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 第59章 第二天至第八十一天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第59章 第二天至第八十一天

作者:一剑破楼兰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07 05:46:32

生产线集群:能源星的钢铁基建狂潮

在霍格天体引力场笼罩的能源星表面,罡风与熔岩交织,却挡不住钢铁与源能铸就的基建狂潮。李三与灵汐带着虫族小队,以远古文明技术为骨、源能晶体为脉,在这片荒芜星球上建起五大核心生产线,从高海拔的精准火力网到恒星轨道的能源巨网,每一处钢铁造物都承载着人类在宇宙立足的希望。

能源星高海拔区域的罡风常年嘶吼,每秒三十米的风速能将普通钛合金板撕成碎片,裸露的岩层在恒星照射下泛着焦黑的光泽。但这片看似恶劣的区域,却是李三心中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的最佳选址——海拔三千米的稀薄空气,能最大限度减少量子能量炮发射时的介质干扰,让能量束的弹道精度提升20%;而居高临下的地势,更让机甲的瞄准系统能直接覆盖半个能源星表面,从高海拔俯瞰,裂谷、矿洞、熔岩带的动静尽收眼底。

李三第一次带着探矿虫勘测时,指尖的创世神1号戒指突然发烫,戒圈上的六维晶体投射出一道淡金色光束,直直指向脚下的岩层。“这里有能量反应。”他示意探矿虫展开深度探测,十只探矿虫的头部伸出细长的金属探针,钻入岩层五十米深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信号——地下藏着一条直径两米的远古能量导管,管壁虽有破损,内部的源能纹路却仍能微弱发光,顺着导管延伸的方向追踪,最终发现它竟能直连源能之海。“有了这条导管,机甲的量子炮就能获得持续能源,不用频繁返回基地补给。”李三蹲在导管入口处,用火种魔方的金色能量修复管壁裂痕,能量流过时,导管内的源能纹路重新亮起,像一条苏醒的金属血管。

生产线的核心,是七根从远古机甲残骸中拆解的量子狙击炮管。这些炮管被发现时,半埋在熔岩带的火山灰下,最长的达十二米,最短的也有八米,表面覆盖着厚达三厘米的深褐色锈迹,像是被岁月遗忘的古董。但当李三用源能擦拭掉锈迹后,炮口内侧的螺旋纹路逐渐显露——那是远古文明特有的“量子聚能槽”,纹路间距精确到毫米,能在发射时将源能压缩成直径不足一毫米的能量束,凭借极高的能量密度击穿百公里外的装甲。他将创世神1号戒指贴近炮管,戒圈瞬间与炮管产生共鸣,三维结构图投射在空气中,红色标记清晰标出了聚能槽的破损处:有三处纹路断裂,两处因金属疲劳出现细小裂纹。

“灵汐,让搬运虫优先运星银矿上来,这种金属的能量传导率是钛合金的五倍,正好用来修复聚能槽。”李三起身时,防风面罩的玻璃上已凝满白霜,他呵出的气息在低温中瞬间成雾。能源星的星银矿多藏在千米深的矿洞,搬运虫们背着五十公斤重的星银矿锭,在陡峭的山坡上缓慢攀爬——它们背部的储物囊外,覆盖着灵汐用源能凝聚的淡蓝色防护膜,膜体像一层柔软的铠甲,既能抵御罡风刮擦,又能隔绝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当第一块星银矿锭送到生产线时,李三已用火种魔方完成了炮管的初步处理:金色能量如同细密的水流,顺着炮管表面流淌,那些深褐色的氧化层在能量作用下逐渐脱落,露出内部泛着冷光的合金基体,基体上还能看到远古文明的铸造印记。

