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57章 凡尔赛宫的终结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57章 凡尔赛宫的终结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这里和大家说一下,老有一群不怀好意的人总在那自以为是自认清高的带节奏。】

【xxx:哟,作者不容易,进厂打螺丝还上的中专。】

【xxxxx:呦,赶紧进场打螺丝吧。】

【抱歉作者让你失望,上的普通中学,而且明年毕业就去当兵了,懒得理你这种认少羽当爹,靠亲生父母养老金过日子的巨婴辩解,你喜欢骂就多骂大不了书也不写了,有空就天天举报你,创了四个号轮流举报,反正写书这么受气,无所谓。】

【更新的事,希望大家理解,作者也是人,也得想剧情内容,理解的祝你天天开心、事事顺利、财源滚滚来不理解的就别看或者自己去写,没人拿砍刀架你脖子上逼你看,不看就滚。】

好了,该吐槽的也吐槽了,放片头

1917年的开端,见证了欧洲旧秩序无可挽回的崩塌与来自“新秩序”的重组,战争的焦点从未如此分散,却又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决定性地塑造着大陆的未来。

时间:1917年1月3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

冰冷的水晶吊灯映照着镜厅内无数面巨大的玻璃镜,将厅内的一切景象无限复刻、延伸,仿佛一场没有尽头的梦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屈辱、胜利以及绝望的味道,混合着旧日宫廷的奢华香气与今日法兰西战败的苦涩尘埃。

这里,曾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法战争胜利后宣告诞生的荣耀之地;

在另一个时间线的主时空里,它也曾是德意志帝国的终点(因为德二覆灭了),而今天,历史在这里完成了一场彻底的颠倒。

长长的谈判桌,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划分了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世界。

一端端坐着以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和总参谋长兴登堡元帅为首的同盟国代表团。

兴登堡身躯笔挺,元帅权杖置于手边,灰白的眉毛下眼神锐利如鹰,审视着对面的一举一动,仿佛任何细微的抵抗都会被他瞬间碾碎。

身旁的意大利王国(北意大利傀儡政府)代表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近乎谄媚的得意,西班牙王国的代表则显得更为超然,但眼神中也流露出分一杯羹的期待,奥匈帝国的代表正襟危坐,眉宇间却藏着一丝对自身帝国未来的隐忧。

谈判桌的另一端,法国临时政府的全权代表——前议长拉罗克和一位名叫杜蒙的将军,面色死灰,如同正走向断头台。

他们代表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已在德国的铁蹄下事实上消亡,他们此行唯一的目的,便是为这具巨大的尸体签署死亡证明。

贝特曼-霍尔维格首相轻轻清了清嗓子,打破了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先生们,历史将铭记这一天,德意志帝国寻求的并非无止境的复仇,而是欧洲持久且稳定的新秩序。”

“这份《凡尔赛条约》条款虽严苛屈辱,但意在根除法国再次破坏大陆和平的能力,而非毁灭法兰西民族自身,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兴登堡元帅低沉的声音紧接着响起,带着军人特有的强硬,更像是对首相话语的补充与强调拉罗克议长的手微微颤抖。

拉罗克议长深吸一口气,试图做最后的挣扎:“首相阁下,元帅阁下。阿尔萨斯-洛林的归还……我们……我们可以理解,但弗朗什-孔泰的缓冲区?这割让的是法兰西的心脏之地!还有赔款的数额,这几乎是榨干我们一代人的鲜血。这并非和平,而是在播种仇恨的种子!”

