农户每人赐了两石新麦。

农户们捧着粮食,对着嬴政跪拜:

“谢陛下!大秦粮满仓,俺们日子旺!” 欢呼声震得通风口都嗡嗡作响。

四、粮安根基:支撑拓土,惠及民生

粮仓落成后,大秦的粮安格局彻底改变。

西境的英布军团再也不用等咸阳的粮车,润疆粮仓随调随用,

很快就拿下了泰西封,把玄鸟旗插在了波斯湾;

北境的董翳预备队靠着粮仓的补给,顺利收服了鲜卑部落,贝加尔湖以南全成了良田。

赢侈商队更是受益——以前商队要带大量粮食赶路,

现在沿途的粮仓都能补给,载重翻了一倍,运的彩布、铁锅能换更多安息香料和罗马玻璃,

一年赚的钱够造五百台连弩车。

管事王二笑着对曹平说:“这粮仓就是商队的‘加油站’!

以前走一趟西域要三个月,现在有粮补,两个月就能来回,生意越做越大!”

岭南的周农官也赶来取经,准备在澜沧江畔建地下粮仓:

“占城稻一年收两季,产量高,可存不住,有了这防潮技术,明年岭南的粮储也能破千万石!”

曹平立刻派了十个墨家学徒跟着去,还送了防潮层和排水陶管的图纸:

“按这法子建,保准岭南的稻谷三年不发芽!”

陈农官站在润疆粮仓的通风口旁,望着远处的波斯麦田,对曹平道:

“以前总担心‘种得多、存不住’,现在好了,农人种粮有动力,

军方打仗有底气,商队通商有保障,这才是真正的‘粮安’。”

曹平点头,指着粮仓外新立的“粮储碑”,上面刻着“农墨同心,粮满仓廪;

大秦根基,稳如泰山”:“这碑不仅是记功,更是给百姓的定心丸——只要粮仓满,

日子就不会差,二五计的拓土大业,也能稳稳推进!”

风从通风口吹进地窖,带着粮食的清香。四千万石粮食静静躺在地下,

它们是农户汗水的结晶,是农墨技术的成果,更是大秦二五计最坚实的根基。

陈农官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地下粮仓,更多的存粮,

支撑着大秦的疆土越拓越广,支撑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旺——而这,

就是“粮安大秦”最动人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