修复量子聚能槽的过程,比预想中更考验精度。李三在生产线旁搭建了临时无尘车间,将星银矿放入特制的真空熔炉,再加入从源能之海采集的高浓度能量晶体——这种晶体能在高温下释放催化因子,让星银矿的熔点从2212c降至1800c,更易塑形。熔炉启动后,星银矿逐渐融化成银白色的液体,表面漂浮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光晕,那是金属与源能融合的迹象。他操控着装有石英管的机械臂,将石英管的尖端对准聚能槽最窄的破损处——那里仅有三毫米宽,稍有偏差就会堵塞纹路。“源能注入强度降到60%,熔炉温度保持1780c。”李三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每注入一毫升星银液,就微调一次机械臂的角度,石英管内的星银液如同受控的溪流,精准填满缝隙,又不会溢出损坏周边结构。

三天后,第一根炮管修复完成。灵汐拿着便携式检测仪器贴近炮管,仪器屏幕上的能量传导效率数值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91%。“比远古文明的标准还高6%!”她兴奋地将平板递给李三,屏幕上的模拟射击轨迹显示,能量束在百公里外的偏差仅三厘米。李三按下测试按钮,淡蓝色的能量束从炮口射出,瞬间击中百米外的岩石靶——靶体上出现一个直径不足五厘米的孔洞,孔洞内壁光滑如镜,甚至能看到能量束穿透时留下的高温熔痕,岩石碎屑在能量余波中化为粉末。

远程支援机甲的机身制造,同样围绕“精准与续航”展开。李三选择用熔岩冶炼带强化过的铬钽合金打造主体框架,这种合金在源能催化下,分子结构变得更加紧密,重量比普通钛合金轻30%,却能承受量子炮发射时产生的八十吨后坐力。机甲的驾驶舱设计成半埋式,嵌入机身中部,表面覆盖着三层透明的源能防护盾——最外层抵御物理冲击,中间层吸收能量攻击,内层隔绝辐射,三层护盾叠加后,即使被敌方机甲的穿甲弹击中,驾驶员也能安然无恙。驾驶舱内的座椅装有压力缓冲系统,量子炮发射时,座椅会自动向后倾斜,减少后坐力对驾驶员脊椎的冲击。

最关键的瞄准系统,是李三从远古数据库中解锁的“引力透镜技术”。他带着探矿虫深入霍格天体的黑洞引力带,采集到三块能折射引力波的“暗物质晶体”,将其安装在机甲头部的瞄准舱内。这些晶体能利用霍格天体的引力场,将百公里外的目标影像放大千倍,即使目标以每秒五百米的速度移动,瞄准系统也能通过计算引力偏差,实时修正射击角度。当第一台远程支援机甲完成组装,李三坐进驾驶舱,瞄准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百公里外矿洞门口的搬运虫——连它们储物囊上的源能防护膜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

“启动量子狙击测试,目标:东边废弃机甲残骸的能量核心。”李三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敲击,机甲的量子炮管缓缓抬起,炮口凝聚起一团淡蓝色的能量球。能量球的体积逐渐缩小,从篮球大小压缩到拳头大小,表面的能量波动越来越剧烈,周围的空气在能量作用下开始扭曲。几秒钟后,能量球化作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细线,瞬间消失在天际。三秒后,百公里外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侦察机甲传回的画面显示:废弃机甲的能量核心被精准击穿,核心室内的源能晶体发生殉爆,残骸在爆炸中解体成无数碎片,飞溅的金属块在恒星照射下泛着刺眼的光芒。

“能源消耗比预期低15%!”灵汐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叹,“依托远古能量导管,机甲能持续进行十次高强度射击,战场压制力翻了一倍。”李三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能源数据,嘴角露出笑容——这意味着在实战中,远程支援机甲能在敌方机甲靠近前,就完成多轮狙击,为防御部队争取宝贵时间。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生产线,七台远程支援机甲整齐排列,炮管指向天空,像是守护能源星的钢铁哨兵。

