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51章 百家争鸣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第51章 百家争鸣

作者:秦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6:47:27

始皇思索再三,准备由公子扶苏组织一场盛大的文学交流盛会, 始皇此举堪称一石多鸟,既是对六国余孽的震慑与分化,也是对扶苏的考验与展示,更是对帝国未来思想走向的一次试探性梳理。

这场“咸阳论道”,注定暗流汹涌:

高压下的“怀柔”假象:

黑冰台与地方官府对六国余孽的清洗正如火如荼,血腥味弥漫。此时召扶苏回京主持“百家争鸣”,

释放出一个复杂信号:帝国并非一味高压,它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可控范围内的),展现“海纳百川”的气度(哪怕是虚假的)。

这能分化瓦解部分意志不坚定、只求安稳的旧贵族和学派,也给天下人(尤其是士林)一个“开明”的印象,缓和紧张局势。

扶苏的“考场”:这是对扶苏政治智慧、控场能力、思想倾向的一次重大考验。

扶苏素以仁厚、亲近儒家闻名。始皇要看他:

能否在“争鸣”中平衡各方,维护帝国利益和法家主导地位?

能否识破并压制那些借“学术”之名行“非议”之实的言论?

其“仁政”理念是否可控?是否会沦为攻击现行政策的工具?

思想的“大熔炉”与“照妖镜”:

熔炉:始皇或许真有一丝想法,想看看在法家框架下,能否吸纳百家之长(如农家的精耕、墨家的器械、阴阳家的天文历法),为帝国所用。

照妖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公开的“诱捕”和“甄别”。

让心怀异志者(尤其是那些依附旧贵族的学派领袖、江湖魁首)在帝国中心、在皇帝眼皮底下表演!谁是真学术?

谁是包藏祸心?

谁可用?

谁当诛?

一目了然。黑冰台的密探将遍布会场内外。

震慑与分化六国贵族:邀请“各国贵族”参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威慑。

让他们亲眼目睹帝国的强盛、咸阳的威严、以及这场由储君主持的盛会。

同时,公开场合的言论和站队,也将成为分化他们的工具。亲秦者或可获赏,首鼠两端者将被记录,死硬分子则暴露无遗。

接到旨意,扶苏心情复杂。

他深知此任务艰巨,是机遇更是巨大风险。他带着蒙恬的忧虑(担忧咸阳政治漩涡)和自己的理想(或许想借此平台推行仁政理念),风尘仆仆赶回咸阳。扶苏深知需谨慎平衡。他可能:

倚重蒙毅:蒙毅地位尊崇,熟悉朝堂,且立场相对中立,可协助把控大局。

选用几位德高望重、相对温和的大儒(如伏生、叔孙通),负责具体学术议程安排,体现儒家存在感。

纳入法家代表:李斯及其核心弟子必然参与,这是底线。扶苏需与之共事,甚至在某些环节“借力”法家的组织能力。

邀请其他学派“务实派”:如精通水利农事的农家许行一脉、擅长器械制造的墨家工匠派、通晓天文历法的阴阳家邹衍后学等。

议题设置(紧箍咒下的“自由”):

核心议题必围绕

“富国强兵”、

“长治久安”、

“顺应天时(阴阳)”、

“利国利民”展开。

敏感话题如“分封与郡县”、

“严刑峻法利弊”、

“上古三代之治”等,

可能被允许讨论,但需在“如何更好服务于大秦”的框架下,并由主持者(扶苏)严格把控尺度。

任何影射攻击始皇帝、质疑帝国统

一、煽动复辟、宣扬鬼神惑众(过度谶纬)的言论,将被立即制止并严惩。

选在象征帝国威仪的场所(如章台宫前广场或新建的某座宏伟大殿)。

安保级别极高,由卫尉军、中尉军及黑冰台便衣密探共同负责,明岗暗哨密布,确保“只闻争鸣,不见刀兵”,但刀兵随时准备。

-“百家争鸣”盛况(暗藏机锋):

官方代表:

