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72章 莫斯科的沦陷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72章 莫斯科的沦陷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一九一七年的九月,欧洲战场的焦点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手收拢,愈发集中而炽烈,胜利的天平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后,似乎正朝着德意志帝国及其主导的中欧同盟缓缓倾斜。

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卡帕皇宫深处,苏丹议政厅内弥漫着的气息,比前线最浓烈的硝烟更加令人窒息。

奥斯曼帝国内部的高层权贵和军事将领分裂成了立场尖锐对立的两派,争论已达白热化。

“安纳托利亚优先”派 以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为核心,聚集了一批青年土耳其党内的激进军官和部分深感恐惧的皇室成员。

恩维尔帕夏情绪激动,手指重重地敲打着铺在长桌上的地图,声音因急切而略显嘶哑:

“诸位!我们必须清醒!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美索不达米亚丢了!叙利亚危在旦夕!阿拉伯半岛的部落几乎全都倒向了英国佬和那个叛徒侯赛因!我们在南方的战线已经千疮百孔,靠我们目前的力量,根本不可能迅速平定!那里已经成了消耗我们宝贵兵力的无底洞!”

他话锋一转,指向地图上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心区域,眼神变得锐利而充满威胁:

“真正的致命威胁在这里!就在我们心脏地带!穆斯塔法·凯末尔!这个狂妄的叛徒!他打着‘拯救土耳其民族’的漂亮幌子,在安卡拉聚集了一大批对苏丹陛下和德国朋友心怀不满的军官和暴民!他的‘国民军’正在一天天壮大!如果我们不立刻集中全力扑灭这簇火焰,等它燎原之时,就是奥斯曼帝国彻底葬送之日!安纳托利亚是我们的根!根若烂了,枝叶再繁茂又有何用?我主张,立即与南方的阿拉伯叛乱者进行停火谈判,哪怕暂时承认他们在汉志、外约旦的现状,也要把所有的精锐——每一个能打仗的师,每一门能开火的炮——立刻调回小亚细亚,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消灭凯末尔叛军!这才是唯一的生路!”

“帝国完整”派 则以年迈的大维齐尔(首相)塔拉特帕夏(虽与恩维尔同属青年土耳其党,但此刻更倾向于保守)和一批传统官僚为代表。大维齐尔脸色阴沉,他缓缓起身,声音虽老迈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恩维尔帕夏,你的言论充满了失败主义的情绪!放弃阿拉伯?那是我们先祖用鲜血征服、统治了数百年的土地!是苏丹陛下作为哈里发治下的神圣领土!轻易放弃,是对苏莱曼祖先的背叛,是对真主赋予的责任的亵渎!这将会严重损害帝国在国际上的声望,更会让我们永远失去那里的资源和战略纵深!”

他环视在场众人,语气沉重:

“是的,南方战事艰难,但并非毫无希望。我们应当继续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增派兵力,哪怕是从安纳托利亚挤出一些来,也要稳住战线。”

“只要坚持下去,等待德国盟友在东线取得最终胜利后,他们必然会对中东投入更多力量支援我们,到那时,收复失地并非不可能,但现在将主力用于内战,无异于自断手膀,将广阔的阿拉伯领土拱手让人,帝国将永远沦为一个小亚细亚的角落三流国家!我坚决反对任何放弃阿拉伯领土的提议!”

两派争论不休,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使得帝国的最高决策陷入了瘫痪状态。

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坐在上首,面色苍白,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无法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中做出决断。

这场僵局很快通过德国驻奥斯曼最高顾问冯·桑德斯将军的密电,传达到了柏林无忧宫。

林晓在仔细研判了所有情报后,立即做出了清晰而果断的判断。他亲自口授了一封给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的绝密电报,于9月5日发出,措辞直接而极具分量:

“尊敬的苏丹陛下,朕已悉知贵国高层之争论。帝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朕深表理解,在战略层面,必须分清何为肌肤之伤,何为心腹之患。”

“一棵参天大树,若其根系腐朽,纵有繁茂枝叶,亦终将轰然倾覆,安纳托利亚高原,乃奥斯曼帝国千年立国之本,是土耳其民族存续之心脏与灵魂。”

“凯末尔等人所倡之运动,虽披着民族主义之外衣,其本质乃是分裂国家、动摇帝国根基之致命毒瘤,必须在其尚未完全壮大之前,予以坚决、彻底之根除,不容有任何犹豫与妥协。”

“至于阿拉伯地区之局势,暂时的战略收缩绝非永久之放弃,此乃集中力量应对主要矛盾之必要代价,待帝国核心区域彻底稳固,军队经过德国式整训与现代化换装,恢复元气与战力,届时再凭借德意志帝国之全力支持与战略协作,收复失地、重塑帝国荣耀,绝非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故此,朕以最诚挚之态度,强烈建议并敦促陛下,当机立断,采纳‘安纳托利亚优先’之上策。”