二、超级歼星炮生产线——裂谷中的毁灭级威慑

超级歼星炮的选址,是李三与灵汐争论最久的话题。这种武器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苛刻条件:靠近源能之海以获取巨量能源、位于霍格天体引力场的稳定区域、有足够坚固的岩层支撑炮体重量。他们带着探矿虫在能源星表面勘测了三天,从熔岩带到冰原,最终将位置定在源能之海西侧的“裂天峡谷”——这条峡谷长五十公里、宽十公里,底部深达一千米,两侧的岩层厚度达数百米,能承受歼星炮发射时产生的百万吨级后坐力;峡谷底部的暗河与源能之海相连,只需改造暗河河道,就能构建起巨型能源输送网络。

当李三在全息投影中画出超级歼星炮的设计图时,灵汐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门炮的炮管直径达五十米,炮身总长三百米,相当于三座远古机甲叠加的高度,炮口的能量聚能环需要用纯星银矿打造,而炮身的支撑结构则需要铬钽合金与源能晶体的复合结构。“这么大的体量,就算有五千只虫族帮忙,组装起来也至少需要半个月吧?”灵汐指着设计图上的参数,语气中满是担忧——她算了算,单是炮管的锻造,就需要将上千吨金属原料熔炼成一体,这对能源星的工业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不用半个月,我们有远古文明的‘模块化建造技术’。”李三调出创世神1号戒指中的远古数据,屏幕上的设计图瞬间拆解成二十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标注了尺寸、重量和制造标准,“你看,能源核心、炮管、聚能环都能独立制造,最后在峡谷里拼接,这样能把工期缩短到七天。”他指着其中最大的“能源核心模块”解释道,模块中央是从远古战舰残骸中找到的“反物质反应堆”,直径达二十米,内部储存的反物质能为歼星炮提供基础能源,再加上源能之海的能量补充,足以支撑一次全功率发射。

生产线的建设,从挖掘炮基开始。五千只钻地虫分成十个小队,围绕峡谷底部的预定区域展开作业——它们的头部装有高频震动金属齿,每分钟旋转三千次,能轻松啃碎坚硬的岩层,每天能挖掘出上万立方米的岩石。为了防止挖掘过程中峡谷侧壁坍塌,李三让灵汐引导探矿虫在侧壁钻孔,埋下数千颗“源能锚定晶”——这些拳头大小的晶体在接触岩层后,会释放出细丝状的能量根须,像植物根系一样深入岩石内部,将松散的岩层牢牢固定,最终形成一道厚十米的“能量加固层”。

七天后,炮基挖掘完成:一个直径八十米、深度五十米的圆柱形坑洞,坑底被高温源能喷枪处理过,形成一层坚硬的玻璃化岩层,能防止地下水渗透。接下来是安装“承重框架”,李三用巨型锻压机将铬钽合金锻造成五十根长二十米、宽五米的承重梁,每根梁的表面都刻有螺旋状的源能纹路,能与炮基的能量加固层产生共鸣。搬运虫们用身体顶着承重梁,缓慢放入坑洞,灵汐则操控机械臂,将源能螺栓穿过承重梁与岩层,螺栓拧紧时,源能纹路亮起,像是给框架注入了生命。

炮管的制造是整个生产线的难点。李三从远古残骸中找到三座巨型锻压机,这些锻压机的机械臂长达二十米,能输出千吨级的压力,足以锻造超大型金属构件。他将收集到的钛合金、铬钽合金与星银矿按7:2:1的比例混合,放入熔岩冶炼带的“超高温熔炉”——熔炉内的温度在源能催化下达到两万度,金属原料在其中融化成赤红色的液体,表面翻滚着气泡,那些气泡是金属中的杂质在高温下被剥离产生的。“杂质含量必须控制在0.01%以下,否则会影响炮管的能量传导。”李三盯着熔炉的监控屏幕,当杂质含量降至标准值时,立刻下令将金属液倒入炮管模具。