扶苏(主持)、

李斯(法家领袖、丞相)、

蒙毅(上卿)、

冯去疾(右丞相)、

王贲、蒙恬(特许回京)、

各部高官。

诸子百家:

法家: 李斯门徒为主,气势正盛,强调

“法治”、

“耕战”、

“君主集权”,

是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扞卫者。

儒家: 以鲁地大儒为主(伏生、叔孙通等),

温和派主张

“仁政”、

“德治”、

“教化”,

试图在法家框架内寻找空间;或有少数激进者(但不敢明言),隐含对严刑峻法的批评。

道家: 可能以黄老派为主(如盖公),

主张“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暗合当下民力疲敝的现实,对过度征发徭役提出委婉批评。

墨家:以“务实工匠”代表为主,展示守城器械、水利工具,

强调“兼爱”、

“非攻”

但更突出“实用技术利国利民”,避开敏感政治话题。

农家:许行后学,专注于精耕细作、选育良种、防治虫害等具体农业技术推广,发言最“安全”。

阴阳家: 邹衍学派,

大谈五德终始、

天文历法、

祥瑞灾异,

为秦帝国统治提供神秘主义背书,但需小心“谶语”红线。

名家、纵横家等:可能式微,或依附于其他学派发言。

*

六国贵族代表: 各国旧王族旁支或失势但有名望的贵族(如齐田氏某支、楚昭屈景三姓后人、魏国信陵君旧部门客等)。

他们谨言慎行,多谈“文化传承”、“诗书礼乐”,绝口不提政治。是观察重点。

江湖组织\/民间代表:如游侠领袖(被严格监控)、

大商贾(如巴寡妇清的代表)、

地方乡绅耆老等。

发言多集中于具体民生疾苦(如徭役负担、地方吏治),是舆情风向标。

交锋亮点:

法 vs 儒:仁政与法治的碰撞(主战场):

儒家(温和派):“治国之道,德主刑辅。

陛下扫**,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

然天下初定,民力待复。

当施仁政,轻徭薄赋,宽刑省狱,使民休养生息,方能固本培元,成就万世之基。” (试图将“仁政”包装成巩固帝国统治的手段)。

法家(李斯或其弟子)厉声反驳:

“荒谬!

秦以法立国,

以法强兵,

方有今日!

‘仁政’?

乃迂阔之谈!

六国何以亡?

法令不行,贵戚擅权!

今陛下行郡县,明法度,使黔首皆知耕战,各安其分,此乃大仁!

所谓轻徭?

骊山陵、阿房宫、驰道、长城,哪一样不是利在千秋?

赋税刑狱,皆依法而行,何宽之有?”

言辞犀利,扣着“依法治国”和“帝国工程必要性”的大帽子。

扶苏的平衡:他可能赞同儒家“爱惜民力”的核心,但必须维护法家主导地位:

“二位所言皆有至理。

法乃国之筋骨,不可废弛;

民乃国之根本,不可轻伤。

当在严明法度之下,体察民情,使役有度,刑当其罪。此方为长久之道。” 。

道 vs 法:无为与有为的争论:

道家(黄老):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帝国工程浩大,征发无度,民力疲敝,怨声载道(此词需谨慎)。

何不效法文景(此时尚无文景,意指上古贤君),与民休息?

官府少干预,顺其自然,民自富足,国自安宁。” (直指时弊)。

法家(反击):

“无为?乃放任自流!六国余孽未靖,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内有奸邪!

不集中国力,何以守土安邦?

不兴大工,何以彰显天威,震慑宵小?

官府若不有为,则豪强并起,盗贼横行,谈何安宁?”