兴登堡元帅冷哼一声,粗粝的声音在大厅回荡:“仇恨?议长先生,当你们的军队在1914年梦想着效仿拿破仑攻入柏林时,可曾想过今日?仇恨的种子是你们种下的,而现在,是收获其果实的季节。”

“至于缓冲区……”他顿了顿,锐利的目光扫过对方,“正是为了确保你们无法再次让仇恨的果实成熟。德国的安全必须得到绝对保证。”

杜蒙将军的嘴唇微微颤抖,他试图保持军人的尊严,声音却难免沙哑:

“元帅阁下,您这是在阉割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砸断它坚硬的脊梁,十万军队甚至不足以维持庞大的国内秩序……”(林晓:“希望他们未来不会参考某个帝国整300万警察出来。”)

“秩序?”意大利代表迫不及待地插话,声音尖利:“当你们在1916年背弃盟约(指英法没有管意大利死活。)让我们遭受被肢解的痛苦时,可曾想过秩序?尼斯和萨伏依自古以来就是意大利的土地,如今只是物归原主,我们希望未来的法国政府能更…‘信守承诺’。”

“不过呢,将军,请您放心,尼斯的海滩在我们治下,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开发,或许将来您来度假时,会为此感到欣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落井下石的快意。

前议长拉罗克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手中的钢笔重若千钧,他低声对身边的将军说,声音轻得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我们签下的不是和平,而是为期一代人的奴役契约。”

杜蒙将军苦涩地回应:“但我们还有选择吗?每拖延一天,柏林和维也纳的那些大人物的耐心就减少一分,兴登堡的眼神告诉我,他正巴不得我们拒绝,好让他的军团有机会进行‘第二次巴黎阅兵’。”

杜蒙将军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最后的火焰,声音因屈辱而沙哑:“你们今天剥夺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尊严!但你们无法摧毁法兰西的灵魂,终有一天……”

“将军!”贝特曼-霍尔维格厉声打断了他,“请注意您的言辞。现在讨论的是现实,而非虚无缥缈的灵魂,现实就是这份条约,签字吧,这是结束流血的唯一方式。”

最终的条约内容体现了德国“严厉但非毁灭性”的策略,旨在永久性地削弱法国,使其成为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附庸:

领土条款:

法国立即将阿尔萨斯-洛林全境归还德意志帝国。弗朗什-孔泰大区除最南部一小部分外,全部割让给德国,作为德法之间的“战略缓冲区”,由德国直接管辖。将萨伏依和尼斯地区割让予意大利王国。

对比利时与法国北部边界进行有利于德国的调整,包括部分矿产丰富区域的割让。

军事条款:法国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包括军官和宪兵在内,解散法国总参谋部,禁止其以任何形式重建,禁止法国拥有、生产或进口坦克、重型火炮、军用飞机及潜艇,法国海军除保留6艘轻型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用于海岸巡逻外,其余主力舰只,包括所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须立即移交德国和奥匈海军。

法德边境莱茵河沿岸地区(即阿尔萨斯-洛林和弗朗什-孔泰新边界以西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不得驻扎军队或修建任何防御工事,德国有权在法国北部和东部主要要塞驻军15年,费用由法国承担。

政治与经济条款:法国政府必须在外交声明中正式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天然主导地位”,并在制定任何重大外交政策时与德国进行协调,法国需支付总额为250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以黄金、商品、船舶、工业原材料及机械设备(如机车、机床)等形式支付,分期年限为30年。

德国享有法国境内部分关键矿产(如洛林的铁矿)的优先开采权和经济特权,法国国家博物馆中的部分艺术品(德国指定)作为“历史补偿”移交德国。

当法国屈辱投降的消息传来,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英国社会终于彻底爆炸。

长期的饥饿封锁、爱尔兰的血腥镇压、海军的惨重损失、殖民地的流失以及如今欧洲大陆上同盟国的绝对胜利,彻底浇灭了民众最后一丝战争希望和对政府的信任。

时间:1月5日,伦敦。

一场由左翼工党议员、激进工会领袖、反战知识分子和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士兵、水兵发动的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爆发了。

起义者迅速占领了议会大厦、白厅、火车站和电报局。皇家海军的部分舰艇在朴茨茅斯等地升起红旗,拒绝向抗议者开炮。

起义浪潮迅速席卷格拉斯哥、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工业城市,政府军和警察部队陷入混乱,部分倒戈,首相劳合·乔治试图组织抵抗,但已无力回天。

