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3章 活字印刷课本:巧成城印课本10万册,送偏远村落

巧成城墨家工坊的晨钟刚响过三遍,

张衡就抱着一摞泥块冲进了曹平的工坊,

泥块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边缘还沾着未干的陶土。

“曹主事!

活字成了!

这‘泥活字’能重复用,

排版比手抄快十倍!”

曹平正对着一堆手抄课本发愁,

那些要送往西域黑沙岭的《民生课本》,

三十个工匠抄了半个月,

才抄出两千册,

字迹还歪歪扭扭,

错漏百出。

他抓起一块泥活字,

上面的“麦”字刻得工整,

边缘光滑:

“老张,

这活字真能印书?

油墨会不会晕开?

偏远村落的孩子可经不起折腾。”

张衡笑着拽过一台新造的“活字印刷机”,

木架上装着排字盘,

下面连着滚轮:

“你看!

活字用陶土烧制过,

硬得像石头,

油墨是松烟混桐油做的,

印在麻纸上一点不晕!

昨天试印了一百册,

比手抄省了九成力,

还没一个错字!”

正说着,

李墨学官从咸阳赶来,

手里攥着嬴政的圣旨,

字迹鲜红:

“陛下有旨,

三月内印《民生课本》十万册,

送北境、西域、岭南偏远村落,

务必让每个童蒙班、流动学堂,

都有书可读。”

曹平眼睛一亮,

举起手里的泥活字:

“李学官放心!

有这活字印刷机,

十天就能印三万册,

三十天保准完成十万册!

比手抄快三十倍!”

李墨凑到印刷机前,

看着张衡把“粮”“犁”“税”等活字排进盘里,

刷上油墨,

铺上麻纸,

转动滚轮,

一张印着清晰字迹的课本就出来了,

比手抄本还工整:

“太好了!

以前偏远村落的孩子,

只能看先生抄的残本,

错字连篇,

现在有了活字课本,

人人都能读正版书!”

一、活字攻坚:泥块变“活字”,效率翻十倍

工坊里瞬间忙了起来。

工匠们分成三组:

一组刻活字,

在陶土块上刻秦字和简易匈语、西域文,

每个字刻十个备份,

防止损坏;

二组排版,

按课本内容把活字插进排字盘,

用木楔固定,

确保字迹对齐;

三组印刷,

转动滚轮、铺纸、揭纸,

流水般操作,

油墨香很快飘满工坊。

“曹主事,

‘亩’字的活字不够了!”

年轻工匠阿石举着空排字盘喊,

手里的“亩”字活字只剩三个,

而这一页要印五十次。

曹平没慌,

指着旁边的“活字库”:

“去拿备用活字!

每个字刻十个就是为了这!

以后缺字先查库,

库空了再补刻,

别耽误排版。”

阿石跑到活字库,

果然找到一堆“亩”字活字,

都是烧制好的,

拿起来就能用:

“这活字库太管用了!

以前手抄缺字只能空着,

现在有备用的,

一点不耽误!”

张衡则在调试油墨浓度,

之前印的几页字迹发淡,

他加了点松烟:

“油墨要浓淡适中,

太淡看不清,

太浓会晕开,

偏远村落的纸薄,

得刚好能印透又不渗墨。”

正调试着,

李墨发现课本插图印得模糊——

之前手抄本的插图是画的,

活字印刷没法刻复杂图案。

“这可咋整?

课本里的曲辕犁、风车水车插图,

是孩子们最爱的,

模糊了就没法学!”

张衡笑着从怀里掏出块“图版”,

上面刻着简化的曲辕犁图案:

“早想到了!

俺们刻了二十块常用插图版,

和活字排在一起印,

你看!”

他把图版插进排字盘,

印出来的课本上,

“犁”字旁边跟着清晰的曲辕犁插图,

比手抄的还生动。

李墨拍着大腿:

“老张你真细心!

有了插图,

西域的孩子就算不认秦字,

看插图也能懂意思!”

三天后,

第一批一万册课本印好了。

曹平把课本堆在工坊外,

阳光照在“民生课本”四个字上,

清晰醒目。

阿石捧着课本,

感慨道:

“以前俺爹抄课本,

一辈子也抄不了一千册,

现在俺一天就能印五百册,

这活字印刷,

真是改变世道的好东西!”

二、量产提速:日夜赶工,墨香飘万里

为了赶工期,

工匠们分成两班,

昼夜轮替。

白天刻字、排版,

晚上印刷、晾晒,

工坊的灯彻夜不熄,

油墨香飘出巧成城,

连路过的商队都探头看:

“墨家这是在造啥?

香得很!”

“是活字课本!

要送西域的!”

守坊的士兵笑着回答,

手里还捧着刚印好的课本,

正看得入神。

第七天,

意外发生了:

一批刚刻好的活字没烧透,

排版时碎了大半,

排版组的工匠急得直跺脚:

“这要重新刻,

得耽误一天!

十万册怕是赶不上了!”

曹平赶来时,

地上散落着碎陶片,

他捡起一块看了看:

“是火候不够!

烧窑的师傅加把火,

新刻的活字烧两个时辰,

保证硬得像石头!

