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64章 陇右马场:繁育良马,兼兴牛羊

陇山以西的草场上,春风刚吹绿第一茬苜蓿,就被马蹄踏碎成浪。十万匹骏马在旷野上奔腾,枣红色的是关中秦马,雪白的是西域大宛马,最惹眼的是那些肩胛带红斑的——汗血宝马与秦马杂交的“混血驹”,跑起来四蹄生风,比秦马快三成,比汗血马耐力强五成。

马场中央的高台上,牧官赵伯正举着望远镜,镜片里的马群如流动的彩绸。“记下编号734的那匹混血驹,”他对身旁的簿记员喊道,“刚才跑三里只用了两刻钟,比去年的头名还快一息!”

这就是大秦最大的畜牧基地——陇右马场。东起陇山,西至黄河,南接渭水,北抵大漠,方圆千里的草场被划成三十六个分区,养着良马二十万匹、牛五十万头、羊三百万只,既是秦军战马的“摇篮”,也是关中肉品、皮毛的“仓库”。

一、良马繁育:杂交改良,驹肥马壮

“要让大秦骑兵踏遍西域,先得有能跑、能战、能负重的马。”赢欣第一次来陇右时,指着汗血宝马对赵伯正说的话,如今刻在了马场的石碑上。

良马繁育的核心是“杂交”。西域的汗血宝马跑得快,却不耐寒,扛不住中原的重甲;关中的秦马耐力强、能负重,却速度稍逊。赵伯正带着三十名兽医、五十名牧人,搞了三年“杂交试验”:

- 用汗血公马配秦马母马,生下的“混血驹”继承了速度与耐力,适合做轻骑兵战马;

- 用大宛公马配秦马母马,后代体型高大,能驮重甲,是重骑兵的首选;

- 保留纯血秦马,用于拉车、驮粮,耐粗饲,好养活。

试验场的围栏里,刚满周岁的混血驹正在学跨障碍。兽医李老三蹲在栏外,给一匹打了喷嚏的驹子喂草药:“这是麻黄与甘草熬的,治风寒,比西域的‘马奶疗法’管用。”他手里的《牧马经》是蒙嫣让人编的,记着秦地草药、西域驯马术,还有杂交配种的时辰——“春三月配种,秋九月产驹,成活率比乱配高五成”。

为了让母马奶水足,马场在草场边缘种了万亩苜蓿。这草是从西域引来的,蛋白质含量比秦地的牧草高两成,母马吃了,驹子长得快,皮毛油亮。牡丹派来的农官教牧人“轮牧”:一片草场吃半个月就移到下一片,让草有时间再长,这样“今年吃,明年长,永远有得吃”。

每年秋末,马场要搞“赛马赛”。二十万匹马中选出千匹佼佼者,比速度、比负重、比跨越障碍,头名的马主能得黄金十两,马的编号会刻在“骏马碑”上。今年的头名是匹混血驹,马主是来自大月氏的牧人阿骨打——他去年还是俘虏,今年靠驯马成了“金牌牧人”,领的赏钱够买十亩地。

二、牛羊兴旺:轮牧精养,肉皮毛丰

“光有马不够,百姓要吃肉,士兵要穿皮甲,还得靠牛羊。”赵伯正的账册上,牛羊的数量比马多得多,却同样精管。

牛分三类:耕牛、肉牛、奶牛。耕牛是从西域引来的“瘤牛”,肩扛着肉瘤,力气比秦牛大两成,配给迁民开荒,“一头瘤牛顶俩壮丁”;肉牛选的是“短角牛”,膘肥体壮,养一年能长到千斤,杀了腌成肉干,送往前线和关中市集;奶牛是匈奴的“奶用牛”,一天能挤奶五斤,牧人把奶熬成酥油,既能炒菜,又能给士兵当干粮。

羊的品种更杂:有西域的“细毛羊”,毛能织锦缎;有秦地的“大尾羊”,尾巴油多,烤着吃喷香;还有匈奴的“山羊”,能在悬崖上吃草,不跟马抢草场。赵伯正让人按品种分群,细毛羊放低坡,大尾羊放平川,山羊放山坳,“各吃各的草,不打架,长得快”。

