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24章 第四预备队:郦食其游说,乌桓小部落归附

辽河下游的芦苇荡刚褪去秋黄,寒风就裹着雪粒掠过滩涂。

第四预备队的营帐外,郦食其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儒衫,

手里攥着一卷“大秦归附细则”,望着远处隐约的乌桓小部落帐篷——那是骨都侯的部落,不过百来口人,

靠着辽河打渔晒盐过活,因为消息闭塞,白起擒蹋顿、大部落归附的事,他们只听了些零星传言,

至今还在观望,连秦军的营帐都不敢靠近。

“先生,这骨都侯据说性子倔得很,上次咱们派去的斥候,

连帐篷都没进就被赶出来了,您这次去,可得小心些。”

预备队的士兵小李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部落的礼物——一口巧成城的铸铁锅、一包占城稻种子,

还有本简体字课本,“要不俺们多带些人,万一他们动手……”

郦食其摆了摆手,捋了捋山羊胡,笑得温和:“不用,对付小部落,靠的不是刀枪,是嘴。

你没听赢欣公子说?‘融得进’的关键是让他们看到好日子。

骨都侯倔,是因为怕咱们欺负他,怕丢了土地、没了活路,只要让他知道归附大秦有奔头,

比他现在打渔晒盐安稳,他自然会点头。”

说话间,芦苇荡里传来一阵窸窣声,一个穿着兽皮、梳着小辫的乌桓少年探出头来,手里攥着根渔叉,

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小李手里的布包——那口铁锅的黑亮外壳,在雪地里格外打眼。

“你们是……秦人?”

少年的秦话说得磕磕绊绊,带着股怯生生的劲儿,

“俺爹说,秦人会抢俺们的鱼和盐,不让俺靠近。”

郦食其蹲下身,从布包里掏出块烤得喷香的麦饼,递到少年面前:

“俺叫郦食其,是来跟你们交朋友的,不是来抢东西的。这麦饼,你尝尝,比你们烤的鱼干香。”

少年犹豫了一下,接过麦饼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好吃!比俺娘烤的粟米饼软!” 他抬头喊了声“阿爹”,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从芦苇荡里走出来,正是骨都侯,手里握着把磨得发亮的弯刀,眼神警惕地盯着郦食其。

“你们来干什么?”骨都侯的秦话比少年流利些,却带着浓浓的敌意,“蹋顿首领的事,俺听说了,你们抓了他,还抢了他的盐,现在又来打俺们小部落的主意?”

一、帐篷里的对话:摆事实,解疑虑

郦食其跟着骨都侯走进部落的帐篷,里面光线昏暗,地上铺着几张破旧的兽皮,角落里堆着些渔获和装盐的陶罐,

一个妇人正用缺口的土锅煮着鱼汤,锅里飘着几片野菜,连点油星都没有。

“骨都侯,俺先跟你说句实话,蹋顿首领没被抓,现在还在他的部落里,大秦不仅没抢他的盐,

还送了他五十口铁锅、一百斤稻种,帮他建了暖棚,他的族人现在能吃上热粥,娃能上学堂。”

郦食其说着,把“大秦归附细则”摊在兽皮上,指着上面的字,“你看,这上面写着,你们归附大秦,

认秦籍,每户分两亩地,免三年赋税;俺们还送你们铁锅、

种子,教你们种稻子,帮你们建暖棚,冬天不用再住漏风的帐篷,不用再用缺口的土锅煮鱼汤。”

骨都侯盯着细则,却没说话,只是指了指角落里的土锅:

“俺们乌桓人,只会打渔晒盐,不会种稻子,你们的种子,对俺们没用。

再说,你们秦人多,俺们人少,归附后,你们要是把俺们的地占了,

把俺们的鱼抢了,俺们怎么办?”