排版组先用水泡过的木活字顶一下,

木活字虽然不如陶的耐用,

印几千册没问题。”

烧窑师傅立刻加柴,

窑火窜得老高;

排版组赶紧换木活字,

虽然排版慢了点,

却没耽误印刷。

张衡看着忙碌的工匠们,

对李墨说:

“墨家造器械,

最讲究‘应急法’,

活字碎了有备用,

备用没了有替代,

保准不耽误正事。”

李墨望着工坊里的灯火,

心里满是踏实:

“陛下说‘全民识字,

无分彼此’,

这十万册课本,

就是‘无分彼此’的底气。

不管是北境的丁零娃,

还是岭南的百越童,

都能读上一样的课本。”

第二十天,

五万册课本已经印好,

堆在工坊外像座小山。

咸阳的运输队也到了,

五十辆马车,

每辆能装两千册,

马车上还装着墨家造的防潮油布,

防止运输中淋雨。

“曹主事,

这些课本分三路送:

北路去贝加尔湖,

西路去黑沙岭,

南路去澜沧江。”

运输校尉指着舆图说,

“每车配两名识字兵,

教村落里的先生认活字课本,

别弄混了页码。”

曹平点头,

递给校尉一摞“课本说明”:

“这上面写着页码顺序,

还有活字印刷的小知识,

让先生们教孩子爱惜课本,

这活字印的书,

比手抄本耐用三倍!”

三、送书西域:黑沙岭的“新书香”

西路运输队走了十五天,

终于抵达西域黑沙岭部落。

此时正是流动学堂车开课的日子,

古丽(哈力克的孙女)和十几个孩子,

正围着先生看手抄残本,

上面的“马”字缺了一点,

“羊”字少了一横。

“古丽,

你看这‘马’字,

像不像少了一条腿?”

小术律指着残本笑,

自己也把“马”字写得歪歪扭扭。

古丽噘着嘴:

“先生说这是抄漏了,

可俺想看看真的‘马’字长啥样……”

正说着,

远处传来马蹄声,

运输队的士兵赶着马车过来,

车身上插着“大秦课本”的旗帜,

墨香顺着风飘过来。

“是新书!

是咸阳送的课本!”

先生赵书第一个冲过去,

看着马车上堆得整齐的课本,

封面上画着波斯麦和曲辕犁,

字迹清晰得能数出笔画。

哈力克长老也赶来了,

摸着课本上的“大秦”二字,

又看了看旁边的西域文注释,

眼睛亮了:

“这书比先生抄的清楚十倍!

还有西域文,

俺们的娃也能看懂!”

士兵们开始分书,

每个孩子一本,

古丽接过课本,

翻到“马”字那页,

上面的横折钩笔直,

四点均匀,

旁边还画着小马插图:

“先生!

这才是‘马’字!

比残本好看多了!”

小术律也捧着课本,

翻到“羊”字页,

对着自家的羊数:

“‘羊’字上面是羊角,

下面是羊身子,

俺家有十五只羊,

就是‘羊十五’!”

王二嫂(成人夜校学员)也挤过来,

领了本成人版课本,

上面的“税”“粮”字特别大,

还有算税的例子:

“太好了!

以后教邻居认字,

再也不用看手抄的错字本了!

这活字印的书,

真是咱们的‘识字宝’!”

赵书捧着课本,

对士兵说:

“黑沙岭有三个童蒙班,

二十个成人夜校学员,

这些书刚好够!

谢谢咸阳,

谢谢巧成城的工匠们!”

士兵笑着摆手:

“这是陛下的旨意,

让每个大秦的孩子都有书读!

巧成城还在印更多课本,

明年会送更全的农书来!”

四、书到民心:墨香融疆土,知识传远方

课本送到的消息,

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西域。

周边的孔雀河部落、芭蕉寨,

都派人来黑沙岭借课本抄,

赵书干脆开了“课本借阅点”,

让每个部落都能借到正版书。

古丽每天带着课本去放羊,

休息时就教小羊倌认字:

“这是‘麦’,

这是‘犁’,

学会了能看农书,

种出更多麦子。”

小羊倌拿着树枝在沙地上画,

虽然歪扭,

却学得认真。

王二嫂则用成人版课本教邻居算收成:

“你家五亩地,

亩产五石,

总收二十五石,

税缴两石五斗,

这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

再也不怕小吏骗咱们。”

巧成城的十万册课本,

陆续送到了北境的贝加尔湖、岭南的澜沧江。

丁零少年阿骨拿到课本,

对着保温棚画插图:

“这课本上的保温棚,

和赵大叔搭的一模一样!

俺要照着学,

教更多人搭棚种麦!”

岭南的阿朵则用课本教女童认“占城稻”:

“这稻子能种两季,

课本上写着‘七月收早稻,

十二月收晚稻’,

咱们明年试试!”

巧成城的工坊里,

最后一批课本也印好了。

曹平捧着印好的课本,

上面印着“巧成城活字印刷”的字样,

对张衡说:

“十万册完成了!

这活字印刷,

比连弩车还厉害!

连弩车能守疆,

这课本能融心,

让偏远村落的人懂大秦、爱大秦。”

张衡点头,

望着远处的驰道,

运输队正带着课本驶向更偏远的部落:

“以后咱们还要印农书、医书,

用活字印十万册农书,

让每个农户都能看;

印十万册医书,

让每个部落都能治病。

这才是墨家‘利天下’的本分。”

李墨则带着课本样本回了咸阳,

嬴政看着清晰的字迹和插图,

笑着对李斯说:

“活字印刷,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有了这十万册课本,

全民识字的日子不远了,

大秦的根基,

也越来越稳了。”

夕阳下,

巧成城的工坊里,

工匠们正在整理活字,

把“粮”“犁”“税”“家”等活字放回库里,

准备下次印刷。

油墨香混着陶土的气息,

飘向远方——

那里,

有捧着课本的孩童,

有教字的先生,

有算收成的农妇,

还有正在生根的,

属于大秦的,

知识与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