“帝国政府应果断与南方起义军寻求暂时之停火,将最忠诚、最精锐之部队与一切可用资源,毫不迟疑地集中于小亚细亚半岛,朕在此承诺,德意志帝国将立即增派经验丰富之军事顾问团,并提供一切必要之武器、弹药及财政援助,全力协助陛下完成此关乎国运之首要任务。——威廉”

这封来自胜利者和保护者的电报,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为争论不休、彷徨无计的奥斯曼宫廷强行指明了方向。

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苏丹穆罕默德六世最终颤抖着在恩维尔帕夏的方案上盖上了印玺,奥斯曼帝国这艘破旧的巨轮,被德国的意志强行扳动了舵盘,驶向了一场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内部平叛战争。其未来的命运,被推上了一个无比凶险的十字路口。

与此同时,在维也纳美泉宫,多瑙联邦皇帝卡尔一世正深陷于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中心。

柏林那封看似客气、实则等同于最后通牒的回信,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夜不能寐。

他试图通过吞并北意大利来转移内部矛盾、增强自身实力和威望的政治豪赌,在德意志帝国绝对的军事强权和毫不留情的经济外交压力面前,彻底破产,显得如此幼稚和脆弱。

德国不仅在外交辞令上寸步不让,更在行动上做出了**裸的威慑姿态:数个齐装满员的德军精锐师开始向蒂罗尔和卡林西亚地区进行“例行调动”和“东线增兵中转集结”。

对外宣称是对东线的部队调整,但其剑指维也纳的意味,朝野上下无人不晓。

与此同时,柏林的经济官员也开始以“程序审查”为名,悄然放缓甚至暂停了对多瑙联盟的几笔关键信贷和重要物资的供应。

9月10日,在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内外压力下,卡尔一世皇帝被迫做出了登基以来最为痛苦和屈辱的决定。

他召开御前会议,面对下面神色各异、多数面带不满的臣属,用一种近乎虚脱的、低沉的声音宣布:

“基于维护中欧同盟最高利益与内部团结之压倒性考量,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摩擦,多瑙联邦决定……调整对北意大利之政策。”

“朕……接受德意志帝国皇帝之提议,同意成立一个由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三方代表共同组成之‘波河地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负责该地区之行政、经济及安全等一切事务之协调与决策。”

这番话无异于公开承认了多瑙联邦在此次博弈中的彻底失败,意味着其不仅失去了对北意大利的独占控制权,其精心策划的“南向扩张”战略也遭受了毁灭性重挫。

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议会瞬间炸开了锅,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和军方强硬派感到被皇帝无情地出卖和羞辱,愤怒的咆哮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是奇耻大辱!卡尔皇帝将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人!”

“我们为什么要为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和贪婪的柏林流血牺牲?!”

“这证明所谓的‘多瑙联邦’不过是德国人套在我们脖子上的又一道枷锁!”

街头也随之出现了反德和**的示威游行,局势一度紧张,卡尔皇帝的权威受到了自战争开始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多瑙联盟内部本就深刻的裂痕,不仅未能因外部冒险而弥合,反而因这次惨痛的外交失败而进一步加剧、公开化。

德意志帝国用其冰冷强硬的腕,清晰地告知所有盟友:在这个同盟体系内,只有一个声音是决定性的,任何挑战这一秩序的企图,都将被无情碾碎。

在遥远的远东,奥托·斯科尔兹内少校指挥的“玄武”刺杀行动,如同隐藏在阴影中的毒蛇,悄然亮出了致命的獠牙。

利用德国情报机构在日本经营多年的地下网络,以及重金收买的本地黑帮分子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底层少壮军官,数个精干的刺杀小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锁定了目标。

9月14日黄昏,东京:陆军大学教官石原莞尔中佐,一位以“最终战论”和敏锐战略洞察力着称的精英军官,在其经常光顾的一家僻静居酒屋外的小巷中,遭遇数名看似酩酊大醉的浪人“斗殴”。

混乱中,石原被卷入,遭到乱刀“误伤”,要害部位中刀,虽被迅速送医,但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东京警视厅的调查报告最终定性为“流氓寻衅滋事导致的意外伤亡事件”。

9月18日,静冈县山区公路: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员冈村宁次大佐,一位心思缜密、经验丰富的华夏通,在前往静冈县某部队视察的途中,其所乘坐的汽车在一段险峻山路上,刹车系统“突然完全失灵”,车辆以高速冲出护栏,翻滚坠入深谷,冈村与随行人员当场毙命,后续的“技术鉴定”得出结论:车辆长期缺乏保养,关键部件老化断裂。

9月22日夜,北洋东北奉天: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一位狂热的“满蒙生命线”论鼓吹者和行动派,在下榻的一家日式旅馆房间内,被人发现因使用炭火盆取暖不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现场门窗紧闭,无明显外力入侵痕迹。尽管关东军内部高层对此深表怀疑,认为板垣之死过于“巧合”,但在缺乏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个“意外”结论。

