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90章 慕尼黑会议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90章 慕尼黑会议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1918年4月,迟来的春风终于携带着暖意,吹拂过欧洲大陆伤痕累累的土地,嫩绿顽强地覆盖着旧日的弹坑。

1918年4月15日至18日,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

这并非一场传统的胜利者分赃会议,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在特殊背景下举行的国际聚会。

受邀前来的代表,并非全是帝国的亲密盟友,更多是曾经的敌人或目前陷入绝境的各方势力代表。

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由帝国牢牢控制的古城,名义上是应德意志帝国的“人道主义”邀请,共同商讨如何应对肆虐全球、不分敌我的“西班牙流感”,但所有明眼人都清楚,这实质上是一次德国精心策划、用以展示其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并施加决定性政治影响力的舞台。

与会者名单本身就折射出欧洲权力格局的剧变:

法国政府代表来自巴黎的政权,控制着不足原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另外三分之一分别由法西斯政权,**政权控制着)总理乔治·克里蒙梭虽因国内焦头烂额而未能亲至,但派出了心腹全权特使,神情凝重而屈辱。

英国流亡政府代表来自遥远的加拿大,代表着原首相劳合·乔治的残余权威,地位尴尬,影响力如风中残烛,在会场中备受冷落。

英国独立工党及工会联盟代表直接从战火与瘟疫交织的英伦三岛冒险前来,他们反映了英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厌战情绪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

而内部的法西斯政权也暗流涌动着,对伦敦流亡政府和柏林帝国政府都抱有批判态度。

意大利各分裂政权代表分别来自亲德的北意大利王国、刚刚复辟且地位超然的教皇国、以及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和新独立出来的撒丁王国,他们彼此之间关系微妙,互相提防,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

会议在慕尼黑庄严的国王广场旁一座宏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内举行。会场气氛极其复杂和微妙,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与会代表们大多面色沉重,眼神中交织着焦虑、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他们的国家正被流感和战争的后遗症双重折磨,社会秩序濒临崩溃,而眼前这个他们曾倾尽全力试图击败的敌人,却似乎在这场全球性的浩劫中显得游刃有余,秩序井然。

威廉皇帝并未亲自出席所有的技术性会议,但在关键的开幕式和最终的总结会议上,他准时出现,身着庄重的礼服,神情严肃而自信,威廉皇帝由帝国卫生部长和数位德国顶尖的医学专家陪同。

在开幕式上,林晓的发言摒弃了浮夸的辞藻,直接切入主题:“先生们,我们聚集于此,并非为了争论过去的恩怨,而是为了应对一个我们共同面对的、无形的、且同样致命的敌人瘟疫,它不识别国籍与军服,它对所有人类一视同仁。”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遍会场。

随后,德国的医学专家们系统地、详尽地介绍了帝国在疫情监测网络建立、早期预警、强制隔离措施、大规模公共卫生宣传、关键物资调配以及医疗资源优先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他们展示了图表、数据模型和实地拍摄的影像资料,证明这些措施如何有效地压平了德国的疫情感染曲线,降低了死亡率。

整个介绍过程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提供的方案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令在场的各国代表既感到震惊于德国的高效与严酷,又不得不从内心深处佩服其成效。

然而,德国的援助并非无条件的慈善。在非公开的会谈和晚宴上,德国外交官和卫生官员明确地向各方传递了信息:帝国愿意提供详尽的技术指导、分享全套防疫方案流程,甚至可以考虑在“评估需求与可行性后”,有限度地出口一些关键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但前提是接收国需要“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与合作的意愿”,并“在国内具备有效执行这些先进方案所必需的政治统一性、社会动员能力和行政执行力”。

这些隐晦的措辞,明确地指向了政治上的妥协与合作,例如,对法国的特使,暗示其需进一步明确与德国的“特殊关系”及在未来欧洲格局中的定位。

对加拿大来的英国流亡政府代表,则近乎直白地提醒其认清“现实政治”,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争吵不休的意大利各政权代表,则鼓励他们“以整体利益为重”,加强内部整合并与柏林的外交政策保持协调。