(以国家安全和秩序为名驳斥)。

扶苏的倾向:

他内心或认同道家“与民休息”,

但只能折中:“道家‘无为’之精义,在于顺应天道,不妄为。

帝国大业,亦需顺应时势。工程调度,当计其长远之利与眼前民生之艰,求其平衡。”

农、墨的“技术流”展示:

农家:详细讲解代田法、区田法如何提高亩产,

展示精心选育的粟麦良种,提出兴修小型水利的建议。

务实内容得到扶苏和部分官员的赞许,但李斯等法家认为

“小技耳,不及耕战根本”。

墨家: 演示改良的云梯、连弩模型,

介绍用于水利的“桔槔”、“辘轳”如何省力高效。强调“节用”、

“非攻”理念应体现在爱惜民力、不滥用武力上(巧妙避开政治)。

其技术受到军方(王贲、蒙恬)的浓厚兴趣。

大谈秦得水德,尚黑,代周火德乃天命所归。

论证帝国工程(如建极庙、修驰道以沟通“地脉”)符合天象地理,

能保国泰民安。其言论为帝国正统性和大工程背书,深得始皇(幕后关注)和李斯欢心,但也让其他学派暗觉荒诞。

六国贵族与江湖代表的“沉默”或“诉苦”:

六国贵族代表多吟诵故国诗篇,谈论礼乐文化,小心翼翼避免任何政治联想。

发言如同走过场,眼神中藏着警惕与疏离。黑冰台密探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和私下接触。

江湖游侠代表被严格限制发言,只能泛泛而谈

“民间尚武精神可为国家所用”。

商贾、乡绅则大吐苦水:徭役太重导致田地荒芜,地方小吏盘剥过甚,请求朝廷关注。

这些声音被扶苏认真记录,承诺“上达天听”,

但李斯等认为这是“刁民”抱怨,不足为虑。

始皇的“满意”与“不满”:

满意: 大会成功举办,展示了帝国“包容”姿态(虚假的),分化了部分势力;法家成功压制了儒家、道家的“挑战”,维护了正统;

阴阳家的“天命论”得到宣扬;农、墨的实用技术或有价值;六国贵族噤若寒蝉,目的达到;黑冰台收集了大量情报。

不满:扶苏的表现未能完全达到期望。其“调和”立场显得优柔寡断,对儒家明显的偏袒(在始皇看来)和对民生疾苦的过分关注,暴露了其思想与现行政策的深刻分歧。始皇可能更加确信扶苏的“仁弱”不堪大任。

扶苏的失落与压力:他深感无力。本想借机推动一些温和改革,却发现阻力重重。李斯的强势、各方的算计、父皇的冷眼,让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与始皇及李斯集团的裂痕加深。

李斯的警惕与行动: 儒家和道家的言论让他警惕,扶苏的态度更让他不安。他可能借机:

进一步打压咸阳城内“非议朝政”的儒生。

加强对扶苏及其身边人(如蒙恬、亲近儒臣)的监视。

在始皇面前强化对扶苏“不合时宜”思想的负面评价。

诸子百家的处境:

法家:地位更加巩固。

儒家:温和派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激进派可能遭清洗。

道家:黄老“无为”主张被批驳,影响减弱。

农、墨:其技术价值被认可,但政治主张被忽视或压制。

阴阳家:因“服务政治”而获得官方青睐。六国余孽: 部分意志不坚定者可能被震慑,暂时收敛;

但核心分子则从这场“皇帝的新衣”般的盛会中,更看清了秦帝国的虚伪和高压,反抗意志可能更加坚决,行动更加隐蔽。

长安府邸可能通过蒙毅或其他渠道,获知大会详情,尤其是农、墨的技术信息,以及朝廷对民生问题的态度(忽视),为其在欣家庄的实践提供参考和警示。

部分在大会上不得志、甚至感到危险的务实派人才(如农家技术专家、墨家工匠),可能成为公子欣暗中招揽的对象,为欣家庄的农业、工坊建设添砖加瓦。

扶苏的处境恶化,预示着未来储位之争的残酷。公子欣需更加谨慎,避免过早卷入漩涡,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变局中定位自己。

这场由始皇导演、扶苏主演的“百家争鸣”大戏,在表面的学术交流与暗中的刀光剑影中落下帷幕。

它未能解决帝国的根本矛盾,反而加剧了思想的禁锢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埋下了更深的伏笔。而远在长安的公子欣,正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他的时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