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82章 东欧的裂变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82章 东欧的裂变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1918年2月的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刃,依旧凛冽地吹拂着从欧洲腹地到近东沙漠的广袤土地。

1918年2月6日 - 8日,伊斯坦布尔,多尔玛巴赫切宫,大理石厅。

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部落代表之间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进入了被视为最后阶段的关键时刻。

然而,会议厅内的气氛非但没有走向和解,反而如同博斯普鲁斯海峡冬季的海水,冰冷而暗流汹涌。

以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之子费萨尔亲王为首的阿拉伯代表们,身着传统的阿拉伯长袍,神情坚定而肃穆。

他们坚持要求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其疆域必须囊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外约旦乃至伊拉克的所有阿拉伯人聚居区。

这远远超出了伊斯坦布尔所能接受的底线,几乎是要肢解奥斯曼帝国在亚洲的最后核心领土。

青年土耳其党三巨头之一,身兼陆军部长、权倾朝野的恩维尔帕夏,作为奥斯曼方面的主谈代表,其态度在最后几日变得日趋强硬,甚至可说是故意刁难和挑衅。

他穿着笔挺的、带有普鲁士风格的军装(显然是受德国顾问的影响),嘴角时常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统一的国家?独立的阿拉伯?”恩维尔帕夏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用嘲讽的语气打断了费萨尔亲王的陈述。

“亲王殿下,您是否清楚,您所要求的这些行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奥斯曼帝国,是苏丹陛下,也是全体穆斯林哈里发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你们的所谓‘独立’,在帝国法律和真主的意志面前,无异于最可耻的分裂和背叛!”

他不仅全盘否定阿拉伯人的主要诉求,还提出了诸多近乎羞辱性的反建议:“如果你们真的渴望‘自治’,帝国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内部管理权。”

“但是,各省总督必须由伊斯坦布尔直接任命,并接受帝国最高当局的‘指导’;所有阿拉伯地区的武装力量,必须无条件接受帝国陆军军官的指挥和整编;此外,为了保障帝国东部边境的安全,以及清算此次叛乱造成的损失,阿拉伯各省需要承担帝国额外的、巨额的‘防务费用’和‘平叛开支’!”

费萨尔亲王,这位以其高贵气质和坚定意志着称的阿拉伯领袖,听到这些条件,脸色因愤怒而变得苍白。

他强压着怒火,试图保持外交礼仪:“恩维尔帕夏!我们是在谈判,不是在接受征服者的条件!阿拉伯人民的鲜血洒遍了从也门到高加索的战场,不是为了换取更沉重的枷锁!我们要求的是与帝国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和自决的权利,这是时代的潮流!”

2月8日下午,谈判进入了死胡同,当费萨尔亲王再次站起身,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重申其独立立场时,恩维尔帕夏似乎彻底失去了耐心。

他猛地一拍铺着绿色天鹅绒的谈判桌,巨大的声响在华丽的大厅里回荡,震得水晶吊灯都微微晃动。

“够了!”恩维尔帕夏厉声喝道,手指几乎要点到费萨尔的鼻尖。

“费萨尔亲王!你们父子所谓的‘民族自决’,不过是在英国金镑和法国谎言煽动下的无耻背叛!你们背叛了授予你们荣誉和地位的苏丹,背叛了作为精神领袖的哈里发!你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帝国的安全与统一!”

他不等对方反驳,猛地转向大厅门口待命的奥斯曼宫廷卫队队长,用土耳其语下达了冷酷的命令:

“以苏丹陛下的名义!将这些涉嫌勾结外敌、危害帝国安全的叛国者,全部扣押!隔离审查!”

全副武装、头戴红色菲兹帽的卫队士兵立刻涌入大厅,冰冷的枪口指向惊愕的阿拉伯代表们。费萨尔亲王试图抗议,但被两名身材高大的士兵强行架住了胳膊。

“你们不能这样!这是对外交规则的践踏!”他愤怒地喊道,但声音被士兵们的呵斥声淹没。

所有阿拉伯代表,连同他们的随从,被迅速带离了大厅,押解到宫殿侧翼一处早已准备好的、窗户被封死的房间里软禁起来。

通往外界的一切电话线和电报线路被提前切断,他们彻底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1918年2月8日,黄昏,从加沙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漫长战线。

几乎就在阿拉伯代表被扣押的同时,早已在边境线后方部署就位、枕戈待旦的奥斯曼帝国陆军,在德**事顾问团的周密策划和直接支援下,于日落时分,向群龙无首、戒备相对松懈的阿拉伯部落联军,发起了蓄谋已久的、旨在彻底粉碎其抵抗意志的全线总攻!