金属液冷却成粗坯后,巨型锻压机开始工作。机械臂带着巨大的锤头,反复捶打粗坯——每一次落下,都能让粗坯的密度提升一个等级,金属表面的纹路在捶打下逐渐变得均匀。李三操控火种魔方,让金色能量顺着机械臂流入粗坯,与金属中的源能产生共振——这种“能量锻造”技术能改变金属的分子结构,让原子排列更加紧密,最终成型的炮管硬度达到莫氏9.2级,比普通铬钽合金高30%,还能更好地传导源能。

炮管锻造完成后,接下来是内壁打磨。李三调来了十只“切割虫”,这些虫族的头部装有高速旋转的钻石切割轮,转速达每分钟一万转,能在金属表面刻出精准的纹路。切割虫们沿着炮管内壁缓慢移动,切割轮与金属摩擦产生的火花照亮了整个车间,它们需要在炮管内壁刻出间距五厘米的螺旋纹——这些纹路能在能量束发射时,引导能量旋转前进,提升能量束的稳定性和穿透力。三天后,内壁打磨完成,李三用激光检测仪扫描,发现纹路的间距误差不超过一毫米,完美符合设计要求。

能量聚能环的制造则需要纯星银矿。李三让搬运虫将采集到的星银矿全部运到生产线,经过三次提纯后,星银矿的纯度达到99.99%。他将纯星银矿放入特制熔炉,在无氧环境下加热至2212c,使其融化成银白色的液体,然后倒入直径五十米的环形模具——模具的内壁刻着远古文明的能量纹路,这些纹路能在星银液冷却时,自动在聚能环内部形成源能通道。当聚能环从模具中取出时,灵汐用指尖触碰其表面,淡蓝色的源能瞬间顺着纹路流动,在聚能环周围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能量场,场域内的空气都泛起了涟漪。

模块拼接的那天,整个裂天峡谷都热闹起来。钻地虫们用巨大的身体将各个模块运到指定位置,搬运虫们则在模块之间搭建起临时支架,确保拼接时模块不会晃动。李三站在峡谷顶部的控制台上,操控着数十台悬浮机械臂,将二十四个模块逐一对接——首先是能源核心模块,它被固定在炮基中央,反物质反应堆启动时,周围的源能纹路亮起,像一颗跳动的心脏;然后是炮身支撑模块,五十根金属柱将炮管与炮基连接,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最后是炮管与聚能环模块,当机械臂将聚能环套在炮管前端时,两者的源能纹路自动对接,发出耀眼的蓝光。

当最后一个模块对接完成时,超级歼星炮的全貌终于展现在眼前:炮身从峡谷底部延伸到半空,炮管直指霍格天体的环状结构,表面的源能纹路在恒星照射下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像是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李三深吸一口气,按下控制台上的“能源测试”按钮——源能之海的能量通过暗河河道流入炮身的能源核心,聚能环上的纹路瞬间亮起,炮口开始凝聚起淡蓝色的能量球。能量球的体积不断扩大,从十米直径增长到三十米,周围的空气在能量的影响下开始扭曲,远处的岩层上出现了细小的裂纹。

“能源输出稳定,聚能效率达到98%,但炮身的应力值接近上限!”灵汐盯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声音有些紧张。李三立刻下令调整:“让钻地虫在炮身两侧的山体中挖掘巨型凹槽,安装辅助支撑臂!”一百只钻地虫迅速行动,半小时内就在山体中挖出两个直径二十米的凹槽,机械臂将用铬钽合金制造的“支撑臂”放入凹槽,支撑臂与炮身之间用源能螺栓固定。当支撑臂安装完成后,炮身的应力值瞬间下降了30%,屏幕上的红色警报解除。

“可以试射了。”李三将瞄准目标设定为霍格天体环状结构上的一块废弃小行星——这块小行星直径达十公里,是远古星际碰撞的残骸,距离能源星约6亿公里。他按下“发射”按钮,聚能环上的能量瞬间爆发,炮口的能量球化作一道白色的能量束,瞬间穿越虚空,消失在宇宙中。三十秒后,侦察卫星传回画面:小行星在能量束的冲击下瞬间解体,碎片在霍格天体的引力场中化作一道流星,坠入远处的黑洞。