这场历时四天的慕尼黑会议,表面上关乎全人类的公共卫生福祉,实则是一次精心策划、高效执行的地缘政治实力展示。

它让所有参与者,无论是心怀不甘的前敌人,还是寻求生路的弱小势力,都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冰冷的事实:

在当下的欧洲,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无论是结束战争还是抵御瘟疫都绝对无法绕开柏林的意见、支持和默许,帝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通过此次独特的会议,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就在慕尼黑会议进行的同时,中欧的军事形势迎来了决定性的、毫无悬念的最终转折。

4月16日,由德军顾问团主导战术马肯森元帅的部队提供决定性支撑持续不断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布拉格城内爆发的流感和日益严重的物资短缺。

捷克军团残部在进行了象征性的最后抵抗后,最终放弃了绝望的守城,奥匈帝国的双头鹰旗帜和德意志帝国的三色旗并肩飘扬在布拉格城堡上空。

4月18日,恰逢慕尼黑会议落下帷幕之际,神情颓丧的捷克代表在布拉格城堡的西班牙大厅内,与亲临现场的奥匈皇帝卡尔一世和表情冷峻的德国全权代表,签署了城下之盟——《布拉格条约》。

条约文本由柏林方面事先拟定,内容不容更改: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正式并入奥地利部分,成为重组后的奥匈帝国内的一个自治单位。

捷克语可以在地方行政和教育中使用,享有一定的文化自治权,但外交、国防、货币政策、主要经济政策及交通干线等核心权力,均由维也纳中央政府掌控。

那个存在短暂、充满幻想的捷克独立之梦,在德意志的铁蹄与强权政治面前,彻底化为泡影。

卡尔一世皇帝在签字时心情复杂,他保住了帝国的部分版图,却也深知这代价是帝国核心权力的进一步流失。

面对瓦尔特·莫德尔中校在特兰西瓦尼亚方向发起的凌厉攻势“莫德尔铁拳”行动已深刻切入罗马尼亚腹地,以及来自柏林和维也纳发出的、限时答复的最后通牒。

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和他的内阁最终绝望地意识到,任何继续抵抗的行为都无异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自杀。

4月20日,罗马尼亚王国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接受德国提出的全部条件,立即退出战争。

根据随后在布达佩斯签订的临时停战协定,罗马尼亚军队需在两周内全部撤退至1914年战前的罗匈边境线以内,并承诺在未来最终的和平条约中承担相应的战争赔偿义务。

罗马尼亚此前依靠投机和冒险所获取的一切,连同其大国雄心,尽数付诸东流,其未来的国家命运,将不得不更加紧密地、屈辱地仰仗柏林的决定。

眼睁睁地看着北面的捷克覆灭,东面的匈牙利在德军帮助下已基本平息叛乱并恢复秩序,而南面的保加利亚军队又在马其顿地区虎视眈眈,萨格勒布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政府陷入了彻底的、无助的地理与政治孤立。

4月22日,萨格勒布政府发布公告,宣布放弃之前趁乱从匈牙利手中夺取的所有领土,将军队全面撤回原有边界线,并转入全面的、被动的防御姿态。

同时,其外交使节紧急通过瑞士等中立国渠道,向柏林传递了充满谦卑与恳求的求和信息,急切希望获得帝国的“宽恕”与“接纳”。

至此,由匈牙利贵族叛乱为导火索、波及整个中欧的大规模混战,最终以德意志帝国支持下的、重组中的奥匈帝国(多瑙联邦)取得全面、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奥匈帝国不仅基本恢复了其传统版图(甚至在捷克方向实现了更直接的掌控),其内部离心离德的趋势也在柏林的强力干预和军事威慑下得以暂时遏止和压制。

广袤的多瑙河流域,再次被牢固地纳入了以柏林-维也纳为轴心的新秩序轨道之中。

在遥远的东方,德意志帝国的触角也正通过大规模的军火贸易和秘密军事顾问,悄然延伸并深刻影响着那片古老土地的命运。

持续不断的华夏内战中,得到德国秘密、大量军事援助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与控制南方数省、同样渴望统一的广州国民政府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化和规模化。

