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73章 红场阅兵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73章 红场阅兵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1917年10月的莫斯科,已褪去了夏末的最后一丝暖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散尽后的焦糊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却始终挥之不去的血腥气息。

这座千年古都在经历了数月围城战的摧残后,满目疮痍,许多街区只剩下断壁残垣,如同张开的黑色大口,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然而,在这片废墟的中心,这座城市的心脏——红场,却即将被强行注入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征服者意志的活力。

时间定格在10月7日,一个天色阴冷但意外放晴的早晨,克里姆林宫那锯齿状的暗红色宫墙肃穆地矗立着,无声地凝视着眼前的一切。

圣瓦西里大教堂那色彩斑斓、如同童话般的“洋葱顶”在冬日稀薄而低斜的阳光下,失去了往日的绚丽,显得有些黯淡和不合时宜,今天,红场的主角不再是这些象征着俄罗斯历史与精神的古老建筑。

整个广场已被彻底改造,上空,巨大的德意志帝国黑鹰旗和红、白、黑三色条纹国旗并排迎风猎猎作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广场地面,虽然古老的石板路上仍能看到工兵部队紧急抢修填补的痕迹和未能完全洗净的污渍,但已被清扫得足够平整,足以承受钢铁履带和万千军靴的踏过。

广场四周,每隔几步便矗立着一名挺立如松、面无表情的帝国近卫军士兵,他们崭新的灰色冬季军服笔挺,m1916式钢盔下的眼神锐利而冰冷。

一列列参加阅兵的部队方阵早已就位,刺刀如林,在寒风中闪烁着寒光,整个广场弥漫着一种肃杀而压抑的寂静。

在广场一侧,如同展示战利品的狩猎场,堆积着大量缴获的或被彻底摧毁的苏军坦克,火炮残骸,它们扭曲的钢铁身躯无声地诉说着红军的失败。

上午十时整,随着一声响亮的号令,军乐队奏响了雄浑而富有压迫感的《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当时德意志帝国国歌)。

威廉皇帝在一众帝国最高统帅部将领的簇拥下,登上了临时搭建的检阅台,他身穿一套为他特制的、镶有金色滚边和鹰徽的帝国元帅礼服,外披一件厚重的黑色毛料大氅,试图抵御莫斯科十月的寒意。

他的左臂残疾被礼服的剪裁和站立姿态巧妙地掩饰了,他的面容冷峻,目光如同鹰隼般缓缓扫过台下这支为他横扫欧洲大陆、如今又踏平了莫斯科的钢铁雄师。

身旁,兴登堡元帅如山岳般沉稳,鲁登道夫将军眼神中闪烁着胜利的亢奋,曼施坦因元帅则保持着惯有的冷静与思索,博克中校脸上则带着历经血战后的疲惫与自豪。

阅兵式正式开始,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步兵方阵,他们主要来自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功勋师团,步伐铿锵有力,踩踏地面的声音如同沉闷的战鼓,士兵们高昂着头,士气达到了顶点。

接着是骑兵队伍,尽管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已大为削弱,但来自顿河、库班的哥萨克白军骑兵的加入,为阅兵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和对“新俄罗斯”盟友的象征意义。

随后,地面开始传来低沉的、令人心悸的轰鸣声,伴随着柴油发动机的咆哮——帝国的装甲部队来了!

涂着不规则冬季迷彩的“野狼”中型坦克和身躯更为庞大、装甲厚重、炮管修长的“狼王”重型坦克,如同从钢铁神话中走出的巨兽,不可阻挡地碾过红场的古老石板,沉重的履带留下深深的印痕,炮口威严地指向阴沉的天空,展示着这个时代无可匹敌战无不胜的陆地力量。

紧随其后的是由炮兵牵引车拖拽着的重型榴弹炮、高射炮,以及一队队头戴m1917式钢盔、装备着mp18冲锋枪的精锐风暴突击队,他们脸上带着历经百战后的冷峻。

与此同时,天空中传来引擎的轰鸣。由“金雕”战斗机和“游隼”俯冲轰炸机组成的飞行编队,以严整的队形低空呼啸掠过红场上空,机翼下清晰可见黑鹰标志,尾部拉出的黑、白、红三色烟带,在天空中划出巨大的帝国色彩。