“这你放心。”

郦食其从布包里掏出那口铸铁锅,放在骨都侯面前,“这锅,是巧成城造的,能用十年,

煮鱼汤比你的土锅快三倍,还不会裂。

你要是归附,这锅就送给你,你们部落每家都有一口。

至于种地,陈农官会派农科学生来,教你们在辽河岸边种‘渔稻’,

既能种稻,又能打渔,不耽误你们的营生。”

他顿了顿,又掏出那本简体字课本,翻到画着渔盐栈的一页:

“你们看,这是大秦在辽东半岛建的渔盐栈,用的是大兴安岭的红松,冬天暖和,夏天凉快。

你们归附后,也能去渔盐栈晒盐,一斤盐能换两斤粟米,比你们自己卖盐划算多了,还不用怕被山匪抢。”

骨都侯的妻子端着煮好的鱼汤走过来,看着那口黑亮的铁锅,

忍不住问:“这锅……真的能煮鱼汤?

俺们的土锅,煮三次就裂了,每次煮鱼汤都得看着火,生怕漏了。”

“当然能!”

郦食其笑着说,“俺们的士兵,每天都用这锅煮鱼汤,一次能煮十斤鱼,

煮出来的汤比你们的鲜,还不糊底。

你要是不信,现在就能试试,俺们带了鱼干,煮一锅给你们尝尝。

二、铁锅煮鱼汤:尝甜头,动心思

骨都侯的妻子果然心动了,赶紧找了些清水,把鱼干放进铁锅里,架在篝火上煮。

没过多久,鱼汤的香气就飘满了帐篷,比用土锅煮的香多了,

连骨都侯都忍不住抽了抽鼻子。

少年捧着麦饼,蹲在篝火旁,一边吃一边问:

“郦先生,学堂里教什么?

俺能去吗?

俺想认识字,以后能知道俺们的鱼能换多少粟米,不用再被商队骗。”

“当然能去!”

郦食其摸了摸少年的头,“学堂里教认秦字、算算术,还教你们大秦的故事。

你学会了字,能自己写卖鱼的账本,能看懂商队的价目表,再也不会被人骗了。

去年呼伦贝尔的巴图,跟你一样大,现在都能帮部落写归附文书了。”

骨都侯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又看了看铁锅里翻滚的鱼汤,

心里的疙瘩渐渐松动了。

他舀了一碗鱼汤,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

“这汤……真比土锅煮的鲜!没有糊味!”

“这就是铁锅的好处。”

郦食其趁机说,“骨都侯,俺们大秦,不是要征服你们,

是要跟你们一起过好日子。

你们打渔晒盐,俺们给你们提供铁锅、种子、学堂,你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

俺们大秦的百姓也能吃到你们的鱼和盐,这是互利共赢,不是谁欺负谁。”

这时,帐篷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是第四预备队的队长带着几个士兵,

拉着一车东西过来了——车上装着十几口铁锅、几袋稻种,还有一些治疗冻伤的药膏。

“郦先生,这是给部落的礼物,陈农官特意让俺们送来的,

说要是他们归附,明天就派农科学生来教他们种稻子。”

骨都侯走出帐篷,看着车上的铁锅和种子,又看了看士兵们和善的眼神,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弯刀。

他走到郦食其面前,深吸了一口气:“郦先生,俺信你。

俺们部落,愿意归附大秦,认秦籍。但俺有个条件,俺们还想在辽河岸边打渔晒盐,不想被你们赶走。”

“放心!”

郦食其拍着骨都侯的肩,

“大秦的规矩,归附的部落,还住原来的地方,还干原来的营生,

俺们只会帮你们过得更好,不会赶你们走。

明天,俺就让人帮你们建暖棚,送更多的种子来,

让你们的娃能上学堂,让你们冬天能住暖和的房子,能吃上热鱼汤。”

三、归附后的热闹:建暖棚,学种地

第二天一早,第四预备队的士兵就跟着骨都侯的族人,

在部落旁选了块平坦的地方,开始建暖棚。

巧成城送来的预制木架派上了用场,士兵们和族人一起拼木架、垒火墙,不到一天时间,

两座宽敞的暖棚就建好了,里面铺着厚厚的干草,

火墙烧得旺旺的,比原来的帐篷暖和多了。

陈农官派来的农科学生小李,带着族人去辽河岸边选种稻的地,

教他们怎么翻土、怎么插秧:“这‘渔稻’,不怕水,

你们在稻田里还能养鱼,稻子熟了收稻子,鱼长大了收鱼,

一举两得,比你们只打渔晒盐强。”

骨都侯的妻子和部落里的妇人,围着送来的铁锅,学着用它煮鱼汤、烤粟米饼,脸上满是笑容。

一个妇人拿着刚烤好的粟米饼,递给郦食其:

“郦先生,你尝尝,用这铁锅烤的饼,又香又软,俺们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饼!”