在巴勒斯坦战线奥斯曼最精锐的“闪电”集团军下辖数个经过德军顾问严格整训的步兵师,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发起了进攻。

炮火准备异常猛烈,由德国顾问校准的105毫米和150毫米榴弹炮群,将加沙外围贝都因人武装的简陋阵地犁了一遍。紧接着,伴随着柴油引擎的轰鸣和履带的嘎吱声,十二辆涂着沙漠黄伪装色、炮塔上喷涂着铁十字标志的德制“野狼”坦克,如同钢铁巨兽般引导着奥斯曼步兵发起了冲击。

阿拉伯联军从未见过这种刀枪不入的钢铁怪物,更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心理防线首先崩溃。

mG08机枪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慌乱中试图抵抗的部落战士。奥斯曼苏丹重骑兵和乘坐卡车的步兵则乘势进行深远迂回和追击,试图分割包围溃散的敌军。

一名在前线的德国顾问在发给柏林的战报中写道:“…敌人在我军步坦协同和猛烈炮火下士气崩溃,抵抗零星且无效,俘虏成群结队,丢弃的步枪和给养堆积如山…预计巴勒斯坦北部区域可在七十二小时内肃清。”

而另一边的叙利亚战线奥斯曼部队兵分两路,一路沿海岸线北上,攻击黎巴嫩地区的港口和城镇,另一路则直扑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核心——大马士革。

沿途遭遇的抵抗强弱不一,一些城镇的守军进行了顽强的巷战,但缺乏统一指挥和重武器的阿拉伯守军,难以抵挡奥斯曼军队有组织的进攻和伴随的炮兵轰击,多个战略要地在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后易手。

更远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战斗更为分散和残酷。

奥斯曼军队从摩苏尔和巴格达两个中心同时出击,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清剿支持叛乱的部落。

这里的地形复杂,游击战频发,双方损失均不小,但奥斯曼军队凭借更好的装备、训练和由德国顾问建立的补给线,逐渐在消耗战中占据上风,缓慢但坚定地压缩着叛乱者的活动空间。

奥斯曼帝国发动的数次进攻后,根据人员统计伤亡约在8000至人之间,技术装备“野狼”、“鬣狗”有一定损耗,后勤压力开始显现。

但总体上,他们成功达成了战役的绝对突然性,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初步实现了战役目标。

而群龙无首的阿拉伯联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估计伤亡超过2.5万人,被俘虏数万人,丢失了大量关键城镇、水源地和武器装备。

原本就松散的统一抵抗阵线濒临彻底瓦解,各部陷入各自为战、争相逃命的困境,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梦想遭遇重挫。

奥斯曼帝国意图通过这场迅雷不及掩耳的凶猛攻势,一举扑灭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火焰,用铁与血重新确立对富饶新月地带的控制。

然而,沙漠战争的残酷、广袤的战场空间以及当地民众被激发出的抵抗意志,都预示着这绝不会是一场轻松彻底的征服。

1918年2月10日,华沙,毕苏斯基的临时指挥部。

这是一间陈设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办公室,与窗外正在为新国家诞生而欢呼的街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约瑟夫·毕苏斯基坐在一张旧书桌后,手中紧紧攥着从柏林发来的、措辞强硬的外交照会副本。

他面前那张巨大的波兰及周边地区地图上,则用醒目的红色箭头清晰地标注着德军第1、第3集团军向德波边境大规模、威慑性调动的方向和大致兵力。

他那张通常充满坚毅、果决甚至有些专横的脸上,此刻笼罩着一层深深的疲惫、无力与难以言喻的愤怒。

德国的回复冰冷而直接,毫无外交辞令的掩饰。所谓的“修正版合作框架”——外交国防协调、境内德军基地、经济货币一体化——无异于将刚刚看到独立曙光的波兰,在法律和事实上降格为德意志帝国的附庸和保护国。

而边境上德军那毫不掩饰的、带着**裸威慑意味的军事调动,更是将强权政治的冷酷法则展露无遗。

“他们……他们甚至连一点表面上的尊重,一点给新国家保留颜面的外交辞令都不愿意给了吗?”

毕苏斯基喃喃自语,声音因熬夜和内心的煎熬而异常沙哑。

他深知,波兰新生的、由前俄、奥、德属波兰地区士兵仓促组建、尚未完全整合和装备的武装力量,无论从数量、训练还是装备水平上,都绝无可能正面抗衡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德国陆军。

强行拒绝柏林的条件,无异于以卵击石,将刚刚凝聚起一丝民族魂的波兰,直接推向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后果必然是又一次的被德奥俄(二俄乌克兰,三俄白俄罗斯)瓜分和更残酷的镇压。

可若接受德国的条件,波兰的独立主权将名存实亡,与历史上的被瓜分时期,除了名称不同,又有何本质区别?这与他毕生追求的、完全独立的波兰理想背道而驰。

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和屈辱的愤怒在他胸中翻涌,几乎要冲破他那惯常冷静的外壳,但他强行将其压下,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