短短数日之内,日本陆军内部三位极具战略眼光、对大陆扩张抱有狂热信念且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精英”军官,接连以各种看似合情合理的“意外”方式非正常死亡,这在日本军部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恐慌。

一股无形的寒流瞬间席卷了参谋本部和陆军省,虽然没有任何人敢公开指责强大的德国,但一种深刻的恐惧和彼此猜疑的情绪开始像瘟疫一样蔓延,尤其是在那些最强烈地反对德国并倡导激进的“向北打击”政策的人中。

奥托·斯科尔兹内以其精准、冷酷、不留痕迹的手法,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其“欧洲最危险男人”的称号绝非虚传。

东线,决定性的时刻终于在血腥的等待中降临。得到了来自西线的生力军补充和大量新型技术装备加强的德军,于9月25日拂晓,在弥漫的晨雾和震天动地的炮火轰鸣中,向困守莫斯科的红军发起了代号“皇帝攻势”的总攻。

这次进攻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消耗和试探,而是由曼施坦因和博克元帅精心策划的、旨在彻底粉碎红军抵抗意志的致命一击。

成千上万门火炮以及4门“帝王”巨炮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密集的、长达数小时的炮火准备,重点摧毁红军在城郊结合部仓促构筑的最后防线支撑点,以及城内残存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疑似指挥节点。

阿尔伯特·凯塞林将军的第1航空队倾巢而出,如同遮天蔽日的蝗虫,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游隼俯冲轰炸机带着死神的尖啸,肆意地将炸弹倾泻在任何移动的目标、车辆集结地或怀疑是守军指挥部的地方。

炮火延伸后,以厚重的“狼王”重型坦克为攻坚先锋,德军装甲部队和精锐的装甲掷弹兵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在莫斯科南郊、西郊等多个地段强行突入市区。

整个城市瞬间化作了真正的人间地狱,最惨烈、最残酷的巷战全面爆发,每一栋残破的楼房、每一条瓦砾堆积的街道、甚至每一段下水道,都变成了双方士兵血腥争夺的屠宰场。

红军士兵、水兵和武装起来的工人进行了逐层逐屋、舍生忘死的顽强抵抗,枪声、爆炸声、呐喊声和濒死的哀嚎昼夜不息。

然而,德军风暴突击队娴熟的近距离战斗技巧(冲锋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的配合)、以及装甲部队提供的火力支援,逐渐占据了上风,缓慢但坚定地向城市中心挤压。

9月28日,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德军部队终于攻克了克里姆林宫周边的所有外围阵地,突入了这座象征着俄国权力中心的神秘城堡。

一名德军士兵艰难地将一面巨大的黑白色红德意志帝国国旗,升上了伊凡大帝钟楼的顶端,取代了那里飘扬的苏维埃红旗。

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如同最后一击,彻底摧毁了城内守军残存的、有组织的抵抗意志。

9月30日凌晨,天色未明,在德军先头部队的钳形攻势即将完全合围其位于地铁隧道内的最后指挥部的前一刻,列宁、托洛茨基以及苏维埃政府最核心的成员,在一支忠诚的拉脱维亚步兵分队拼死护卫下,乘坐数辆征用的汽车,冒着城外零星但致命的炮火和德军巡逻飞机的低空扫射,仓皇逃离了已成废墟的莫斯科,向东南方向的的下诺夫哥罗德狼狈溃退。

他们勉强带走了部分最机密的档案文件和有限的黄金储备,但大量的政府文件、来不及销毁的机密、堆积如山的物资和数以万计未能及时撤离的政府工作人员、伤员及平民,最终都落入了德军手中。

莫斯科,这座罗斯的古都,罗曼诺夫王朝的心脏,苏维埃政权的红色摇篮,在经过长达数月的饥饿、轰炸和血腥围城之后,终于宣告陷落。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世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巨大震动。尽管苏维埃俄国并未就此彻底灭亡,但其遭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德意志帝国在东线最为核心的战略目标,至此,已基本达成。

九月的结束,以莫斯科的陷落为标志,预示着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阶段。

在柏林无忧宫那间可以俯瞰全城的地图室,威廉皇帝独自站立,目光久久凝视着地图上那面刚刚插在莫斯科位置的、巨大的黑鹰帝国旗帜。

他的心中并没有太多想象中的狂喜和兴奋,反而充满了一种沉重的、近乎疲惫的释然,代价是如此的巨大,近四十万最优秀的德国青年永远长眠在了东线的冻土和废墟之下,但预定的战略目标,总算是艰难地实现了。

然而,作为一名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征服幅员辽阔的俄国,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将远远超过击败法国和迫使英国妥协。

如何处置这片辽阔无比、民族构成复杂、且充满了仇恨的土地?是建立傀儡政权还是直接殖民?

如何应对流亡的布尔什维克领导核心和分散在广袤国土上的红军残余力量?如何防止东线从一个正规战场演变成一个永无止境、消耗国力的治安战泥潭?

一系列远比军事征服更为棘手、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难题,已经如同浓重的阴影,悄然笼罩在胜利的巅峰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