1月7日,意识到大势已去的国王乔治五世,在少数忠诚的皇家海军军官和海军大臣(如大卫·贝蒂海军上将和温斯顿·丘吉尔、阿瑟·贝尔福)和近卫军的掩护下,仓皇搭乘一艘轻巡洋舰,从秘密港口出发,跨越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避难。

与他同行的还有部分内阁成员和皇室成员,大英帝国的中枢,被迫流亡海外。

伦敦的权力真空迅速被起义者建立的“英国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填补,领导层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包括工党左翼拉姆齐·麦克唐纳、独立工党詹姆斯·马克斯顿、以及来自基层的士兵和水兵代表。

他们面临着一个烂摊子:粮食极度短缺、工业瘫痪、帝国各地离心离德、以及外部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苏维埃内部很快开始激烈辩论未来的道路,一部分人主张立即与德国媾和,不惜一切代价结束战争和封锁,换取生存空间。

另一部分人则希望维持一定程度的抵抗,试图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无论如何,与德国谈判,结束战争,已成为伦敦新主人的首要议题。

一面红旗,在伦敦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上空升起,标志着欧洲均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就在西线政治地图剧变的同时,东线莫斯科城下的最终回合厮杀也达到了**。

时间:1月4日,德军在得到最后一批可怜的补充和物资后,发动了旨在夺取莫斯科城市边缘的最后一次绝望进攻,代号“终锤”。

此时气温已降至零下三十五度,德军士兵的体能和士气都处于崩溃边缘。

进攻主要集中在莫斯科西北郊的图希诺机场和西郊的库宾卡方向。

德军士兵在军官的逼迫下,拖着冻僵的身体,在深深的积雪中向红军阵地蠕动,红军的抵抗依然凶猛,机枪火力像割麦子一样扫倒进攻者。炮击因为炮弹短缺而变得稀疏。

然而,一股诡异的氛围开始在德军阵营中蔓延,西线胜利、法国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和后方信件隐约传来,却没有带来喜悦,反而加深了东线士兵的被抛弃感和绝望——“西边都结束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在这地狱里送死?”

红军的反击开始了。新锐的西伯利亚生力军和从远东调来的精锐步兵师,穿着厚厚的白色伪装服,熟练地使用滑雪板机动,从两翼向疲惫不堪的德军发起猛攻。

红军指挥官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此时已晋升为高级指挥员)展现出其战术才华,不断寻找德军防线的薄弱点进行渗透和切割。

1月8日,德军在莫斯科周围的战线开始动摇,首先崩溃的是侧翼的奥匈和奥斯曼部队,他们成建制地逃跑或投降。

德军的核心阵地也变得岌岌可危,许多部队被分割包围,撤退变成了溃败,士兵们丢弃了沉重的装备,只求能活着离开这片冰封地狱。

传令兵阿道夫·希特勒在混乱中目睹了秩序的崩溃,其狂热的信念第一次受到了现实的剧烈冲击,他愤怒地咒骂着“背后的刀子”和“意志薄弱者”,却无法阻止洪流。

1月12日,曼施坦因和博克等将领不得不下令总撤退,德军残部冒着暴风雪和红军的追击,向西狼狈逃窜,试图退往斯摩棱斯克一带建立新的防线。

莫斯科会战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赢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保住了首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士气。

1917年1月初,欧洲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面貌, 西线:德国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法国臣服,英国陷入革命并与德国开始停战谈判。

东线:德军惨败于莫斯科城下,被迫后撤,苏俄赢得了喘息之机, 而在全球方面:美国保持孤立中立,日本陷入外交孤立和恐慌。

在柏林无忧宫,林晓皇帝面对着复杂无比的局势,西线的巨大胜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霸权,但东线的挫折也暴露了帝国的极限,英国的革命既带来了提前结束战争的可能,也带来了“红色瘟疫”蔓延的担忧。

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深邃,下一步该如何落子?是全力压服英国革命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彻底结束西线战争?

还是重整旗鼓,等待来年春天再与苏俄一决雌雄?或是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着手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全新欧洲秩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