灵汐看着监控屏幕上的射击数据,眼中满是震撼:“射程6亿公里,能量强度足以击穿星际海盗的旗舰装甲,而且借助霍格天体的引力场,还能调整射击角度,覆盖整个天体区域!”李三笑着点头,他知道,这门超级歼星炮不仅是能源星的防御利器,更是威慑其他创世神系统持有者的重要力量——只要有它在,就没人敢轻易对能源星发起进攻。当夜幕降临,超级歼星炮的源能纹路仍在闪烁,像是在守护着能源星的安宁。

主基地的选址,是李三在能源星表面反复勘测十次后敲定的最终方案。它稳稳扎根在星球中心区域的开阔平原上,四周环绕着三座终年喷吐着淡红色岩浆的活火山——这三座火山并非威胁,而是天然的防御与能源双重屏障。每当火山进入活跃期,暗红色的熔岩流会顺着预设的导流渠,在基地外围形成一圈宽五十米、温度超千度的高温防线,任何试图徒步或驾驶低空机甲入侵的敌人,都会在接触熔岩流的瞬间被气化;而火山内部稳定的地热,则通过地下热能导管持续输送至基地,成为辅助能源系统的核心动力源,连基地冬季供暖的热能都来自于此。

在李三的蓝图里,这座主基地绝非简单的“指挥站”,而是一座能独立运转、攻防一体的“钢铁堡垒”。基地整体呈正六边形布局,每条边长达一公里,外墙采用“铬钽合金板 源能晶体夹层”的复合结构——外层五十厘米厚的铬钽合金板,经过熔岩冶炼带的高温强化,硬度达到莫氏9.1级,能抵御机甲穿甲弹的直射;中间二十厘米厚的源能晶体夹层,内部布满微型能量通道,当遭遇能量武器攻击时,通道会像海绵吸水般吸收冲击能量,再转化为无害的热能通过散热孔排出;内层三十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则负责支撑整体结构,防止外层受损后墙体坍塌。外墙的每块合金板之间,都用源能螺栓紧密连接,螺栓与晶体夹层形成能量回路,一旦某块板材受损,周围板材会自动释放能量场填补缺口,形成临时防护。

而整个基地的“心脏”,便是矗立在正六边形中心的“中央指挥塔”。这座塔楼高两百米,相当于地球上七十层的摩天大楼,五十层的结构层层递进,从地面望去,它像一根刺破天际的钢铁巨柱,塔身外层覆盖的铬钽合金板在恒星照射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板缝间镶嵌的源能晶体纹路随能源流动明暗交替,仿佛给这座冰冷的堡垒披上了一层会呼吸的蓝色铠甲。塔楼顶部直径五十米的巨型雷达罩,采用透波性极强的源能陶瓷材质,罩内的雷达天线每分钟旋转六圈,能将半径百万公里内的空间动态精准捕捉——小到直径一米的小行星碎片,大到星际飞船的引擎热信号,哪怕是敌方隐形机甲的微弱能量泄漏,都逃不过它的监测,监测数据会实时传输到五十层的中央指挥室,为决策提供最及时的情报支持。

指挥塔的稳固,全靠深扎地下的“根基”。为了让这座两百米高的巨塔抵御能源星频繁的地质震动,钻地虫们耗时七天,挖出了一个深达百米、直径两百米的圆柱形地基坑。坑壁被高温源能喷枪反复灼烧,形成了一层五厘米厚的玻璃化岩层,这层岩层像防水膜一样,能阻止地下渗水侵蚀地基;坑底则按蜂窝状结构,均匀埋入了三千颗拳头大小的“抗震晶”——这些晶体是李三从源能之海底部采集的特殊矿物,内部布满蛛网般的微型能量通道,当地震波或火山震动传来时,通道会快速捕捉震动能量,再通过晶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热能缓慢释放,哪怕能源星发生六级地质变动,塔体的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五厘米以内。