站在检阅台上,望着这片曾经象征苏维埃权力中心、无数次出现于历史影像中、如今却臣服于帝国铁蹄之下的广场,林晓的内心波澜起伏,一种强烈而不真实的历史错位感和那强烈的荣誉感几乎要将他淹没。

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另一支军队,另一个结局……他微微侧过头,用只有身旁的兴登堡元帅能听清的音量,低声说了一句,语气复杂,混合着难以抑制的自豪、对历史的玩味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元帅,你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截然不同,拿破仑来了,他看到了莫斯科的火光,然后输掉了一切。”

“而希特勒…………嗯,我是说,历史上那些试图征服此地的强大国家,最终都折戟沉沙。”

“有时候我在想,抛开那些客观条件和事实不谈,他们之所以失败,或许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够努力?”

兴登堡元帅闻言,花白的眉毛不易察觉地动了动,他或许没有完全理解皇帝后半句那略显突兀和现代化的用词

(“抛开事实不谈”?这不像皇帝平时的语言习惯,“算了,皇帝说出这些超前的话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前半句所蕴含的豪情以及对帝国武力无上荣光的赞许,他是真切地感受到了。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坚定:“陛下,您所言极是。但德意志的意志、军队的纪律,以及陛下您无与伦比的战略远见,远非历史上的那些冒险家可比,今天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阅兵式在帝国国歌的再次奏响中达到**,随后缓缓落下帷幕,巨大的黑鹰旗继续在克里姆林宫斯帕斯卡亚塔楼顶端高高飘扬,向全世界宣告着德意志帝国在东线取得了决定性的、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通过随军摄影师和新闻电影制片人的镜头,被迅速制作成新闻片和照片,传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在同盟国阵营引发狂欢,在战败国和中立国中则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和震撼。

但阅兵式的喧嚣与荣耀过后,冰冷而复杂的现实政治问题却立刻摆上了桌面。

如何处置这片面积辽阔、民族构成复杂、且对征服者充满敌意甚至仇恨的土地?直接吞并显然不现实,会陷入无止境的治安战泥潭;

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柏林的傀儡政权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但这个政权的形式、领导人选以及权力架构,需要极其精心的设计和平衡。

自10月10日起,在德军的严密“保护”和“建议”下,一场由帝国外交部高级专员冯·德·戈尔茨伯爵主导的秘密政治谈判,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前沙皇的豪华行宫内进行。

谈判桌的一方是态度强硬、目标明确的德国代表,另一方则是形形色色、各自为战的反布尔什维克力量:

有希望恢复罗曼诺夫王朝正统的保皇党军官、有主张建立西方式立宪民主制度的原临时政府流亡人士、还有寻求高度区域自治甚至独立的哥萨克首领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代表。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充满了争吵与妥协。保皇党人强烈要求迎回一位沙皇(候选人包括尼古拉二世的堂弟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大公或其他近支亲王),认为这是恢复秩序和正统的象征;

自由派则坚决反对君主制,坚持必须建立没有沙皇的民主共和国;而各地方势力则更多地关心本地区的自治权力和利益分配,对中央政权形式兴趣不大。

德国人的底线非常清晰且不容动摇:必须建立一个表面具有广泛代表性、但实质上必须亲德的、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前俄领土的中央集权政权,以确保德国东线的绝对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安抚广大的俄罗斯农民和保守势力,可以保留沙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但实权必须掌握在由德国认可的、可靠的亲德政治家组成的摄政委员会或总理手中。

同时,这个新政权必须首先在法律上承认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及高加索部分地区(如格鲁吉亚)的“独立”或“特殊地位”——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保护国或势力范围。

经过十余天激烈而曲折的讨价还价,各方在德国的高压下最终勉强达成一个初步框架性方案,于10月20日对外公布:

1.国体与国名: 新国家暂定为“俄罗斯共和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国家元首: 邀请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大公担任立宪君主,称“全俄罗斯皇帝”,但其权力受宪法严格限制,仅为国家象征。

