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22章 王翦东拓辽东拓 下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第222章 王翦东拓辽东拓 下

作者:秦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47:27

王翦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扶苏公子会派双语先生来,教你们认秦字、算算术,

以后你们去跟商队做生意,就不会被人骗了。

去年呼伦贝尔的巴图,就是这么学会秦字的,现在还帮部落写归附文书呢!”

拓跋烈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喝着热粥、

渐渐放松下来的族人,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

他放下粥碗,站起身对王翦说:

“俺们鲜卑人,向来都是一言九鼎,说话算话。

木材嘛,俺们当然愿意卖给你们,毕竟这对俺们来说也算是一桩好买卖。

而且,俺们也愿意归附大秦,成为大秦的子民。

不过呢,俺有个小小的条件,希望你们能够答应。”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俺们鲜卑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兴安岭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这里是俺们的故乡,俺们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所以,俺们希望能够继续留在这里,继续过着以打猎为生的生活,不想被你们赶走。”

听到这里,对方连忙说道:

“放心!

你们的要求完全合理,大秦绝对不会强迫你们离开自己的家园。

相反,大秦会尊重你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让你们在大兴安岭安居乐业。””

王翦也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

“大秦认你们为秦籍,分你们两亩地种耐寒麦,你们想打猎还能打猎,

想晒盐还能晒盐,朝廷不干涉你们的生活,

还会帮你们建暖棚,冬天不用再冻着。”

三、清点木材:万立方米,东拓筑基

第二天一早,秦军和鲜卑人一起清点木材。

大兴安岭的红松又粗又直,有的直径能有一尺,堆在林子里像小山一样。

王二带着商队的人,拿着尺子一根根量,最后算出来,足足有一万两千立方米。

“老将军!

比俺们预估的还多两千立方米!”

王二兴奋地说,“这些木材,够给辽东半岛建十个渔盐栈,

还能给巧成城送五千立方米做连弩车配件,剩下的用来修驿站,

从大兴安岭到辽东半岛,能修五座!”

王翦点了点头,对拓跋烈说:

“这些木材,按之前说的,一尺换半斗粟米,俺让陈农官下个月就把粟米送过来。

你们要是想盖暖棚,俺让张衡派工匠来,

用你们剩下的木材,给你们盖最暖和的暖棚。”

拓跋烈笑着说:

“不用麻烦工匠!

俺们鲜卑人会盖暖棚,就是缺结实的木材,现在有了这些剩下的木料,

俺们自己就能盖!”

接下来的几天,秦军开始把木材运下山。

巧成城送来的“雪地木橇”派上了用场——之前赵括在北境用它运粮,

现在用来运木材正好,木橇在林子里的雪地上滑行得又稳又快,

一天能运两百立方米。

小石头跟着士兵们运木材,还跟鲜卑的年轻人学打猎。

有天,他们一起打了只鹿,鲜卑人用鹿肉煮了锅汤,邀请小石头一起吃。

“你们秦人真好,不像以前的匈奴人,一来就抢东西。”

一个鲜卑少年说。

小石头笑着说:

“俺们大秦是要跟你们一起过好日子,不是来抢东西的。

以后,你们要是种麦缺人手,俺们还能帮你们!”

木材运下山后,一部分被装上商队的马车,送往巧成城和辽东半岛;

另一部分留在了山寨附近,拓跋烈带着族人,用这些木材盖起了暖棚——木架用的是红松,

屋顶盖着茅草,里面还垒了火墙,比以前的土坯房暖和多了。

王翦看着盖好的暖棚,又看了看远处运木材的商队,对蒙武说:

“这万立方米木材,是咱们东拓辽东的根基。

有了木材,驿站能修,渔盐栈能建,学堂能盖,鲜卑人能归附,

这才是真正的‘拓土’——不是只把旗子插在山上,是让土地活起来,让百姓安下来。”

蒙武点头:

“老将军说得对!

以后,辽东的人能用上这里的木材,这里的鲜卑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大秦的二五计。”

四、东拓新程:民心归秦,山林焕新

半个月后,王翦带着军队继续东拓,拓跋烈带着几个鲜卑人,

主动当起了向导——他们熟悉大兴安岭的地形,

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有猎物,帮秦军省了不少力。

临走前,拓跋烈把一把用红松做的木弓送给王翦:

“老将军,这弓送给你,感谢你们不杀俺们,还让俺们过好日子。

以后,要是有其他鲜卑部落不服大秦,俺们帮你们劝降!”

王翦接过木弓,回赠了他一把巧成城造的铁刀:

“以后,大兴安岭的木材,就拜托你们帮忙照看了。

等辽东安定了,俺会让扶苏公子派先生来,

在你们这里设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

秦军离开后,大兴安岭的山寨渐渐热闹起来——商队的人经常来这里收木材,

农科学生来教鲜卑人种耐寒麦,医官队来给族人看病。

阿月(拓跋烈的女儿)跟着先生学秦字,很快就学会了写“大兴安岭”“红松”“大秦”,

还在木头上刻下这些字,挂在山寨的门口。

而王翦带着军队,一路向东,靠着拓跋烈的向导,顺利穿过了大兴安岭,抵达了辽东半岛。

在这里,他们用从大兴安岭运来的木材,建起了第一座渔盐栈,

还设了户籍官署,让归附的鲜卑人和辽东人,都成了大秦的百姓。

夕阳下,王翦站在辽东半岛的海边,望着远处运木材的商队,

心里踏实得很——东拓辽东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实。

他知道,这万立方米木材,不仅盖起了渔盐栈和驿站,

更盖起了鲜卑人与秦人的信任,盖起了大秦东拓的未来。

海风带着木材的清香,吹在脸上,王翦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辽东:

渔盐栈里晒满了雪白的盐,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商队的马车在驿站间穿梭,鲜卑人、辽东人、秦人笑着打招呼——这,就是他想要的东拓,

也是大秦二五计划“融得进”的真正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