不仅如此,李三还特意让钻地虫在地基周围挖掘了一条宽十米、深五米的环形地下通道。通道内壁铺设着能释放高频能量波的晶体板,这些晶体板通电后,会形成一道两米厚的能量防御网,防御网的强度可通过中央控制室调节,最低能抵御机甲的穿甲弹,最高能挡住小型能量炮的轰击。通道内还预留了宽三米的机甲通行轨道,轨道与基地外围的防御机甲平台相连,一旦敌人突破外部防线,驻守在平台的机甲能通过这条通道快速机动,从地下包抄敌人,形成“地上防御 地下夹击”的战术布局。

走进指挥塔第一层的入口大厅,仿佛瞬间从荒芜的能源星踏入了未来科技的殿堂。地面由上千块拼接无缝的源能晶体砖铺成,每块晶体砖内置压力传感器,当人员或机甲经过时,砖体就会自动亮起淡蓝色的光带,光带随移动轨迹延伸,既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又能通过光带的分布实时显示区域内的人员流动情况——若是有未授权人员闯入,光带会立刻变成红色,并触发警报。大厅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四块十米宽的全息投影屏,循环播放着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的狙击测试、超级歼星炮的试射画面、戴森球的建设进度,画面中,钻地虫挖掘岩层时飞溅的石屑、机械臂组装机甲时的精准动作、戴森球单元在恒星轨道闪烁的蓝光,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大厅中央的悬浮平台上,摆放着一座按1:1000比例制作的能源星三维模型。模型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各条生产线的位置:红色代表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蓝色代表超级歼星炮生产线,绿色代表戴森球能源系统,黄色则是超级飞船船坞,而位于中心的白色光点,正是这座主基地。模型上的每个光点都与实际单位联动,闪烁的绿色光点代表正在作业的虫族小队,匀速移动的蓝色光点代表巡逻的机甲,若是某个区域出现异常,对应的光点会立刻变成红色并闪烁,方便指挥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从大厅乘坐源能电梯上行,第二层到第十层是机甲维修车间,这里是远程支援机甲和重型攻坚机甲的“诊疗室”。车间的地面装有轨道式升降平台,平台能根据机甲的体型调整高度和角度,最大可承载两百吨重的重型机甲。平台周围,十二台从远古残骸中修复的“全自动维修臂”整齐排列,每台维修臂有六条可360度灵活转动的机械臂,末端分别装有激光切割器、源能焊接枪、零件拆装钳、能量检测仪等工具,能同时处理机甲的多个故障点。

车间的角落里,还存放着两台从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机甲诊断仪”。这种仪器的探测头呈圆盘状,直径三十厘米,只需将探测头贴在机甲表面,三十秒内就能生成详细的故障报告——小到某个螺丝的松动程度,大到能源核心的传输效率,甚至连机甲内部线路的老化情况,都能精准检测出来。有一次,一台远程支援机甲在训练中突发量子炮能源接口泄漏,返回车间后,诊断仪仅用二十秒就锁定故障点:是接口处的源能密封圈因高温老化。随后,维修臂自动启动作业:第一条机械臂用激光切除老化的密封圈,第二条机械臂精准涂抹耐高温的源能密封胶,第三条机械臂将新密封圈安装到位,整个维修过程仅用了五分钟,比人工维修效率提升了十倍。

李三曾在监控室观察过一次维修全过程,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他对身旁的灵汐说:“有了这些远古设备,机甲的战场修复速度能提升三倍。以后就算在实战中受损,只要没被彻底摧毁,送回这里就能快速重返战场。”灵汐点头附和,目光落在维修臂上——那些远古机械臂的表面,还能看到模糊的远古文字,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机甲文明辉煌。

第十一层到第三十层是居住区域,这里是能源星上最“温暖”的地方,也是李三与灵汐、虫族小队休息的港湾。每层有五十个独立的居住房间,每个房间面积约二十平方米,内部装修简洁却不失温馨。房间的墙壁采用隔音效果极佳的复合板材,能隔绝外界的罡风噪音和机械运转声,哪怕隔壁房间有人走动,也听不到丝毫声响。