3.最高权力机构: 成立一个由亲德俄罗斯政治家、前沙俄将军、白军领导人及部分地方代表组成的“临时国务会议”,作为过渡时期最高立法和行政机构,德国将派遣高级专员常驻会议,拥有对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4.首都与特殊城市: 莫斯科仍为首都。但威廉格勒(彼得格勒)因其敏感的政治地位和极其重要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作用,被设为“自由市”,由国际共管(实际由德**方控制),成为德国在波罗的海区域的重要战略前哨和海军基地。

5.对外关系与义务: 新政权需与德国签订紧密的同盟条约和政治经济合作协定,给予德国在资源开发、铁路修建、贸易等方面的优先权和特权,并必须全力配合德军清剿布尔什维克残余势力及各地的游击队。

这个方案是一个典型的、脆弱的政治妥协产物,试图用君主立宪的外壳包裹各方利益,但其内在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保皇党嫌君权太小,自由派嫌君主多余没用,地方势力则担心中央权力过大,这个“俄罗斯共和国”能否有效运作,能否真正获得民众的哪怕一丝认可,完全取决于德军刺刀的支持力度和德国经济援助的持续性。其未来,阴云密布。

当莫斯科的政治家们还在为权力的残羹冷炙而争吵时,遥远的远东,德意志帝国的报复之剑已然悄无声息地出鞘,准备给予那个不安分的岛国一次刻骨铭心的警告。

奥托·斯科尔兹内少校指挥的“玄武”系列刺杀行动仍在持续进行,在成功清除了石原莞尔、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等陆军“北进派”骨干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日本国内那些积极鼓吹对德强硬、推动海军扩张及与英美靠拢的政客和财阀领袖。

数起精心策划的“意外”死亡(如心脏病突发、车祸)、关键人物的丑闻突然被媒体曝光,使得东京政界和军界上层笼罩在一片人人自危的疑云和恐慌之中。

这种无声的恐怖有效地压制了日本国内立即对德国采取强硬报复行动的呼声,迫使当权者将更多精力转向内部整顿和安抚,暂时无暇他顾。

与此同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场真正的武力展示正在酝酿,经过漫长而隐蔽的远洋航行,克服了补给和航行的重重困难,由性格刚毅、经验丰富的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德国公海舰队“远东分舰队”。

已于10月下旬悄然抵达了德属新几内亚或加罗林群岛的某处秘密锚地。这支舰队虽然并非公海舰队主力,但实力不容小觑,可能包括几艘强大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以及必要的辅助舰艇。

柏林海军总部下达的指令明确而谨慎:择机对日本通往东南亚资源区(如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北美的主要商船航线,发动一次短促、猛烈且精准的破交作战。

重点打击其大型油轮、矿石运输船等关键物资船只,目标是击沉或俘获数艘具有代表性的船只即可,不求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决战,但要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和经济损失,行动后舰队需立即撤回安全的德国海外基地休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希佩尔上将站在旗舰“拜恩”号战列舰的舰桥上,望着热带海域那不同于北海的、湛蓝得令人心悸的天空和海水,目光冷峻如铁。

他的舰队如同潜伏在阴影中凶猛且致命的猎豹,耐心地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准备向遥远的东京送去一份来自德意志帝国的、裹挟着钢铁、火焰与深海的恐惧“问候”。

十月的莫斯科,征服者的阅兵式已然尘埃落定,一个傀儡政权的脆弱蓝图也勉强存在着。

帝国的双头鹰旗帜似乎已经覆盖了从大西洋沿岸到乌拉尔山脉的广阔地域,达到了其权势的巅峰。

然而,表面的胜利之下,暗流汹涌。东线的军事胜利只是暂时压制了反抗的火焰,而非将其彻底熄灭。

新生的“俄罗斯共和国”从诞生之初就先天不足,根基脆弱,各方势力同床异梦,而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虽已仓皇东逃,但他们的思想和组织网络并未消失,广阔的俄罗斯乡村和东部地区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抵抗力量。

而在遥远的远东,一场旨在警告和惩罚的海上袭击正在冰冷的深海中酝酿,帝国的力量触角试图跨越重洋,展示其全球影响力。

威廉皇帝在返回柏林的专列上,审阅着来自莫斯科的冗长谈判报告和远东舰队发来的准备就绪的电文。

胜利的果实已然摘取,硕大而诱人,但品尝这果实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其带来的巨大挑战、沉重的管理负担和潜在的、长期的风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