少年跟着学堂的先生,拿着简体字课本,学得格外认真,

很快就学会了写“骨都侯”“郦食其”“大秦”这几个字,还在木头上刻下来,

挂在暖棚的门口,骄傲地对族人说:

“俺认识字了!俺是大秦人了!”

骨都侯看着部落里的变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走到郦食其面前,手里捧着一包新晒的盐:

“郦先生,这是俺们部落今年新晒的盐,送给你们,

感谢你们送俺们铁锅、种子,帮俺们建暖棚、设学堂。

以后,俺们就是大秦的百姓,会好好打渔晒盐,好好种稻子,不给大秦添麻烦。”

郦食其接过盐包,笑着说:“骨都侯,不用谢。

以后,你们要是有困难,比如打渔的网破了,种稻的种子不够了,随时跟俺们说,俺们第四预备队会帮你们解决。

你们的盐,以后可以跟商队换更多的东西,比如彩布、工具,让你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四、游说传捷报:小部落归心,辽东稳

接下来的几天,郦食其又带着第四预备队的士兵,去了辽河下游其他几个乌桓小部落。

有了骨都侯部落的例子,这些小部落的首领们再也没有顾虑,

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大秦——他们看到骨都侯的族人有了铁锅、建了暖棚、娃能上学堂,

都羡慕得很,知道归附大秦不是坏事,是能过上好日子的好事。

不到半个月,辽河下游的五个乌桓小部落都归附了大秦,

认了秦籍,第四预备队帮他们建了暖棚、送了种子、设了学堂,还帮他们开通了跟商队的联系,

让他们的渔盐能卖个好价钱,让他们能换到需要的铁锅、彩布、工具。

郦食其给咸阳写了封捷报,里面说:

“辽河下游五小部落皆归附,认秦籍,得渔盐万斤,族人安,民心聚。

大秦之‘融’,非靠刀枪,乃靠真心,靠铁锅、种子、学堂,靠让百姓见好日子。”

赢欣收到捷报后,特意给郦食其回了信,信里说:

“先生之功,在于让小部落知大秦之善,在于让辽东之‘融’落地生根。

第四预备队当继续游说,让更多小部落归附,为二五计划东拓筑基。”

骨都侯的部落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暖棚里再也不用住漏风的帐篷,铁锅里每天都有鲜美的鱼汤,

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商队的马车每月都会来一次,拉走他们的渔盐,送来他们需要的东西。

骨都侯偶尔会带着族人,去蹋顿的部落串门,看着蹋顿的族人种的稻子长势喜人,看着他们的暖棚比自己的还宽敞,

心里满是感慨:“以前俺总怕秦人,现在才知道,跟着大秦,日子才能过安稳,才能过好。”

郦食其站在辽河岸边,望着远处忙碌的族人,望着往来穿梭的商队,望着学堂里嬉笑的孩子,心里踏实得很。

他知道,第四预备队的游说还没结束,还有更多的小部落等着他们去沟通,等着他们去带去好日子。

但他相信,只要大秦始终抱着“融得进”的心思,始终把百姓的好日子放在第一位,就没有归附不了的部落,就没有稳不了的疆土。

寒风又起,却吹不散帐篷里的暖意,吹不散族人脸上的笑容。

郦食其知道,辽东的冬天虽然冷,但有了暖棚,有了铁锅,有了大秦的真心,这个冬天,

乌桓小部落的族人,再也不会挨冻,再也不会饿肚子,他们会像大秦的其他百姓一样,在这片土地上,

安稳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为大秦的二五计划,为辽东的未来,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