1918年4月25日至28日,华中地区,一场足以影响未来格局的关键会战,在长江流域的平原与丘陵地带爆发。

此战奉军 投入兵力约8.5万人,核心为其倾力打造的、装备相对精良的奉天陆军。

他们装备了数量惊人的德制或仿德制武器:成千上万支毛瑟Gew98步枪构成了步兵火力基础,数百挺马克沁08重机枪和mG08\/15轻机枪提供了密集的压制火力,克虏伯75mm野炮组成了炮兵骨干,以及21辆有轻微损耗的A7V坦克。

更引人注目的是,少量由德国顾问亲自指导组建、装备着mp-18冲锋枪的精英突击队,被用于关键地段的突破。

奉军士兵训练相对较好,军纪严明,但其战术思想仍较为传统,强调正面火力的压倒性优势和骑兵部队的侧翼冲击。

而国民革命军方面投入兵力约7万人,以其灵魂人物依托苏俄援助和自身魅力建立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基层军官骨干,军队政治动员能力较强,士兵作战目的明确,士气普遍高昂。

他们同样通过秘密渠道,获得了一批德式装备(主要是步枪和轻机枪以及德国不要或报废的A7V坦克和“鬣狗”坦克),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略逊于财大气粗的奉军,尤其是缺乏重型火炮和足够的弹药储备。

其战术更强调步兵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夜战、近战能力,试图以机动和意志弥补火力的不足。

战斗伊始,奉军凭借其绝对优势的炮火,对国民革命军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猛烈轰击,试图复制欧战的模式,以钢铁熔炉摧毁对方防御。

炮弹如同冰雹般落下,掀起漫天烟尘,奉军步兵在军官的驱策下,以密集队形发起波浪式冲锋。

然而,国民革命军并未坐以待毙,他们利用复杂地形和预先构筑的工事顽强抵抗,并频频组织精锐小分队,利用夜色和晨雾掩护,大胆发起反突击和袭扰作战,猛烈攻击奉军的炮兵阵地、指挥所和漫长的补给线。

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重大,尸横遍野,最终,国民革命军凭借更高的政治觉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相对灵活的战术,勉强顶住了奉军势在必得的攻势,迫使弹药消耗巨大、后勤压力骤增的张作霖部暂时后退重整,战线在反复拉锯后暂时稳定下来。

这场规模空前的会战虽然没有决出彻底的胜负,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德国武器、装备乃至战术思想对华夏内战双方的深远影响,也预示着这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内战,将走向长期化、复杂化和更加残酷的新阶段。

柏林,帝国陆军中央医院,1918年4月28日,午后。

汉斯·伯格上尉的伤势在精心的治疗和未婚妻林明华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基本康复。

他的脸色恢复了健康的光泽,精神饱满,只是左臂在进行某些大幅度动作时,仍会感到些许牵拉和不适,而右臂恢复的更好能轻易的向上举45度,医生嘱咐仍需一段时间的休养和康复训练。

威廉皇帝再次轻车简从地前来探望,这次的气氛比上次轻松了许多。

汉斯和他的未婚妻林明华虽然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礼仪,但不再像上次那样显得手足无措。

“看来医院的伙食和照顾让你恢复得很快,汉斯上尉。”林晓微笑着打量着他,语气亲切,“脸色好多了,帝国的功臣不应该总是躺在病床上。”

“随时听候您的命令,陛下!”汉斯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挺直身体,以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回应,眼中闪烁着渴望重返岗位的光芒,“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无忧宫,为您分忧了。”

林明华也在一旁优雅地微微躬身,用带着东方口音但已相当清晰流利的德语轻声说道:“感谢陛下一直以来的挂念和提供的优越医疗条件。”

回到无忧宫那间俯瞰着庭院的书房里,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皮革和淡淡雪茄烟混合的庄重气息,威廉皇帝(林晓)刚刚听取完他的海军副官卡尔·邓尼茨上尉,关于公海舰队近期演习和装备更新情况的例行汇报。

年轻的邓尼茨站姿笔挺,汇报条理清晰,数据准确,但在谈及新型鱼雷艇的战术协同和未来海战模式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偶尔超出常规的设想,并未逃过皇帝敏锐的眼睛。