为了不让草场退化,牧人们发明了“四季轮牧”:春天在河谷吃新草,夏天去山坡避热,秋天到平川吃籽实,冬天回圈舍吃干草。每群羊配一个“领头羊”,脖子上挂着铜铃,铃响羊群动,丢不了一只。大月氏的老牧人阿木说:“这法子比我们以前‘瞎跑’强,去年的羊比往年肥三成,毛也长半寸。”

牛羊多了,副产品也成了宝贝。羊毛交给巧成城的织匠,织成粗布做军服,细毛织成锦缎卖钱;牛皮鞣制成甲胄,送往前线;羊油熬成蜡烛,照亮驿站和军营。吕雉的商队每月来一次,拉走的皮毛、肉干能装百辆大车,“关中的肉铺,一半的货来自陇右”。

三、马场百态:秦胡共牧,技艺相融

陇右马场里,最热闹的不是马群,是“牧人坊”。这里住着秦地来的老牧人、西域的驯马师、匈奴的兽医,操着秦话、胡语、混合语,却能靠手势、眼神配合得像一家人。

赵伯正的副手是匈奴降将呼和,他最会“驯烈马”。一匹刚从西域来的汗血宝马性子野,踢伤了三个牧人,呼和却只牵了只母马去栏里,“马跟人一样,得有伴”。三天后,烈马跟着母马乖乖出圈,呼和摸着马脖子笑:“再野的马,也怕孤单。”

秦地来的兽医李老三,正跟西域的“马医”学“放血疗法”。一匹马腿肿了,李老三先用秦法敷草药,西域马医再用小刀放掉淤血,“中西合璧,好得快”。他们还一起编了本《牛马医书》,画着草药图、放血点,秦胡牧人都能看懂。

孩子们也跟着学本事。秦人的娃跟着阿木学认草场,“哪片草有毒,哪片草能治病”;西域的娃跟着李老三学写秦字,给马编编号、记生长账。有个叫“小石头”的秦娃,能认出三十种马的脚印,“这是汗血马,蹄子圆;那是秦马,蹄子宽”,连呼和都竖大拇指。

马场的市集每五日一开,牧人们用羊毛换盐,用酥油换布,用马奶换酒。秦地来的货郎带来曲辕犁的图纸,说“这玩意儿比牛还省力”;西域的牧人带来驯马的鞭子,说“这皮子是细毛羊的,软和,不伤马”。市集上的笑声、讨价还价声,比马嘶还热闹。

四、支撑四方:军供民用,牧兴邦固

陇右马场的账房里,萧何派来的簿记员正核对着每月的“贡献单”:

- 给北境军骑送战马五千匹,都是杂交的混血驹,能扛重甲,跑长途;

- 给关中市集送牛肉十万斤、羊肉三十万斤,腌成肉干,能存半年;

- 给巧成城送羊毛五十万斤、牛皮五千张,织成布、鞣成甲,供军民两用;

- 给润疆城送耕牛两千头,帮迁民开荒,“一头牛顶三个人,五十天能耕百亩”。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支撑。北境的蒙恬军,骑着陇右的战马,把匈奴赶得不敢南下;关中的百姓,吃着陇右的肉,日子比以前殷实;西域的迁民,用着陇右的耕牛,把戈壁变成了良田。

赢欣来马场视察时,正赶上牧人们给马打烙印。烧红的烙铁在马臀上印出“秦”字,滋滋冒白烟。“这烙印,不只是记号,是告诉它们,是大秦的马;也告诉所有人,这马场,是大秦的根基。”赢欣对赵伯正说。

赵伯正点头,指着远处的羊群:“您看,那些羊,一半是秦羊,一半是胡羊,混在一起吃草,分不出谁是谁。人也一样,秦人和胡人一起牧牛羊、养马驹,日子久了,就都是大秦人了。”

夕阳西下,马群归圈,牛羊入栏,牧人们赶着牲口往回走。呼和哼着匈奴的牧歌,李老三用秦话应和,阿木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草场的余晖里,二十万匹马、五十万头牛、三百万只羊,还有数不清的牧人,组成了陇右最生动的图景——这里不只是马场,是大秦畜牧业的心脏,是中原与西域交融的纽带,是“马壮、牛肥、羊欢”的盛世缩影。

风掠过“骏马碑”,带着苜蓿的清香。赵伯正知道,只要这草场常绿,这马群常奔,这牛羊常旺,大秦的铁骑就能踏遍更远的土地,大秦的百姓就能过上更暖的日子。而陇右马场,就是托举这一切的、最坚实的脊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