房间内最核心的设备,是独立的源能循环系统。这套系统能将外界稀薄、含尘的空气吸入,经过三级过滤去除杂质,再通过增氧模块将氧气浓度提升至21%,最后经调温装置将温度稳定在25c,与地球的宜居环境几乎一致。即使能源星表面刮起每秒五十米的强风,或遭遇极端低温,房间内也始终温暖如春。

房间的窗户是双层结构的源能玻璃,外层玻璃能抵御宇宙射线和陨石碎片的撞击,内层玻璃可根据外界光线强度自动调节透明度——白天,玻璃会保持高透明度,让居住者能透过窗户欣赏能源星的地貌:远处的活火山喷吐着岩浆,淡蓝色的源能之海在恒星下泛着波光;夜晚,玻璃会自动变暗,减少外界光线干扰,同时能清晰看到霍格天体的环状结构在夜空中闪烁,像一道银色的光环。

灵汐还在第二十层设计了一个两百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区。活动区的天花板是可开合的穹顶,按下控制按钮,穹顶会在一分钟内完全打开,露出能源星的天空——白天能看到恒星的耀眼光芒,夜晚能欣赏漫天星辰。活动区的地面摆放着十套用源能晶体打造的桌椅,这些桌椅的表面能根据人体温度自动调节触感,冬天温暖不冰手,夏天凉爽不烫手。

活动区的角落里,有一台自动饮品机,内部储存着用源能泉水制作的各种饮品——清甜的果味水、补充能量的营养剂、带有淡淡花香的草本茶,甚至还有灵汐尝试用能源星植物制作的“果汁”。每当夜晚来临,完成一天作业的虫族小队(经过特殊驯化的小型辅助虫族,体型如猫般大小)会聚集在这里,有的趴在桌椅上休息,有的围着饮品机打转;李三与灵汐则会坐在窗边,有时讨论第二天的建设计划,有时灵汐会用源能投影出地球的风景——蔚蓝的大海、翠绿的森林、繁华的城市,让大家在遥远的星球上,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第三十一层到第四十九层是科研区域,这里是李三探索远古机甲文明、研发共生机甲的“实验室”。整个科研区按功能分为材料研究室、能源实验室、机甲设计室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大部分设备是从远古残骸中修复,再结合现代技术改良而成。

材料研究室里,最核心的设备是一台“源能光谱仪”。这台仪器的主体呈长方体,长两米、宽一米、高一点五米,检测舱能放入直径五十厘米的样本。只需将一小块金属或晶体样本放入检测舱,仪器就能通过分析样本的光谱反应,在一分钟内生成详细的成分报告,包括元素组成、分子结构、密度、硬度等参数。更厉害的是,它还能模拟不同环境下样本的性能变化——比如在超高温、超高压或强辐射环境中,样本的强度、韧性会如何改变,都能通过模拟数据直观呈现。

李三曾用这台仪器分析过一块从远古机甲残骸中找到的生物金属。检测结果显示,这种金属内部含有一种未知的活性因子,正是这种因子让金属具备了与生物组织融合的特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在能源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将金属片与培养的人体细胞放在一起,然后注入少量源能。结果发现,金属片不仅没有对细胞造成损伤,反而与细胞形成了稳定的连接,细胞甚至能在金属表面正常生长。这个发现让李三兴奋了许久——这意味着他离研发出能与人类身体融合的共生机甲,又近了一步。

能源实验室位于科研区的中间楼层,这里有十座小型源能反应堆,每座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可调节,最小能提供一千瓦的电能,最大能输出十兆瓦的能量,用于测试不同设备的能源消耗和转化效率。李三经常在这里调整反应堆的参数,研究源能在不同金属、晶体中的传输规律,为改进机甲的能源系统、优化戴森球的能量转化效率积累数据。有一次,他通过调整反应堆的源能注入频率,成功将源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升了5%,这个成果后来被应用到了戴森球的能源转换器上,让整个戴森球的能源输出增加了数百万千瓦。