林晓的思绪并未完全停留在眼前的报告上,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投向了更遥远的北大西洋和北海那灰蒙蒙的海面。

现有的公海舰队固然强大,是一柄震慑性的重锤,但维护和运用成本极高,且在挑战英国和未来的美国那遍布全球的海上霸权时,总显得有些笨重和被动。

他想到了另一种力量——那些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深水中的钢铁巨鱼,潜艇。

它们造价相对低廉,却能对敌人的海上生命线构成致命的威胁,历史上,无限制潜艇战虽然最终将美国拖入了战争,但其战略威慑力和对英国经济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而眼前这位邓尼茨上尉,在历史上正是将这种威慑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令盟国航运闻风丧胆的“狼群战术”的天才。

一个清晰的想法在林晓脑中形成。他需要提前布局,将这种不对称的打击力量系统化、理论化,并将其牢牢掌握在帝国手中,成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海权争夺中一张决定性的王牌。

汇报结束后,邓尼茨合上文件夹,静候指示。林晓没有立刻让他离开,而是从办公桌后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修剪整齐的花园,仿佛不经意间提起:

“邓尼茨上尉,”皇帝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探究。

“你的汇报很详尽,尤其是在战术协同方面,看得出你花了心思。不过,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强大的水面舰队,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完全确保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上利益,尤其是在面对某些拥有传统优势的对手时。”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邓尼茨,“抛开水面舰艇不谈,你对潜艇部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更具体、更…大胆的想法吗?我指的不是它们目前辅助破交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能够改变海战格局的战略性力量。”

邓尼茨显然对皇帝突然将话题引向潜艇感到些许意外,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问及所长的激动。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那双蓝色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炽热的光彩,但他仍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克制。

“陛下!”他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紧绷,但措辞依旧谨慎而充满敬意。

“感谢陛下垂询!这…这正是我长期以来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他向前微微迈了一小步,仿佛要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以目前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来看,潜艇绝不仅仅是袭击落单商船、进行破交战的辅助性工具。它隐蔽、致命,能够抵达任何海岸线,是对手难以防范的匕首。”

他越说越流畅,思路清晰:“如果我们能解决远程通讯协调和战术指挥的问题,将多艘潜艇组成一个战术集群,像狼群一样协同行动由侦察机或前出潜艇发现目标船队。

然后通过加密无线电召唤周边的潜艇集结,在夜间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那么,其破坏力将是指数级增长的!它不仅可以猎杀商船,更能对缺乏足够反潜护航的敌方舰队构成严重威胁。

这将成为一种战略武器,一种能够在广阔海洋上有效猎杀任何威胁帝国海上生命线的强大力量!其心理威慑力,甚至可能超过实际的击沉数字!”

林晓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神中流露出深思和赞许 邓尼茨的描述,与他记忆中那套在另一个时空里令大西洋航线颤抖的战术雏形不谋而合。

这位年轻军官不仅看到了潜艇的潜力,更已经开始构思将其系统化、规模化的运用方式。

“很好。”片刻的沉默后,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你的想法与我的判断不谋而合。帝国未来的海洋战略,需要这样创新和大胆的思维。”他走回办公桌后,拿起笔在一张便笺上快速写了几个字。

“准备一下交接工作。”林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邓尼茨,“等汉斯·伯格上尉完全康复回到岗位后,你就不再担任我的副官了。

去海军部报到,我会亲自给雷德尔将军下达指令,你的新任务是,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潜艇战术研究与发展小组’,直接向海军参谋本部负责。

我要你在一年内,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关于潜艇部队建设、训练和未来作战的完整方案,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集群战术’的详细构想和演练计划。资源和人手,我会让他们优先配给你。”

邓尼茨几乎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与使命感,他猛地并拢脚跟,挺直胸膛,以一个最标准的军礼回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是,陛下!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期望!我以军官的荣誉发誓,必将为帝国打造出一支无坚不摧的水下利刃!”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职务的调动,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一个将彻底改变海战形态的历史机遇,而皇帝陛下,将这份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