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53章 火炉改良:工坊制模,普及城乡

咸阳工坊的炉火刚熬过腊月的寒,鲁老匠便带着三个徒弟蹲在黏土堆前,手里捏着个巴掌大的陶模。模子是个方方正正的小炉子,炉膛深三寸,侧面留着进风口,底下还有个能抽拉的灰屉——这是蒙嫣和牡丹送来的“火炉新样”,据说能比旧炉省一半柴,还能兼着烤饼、烘粮。

“这进风口得再斜三分。”鲁老匠用竹片刮着模子的棱角,“风从侧边进,能裹着烟火在炉膛里多打个转,烧得更透。”大徒弟跟着点头,手里的陶轮转得飞快,将揉好的黏土按模子塑形,坯体上还特意刻了圈细密的纹路:“师父,刻这纹路,既能防滑,又能让热量散得匀些。”

工坊外,蒙嫣正翻看着各地送来的“旧炉弊端”:北地的炉子烟大呛人,关中的炉子费柴,楚地的炉子太矮,烤粮时总燎着衣角。“鲁老匠,”她指着账册,“这新炉得兼顾三样——省柴、无烟、多用途。边民要烤火,农夫要烘粮,城里商户还想用来温酒,可不能顾此失彼。”

鲁老匠嘿嘿笑了,从窑里掏出个烧好的新炉:“女官瞧瞧这个。”他往炉膛里塞了把碎秸秆,划根火石引燃,只见火苗顺着斜风口往上窜,舔着炉膛四壁,烟却顺着加高的烟囱直往外冒,屋里竟没呛味。他又往炉顶的铁板上搁了个陶饼,“你看,烧柴时能烤饼,火小了能温酒,灰屉拉开能清灰,比旧炉灵便十倍。”

蒙嫣眼睛一亮:“就按这个制模!黏土掺三成铁屑,炉膛内壁抹层瓷土,烧起来更耐火。让各郡工坊都照着模子做,统一尺寸,统一火候,老百姓买得起,用着顺。”

消息传到北地郡时,张老汉正蹲在灶房发愁。旧炉子是个破瓦罐,烧柴时烟能把人呛出眼泪,烤个玉米都得守着,稍不留神就烤焦。这天村里来了个背着新炉的驿卒,往院里一放,黑陶的炉身,方方正正,看着就结实。

“张大爷,试试这个!”驿卒往炉里塞了把干牛粪——北地缺秸秆,牛粪是常用的燃料。火一烧,火苗“呼呼”往上窜,烟顺着烟囱直冒,灶房里竟没多少味。驿卒又往炉顶搁了个铜壶,不到一刻钟,水就开了,“这炉省柴,一把牛粪能烧半个时辰,顶旧炉三把柴。”

张老汉摸着发烫的炉壁,咧开嘴笑了:“这物件好!多少钱?俺买一个!”

“不要钱!”驿卒摆摆手,“陛下有旨,新炉由工坊统一制模,黏土铁屑都是就地取的,百姓拿旧锅旧铁来换,或者帮工坊搬砖,就能领一个。”

这下全村都动了。男人们扛着旧铁器去村口换炉,女人们帮着驿卒给新炉刷釉彩——刷了釉的炉子更耐烧,还能画上简单的花纹。王寡妇换了个带“福”字的炉子,往炕边一放,既能给娃烤尿布,又能在炉顶温着药汤,比以前守着破瓦罐方便多了:“这炉子,比俺当家的还贴心。”

关中的推广更热闹。咸阳城的商户们见新炉省柴,纷纷来工坊预订。绸缎铺的李掌柜买了个带夹层的炉子,夹层里能温酒,炉顶能烤栗子,顾客来买布,他就递上一把热栗子,生意比往常好三成。“以前用旧炉,一天烧两捆柴,现在半捆就够,省下的柴钱能多进两匹布。”他笑着给炉子上了层漆,擦得锃亮。

乡下的农夫们则爱新炉的“烘粮”功能。秋收的粟米难免带点潮,以前得摊在院里晒,遇着阴雨天就发霉。如今把潮粮装在竹筐里,悬在炉顶,借着烟火气慢慢烘,半天就干透,磨出的米面又白又细。陈家村的陈老汉算过账:“用新炉烘粮,一年能多收两石米,够全家吃三个月!”

楚地的推广稍费些事——那里的人习惯用矮炉,觉得新炉太高。牡丹带着工匠改了改模子,把楚地的新炉做矮三寸,炉腿换成可拆卸的,农忙时能搬到田埂上,烧点热水、烤个麦饼,比蹲在地上用篝火方便。“你看这炉腿,”她给村民演示,“拆下来能当板凳,多省事。”楚地人见了直夸:“还是女官懂俺们!”

不到半年,新炉就像暖炕一样,成了大秦城乡的“标配”。北地的炕边蹲着黑陶炉,关中的灶房立着带花纹的瓷炉,楚地的田埂上摆着矮脚炉,连西域新归附的部落,都有驿卒送去带胡纹的“改良炉”。

鲁老匠的工坊里,模具摆了满满一墙,有给边民的大炉膛炉,有给商户的夹层温酒炉,还有给菜鸟营的便携小炉——能揣在怀里,行军时烧点热水。“这模具就像个规矩,”他对徒弟们说,“统一了模子,炉子就不会歪歪扭扭,百姓用着顺手,这才叫‘普及’。”

冬日再临时,大秦的城乡少了呛人的浓烟,多了些暖融融的烟火气。北地的张老汉坐在炉边编筐,王寡妇的娃在炉旁学写字,炉顶的铜壶“咕嘟”响着;关中的李掌柜给炉子添了把柴,炉顶的栗子“噼啪”裂开,香飘半条街;楚地的农夫在田埂上烤麦饼,饼香混着泥土味,引得田鼠都探出头。

有好事者编了段新歌谣,跟“暖炕谣”凑成一对:“新火炉,省柴禾,不呛烟,能烘粮。陛下送来好物件,寒冬腊月暖洋洋。”

歌谣传到咸阳,嬴政正看着蒙嫣送来的“火炉推广图”——上面标着各郡的新炉数量,北地五千,关中八千,楚地六千,连西域都有三百。他笑着对李斯道:“暖炕暖身,火炉暖心,这两样东西,比千言万语更能让百姓认大秦。”

李斯躬身道:“是啊,百姓不在乎朝堂的章法,只在乎炕头热不热,锅里有没有粮。陛下推广暖炕、改良火炉,正是摸着了民心的脉。”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可咸阳城的每个院落里,都有新炉在燃烧,火苗舔着炉膛,映着窗纸上“秦”字的影子。嬴政知道,这些跳动的火苗,比任何龙旗都更能焐热大秦的土地——因为它们烧在百姓的灶房里,暖在寻常人的日子里,成了刻在烟火气里的“大秦印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