机甲设计室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型全息建模台。这座建模台直径十米,高两米,能生成1:1比例的机甲三维模型。李三只需戴上特制的源能手套,在空中比划,就能直接在建模台上绘制共生机甲的设计图——从机甲的整体框架到内部的每个零件,从能源核行的位置到武器系统的布局,都能实时调整。设计图完成后,还能通过建模台进行模拟测试,模拟机甲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表现:比如在火山熔岩带的耐高温性能、在黑洞引力场中的机动性、被能量武器击中后的防御效果等,通过模拟数据不断优化设计,确保机甲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性能。

第五十层是中央指挥室,也是整个能源星的“大脑”。指挥室的地面比其他楼层高出半米,形成一个环形的操作台,操作台的台面是一块巨大的触控屏,上面划分出二十个控制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条生产线或一套防御系统——左边第一个区域控制远程支援机甲生产线,显示着机甲的生产数量、能源消耗、训练情况;中间的区域控制超级歼星炮,实时显示炮身状态、瞄准参数、能源储备;右边的区域控制防御系统,能查看源能地雷阵、能量护盾发生器、防御机甲平台的运行情况。

每个控制区域的屏幕上,都跳动着实时数据,红色数字代表异常,绿色数字代表正常,若是某个参数超出安全范围,屏幕会立刻闪烁并发出警报。操作台周围,摆放着二十把高靠背的指挥椅,椅子上装有生命维持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为指挥人员提供氧气和营养,确保长时间作战时人员不会疲劳。

指挥室的中央,是一座直径十米的巨型全息投影台。投影台能生成能源星及周边百万公里范围的三维影像,影像的精度极高,连星球表面的矿洞入口、飞船的引擎细节都能清晰显示。影像中的光点代表着各个单位的位置:绿色光点是己方的机甲、虫族小队、运输舰;红色光点是模拟训练中的敌方目标;蓝色光点是小行星、太空碎片等中立目标。光点的大小代表单位的体型,闪烁频率代表单位的活跃度,若是己方单位遭遇攻击,对应的绿色光点会变成红色并快速闪烁,同时发出语音警报。

当李三站在全息投影台前时,创世神1号戒指会与投影台产生共鸣。戒指上的六维晶体会发出淡金色的光芒,将李三的指令直接转化为操作信号,传输到各个生产线和防御系统,无需通过操作台手动输入,大大提升了指令传达的速度。有一次,模拟训练中出现“敌方十台机甲突袭远程支援生产线”的场景,李三通过戒指直接下达指令:“远程机甲部队启动量子狙击模式,优先攻击敌方机甲的能源核心;防御机甲平台派出五台重型攻坚机甲支援,从侧翼包抄;能量护盾发生器将强度提升至80%,保护生产线核心设备。”

指令下达后的三十秒内,投影台上的绿色光点迅速行动:远程机甲的炮口开始凝聚能量,代表狙击准备的淡蓝色光环在光点周围亮起;五台重型攻坚机甲的光点朝着突袭方向疾驰,留下淡绿色的移动轨迹;生产线周围的能量护盾光点瞬间扩大,形成一道环形的蓝色屏障。整个防御体系的反应速度,比手动操作快了一倍,最终成功在敌方机甲靠近生产线前将其“摧毁”。

站在指挥室的落地窗前,李三能俯瞰整个主基地的全貌——六边形的基地外墙泛着金属光泽,中央指挥塔的雷达不停旋转,远处的活火山喷吐着岩浆,戴森球在恒星轨道上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每当看到这一幕,他都会想起初到能源星时的场景:那时这里只有荒芜的岩层和呼啸的罡风,而现在,一座钢铁堡垒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有序运转,这不仅是他与灵汐、虫族小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人类在宇宙中立足的希望基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