作为一位务实的、深知地缘政治残酷性的政治家,他明白此刻必须忍耐,必须蛰伏只有卧薪尝胆,才能迎来独立的曙光。

他深吸一口气,召来了他最信任的几位助手,语气沉重而缓慢地指示:

“起草给柏林的回复……措辞要谨慎,但立场不能完全放弃。就说,波兰方面‘原则上’愿意就德国提出的新合作框架进行‘深入和建设性’的磋商,期待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我们必须强调,波兰的民族尊严和基本自决权利是谈判的基础,不容践踏,同时,作为营造良好谈判氛围的前提,我们强烈要求,在谈判正式开始之前,德军停止一切在边境地区具有挑衅性和压迫性的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常驻基地。”

这几乎是一种绝望的拖延战术,是弱者在强者面前无奈的周旋,试图在看似绝境的局面中,为波兰争取哪怕一丝一毫的喘息空间、国际同情和未来的谈判筹码。

他知道,与身边这头强大邻邦巨兽的漫长而艰苦的周旋,才刚刚揭开序幕。

1918年2月11日 - 12日,布拉格,赫拉德恰尼宫,一间守卫森严、窗帘紧闭的密室。

就在奥斯曼的炮声在近东隆隆作响、华沙的领导人陷入屈辱与挣扎之际,在中欧的另一座历史名城里,一场针对新生的、被视为“脆弱而贪婪”的匈牙利国家的秘密会议,正在烛光下紧锣密鼓地进行。

空气中弥漫着雪茄的浓烈气味、陈年葡萄酒的芬芳以及一种阴谋即将得逞的兴奋感。

与会者包括:捷克代表: 一位表情严肃、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外交官,全权代表着虽未亲自到场、但其意志和影响力无处不在的托马斯·马萨里克教授。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渴望稳定其南部边界,并希望对拥有大量斯洛伐克裔人口的匈牙利施加最大压力,甚至寻求有利的领土调整,将上匈牙利(斯洛伐克)地区彻底纳入囊中。

罗马尼亚代表则是 一位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的将军,目标明确且强烈——夺回在《布加勒斯特条约》中被匈牙利(奥匈时期)控制的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罗马尼亚军队经过休整和部分德式改编,士气正旺,对“收复失地”充满渴望。

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代表: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政治家,旨在彻底摆脱匈牙利的历史控制,明确南部边界,并寻求对潘诺尼亚平原部分有争议的、混居区域的主张,以保障新国家的战略纵深。

这三方代表在布拉格会晤,几乎没费多少周折就迅速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一个刚刚宣布独立、内外交困、边界未定、且刚刚失去奥匈帝国框架“保护”的匈牙利,在他们眼中,无异于一块摆在餐桌上、等待被分食的肥肉,也是消除各自边境威胁、实现民族统一或领土扩张野心的绝佳机会。

“先生们,”捷克代表首先开口,用冷静的语调敲打着桌面,“布达佩斯的议会还在为他们的独立欢呼,但他们似乎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需要重新划定,为了我们各自国家的安全与民族统一,我们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

罗马尼亚将军立刻附和,声音洪亮:“说得对!特兰西瓦尼亚自古以来就是罗马尼亚的土地!我们必须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匈牙利人没有资格继续统治那里!”

克罗地亚代表相对谨慎,但态度同样坚决:“我们要求明确与匈牙利的边界,尤其是德拉瓦河沿岸和巴兰尼亚地区,匈牙利人的影响力必须被彻底清除。”

经过短暂而高效、几乎没有任何多余客套的密谋,他们达成了一项秘密军事同盟协议,将其称为“布拉格密约”。协议在烛光下被迅速誊写、签署,约定:

1.三方将立即“协调行动”,共同向匈牙利新政府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基于民族构成和历史渊源”的领土要求,内容苛刻,几乎旨在肢解匈牙利。

2. 若匈牙利拒绝或拖延答复,三方将同时或在极短时间内先后发动军事进攻,从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对匈牙利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目标直指其核心区域,甚至寻求其彻底肢解和瓜分。

3. 各方将建立秘密沟通渠道,共享关于匈牙利军力部署和政治动向的情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的军事配合,例如同时发动进攻以分散匈牙利有限的防御力量。

一场新的、规模可能不小的地区性战争,已然在布拉格昏暗的密室里酝酿成型。中欧这个传统的火药桶,在奥匈帝国解体的巨大震荡后,再次冒起了不祥的、预示着血腥冲突的青烟。

刚刚摆脱维也纳枷锁、还未来得及品尝独立喜悦的匈牙利,还未站稳脚跟,便已陷入了强敌环伺、四面楚歌的致命险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