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58章 大英帝国的崩溃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58章 大英帝国的崩溃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1917年的寒冬依旧笼罩欧洲,但政治与军事的格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烈重塑。

德意志帝国在取得西线的最终胜利后,其皇帝展现出一种混合着现实考量与未来布局的战略智慧,而战争的尾声则在谈判的方向上继续书写。

1917年1月13日

《凡尔赛条约》的初步文本在柏林高层引起了激烈争议,以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元帅、重工业巨头克虏伯和蒂森为首的主战派,坚持要求最大限度地榨取剥削甚至灭亡法国。

使其彻底丧失复兴能力,然而,皇帝威廉二世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在波茨坦宫举行的御前会议上,水晶吊灯映照着一张张紧绷的面孔。

鲁登道夫首先发难:“陛下,我们在这数年间损失了上百万德意志儿郎才换来这场胜利。”

“现在正是彻底解除法国武装的绝佳时机!”他用力拍打着条约草案,“必须要求再加八百亿金马克的赔款,割让洛林铁矿区,没收全部殖民地!”

军需部长格罗纳立即附和:“我觉得元帅说的没错,而且法国人的商船队应该全部移交我国,他们的工业设备必须拆运回国,这才是确保安全的根本之道。”

威廉二世缓缓起身,手指轻叩桌面冰冷冷的说道:“诸位是否计算过,一个被彻底榨干的国家需要多少军队驻守?多少资源镇压?”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鲁登道夫元帅,您打算再牺牲多少青年去镇压未来的起义?”

克虏伯集团的代表插话道:“但我们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工业优势…”

“短视!”皇帝打断道,“把法国变成废墟,我们的工厂找谁推销产品?让三千万人陷入赤贫,谁来购买德意志的商品?”他走向巨幅欧洲地图,“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支配,不是杀鸡取卵。”

蒂森冷笑反驳:“陛下是否太过理想主义?法国人永远不会真心臣服,而且也不会对陛下您的恩惠心存感激,而是无穷无尽的愤怒和仇恨。”

“所以需要精准控制。”林晓执起教鞭指向地图,“削减40%赔款,但要求他们用葡萄酒、奢侈品或者珍贵的艺术品抵偿;”放弃弗朗什-孔泰,但设立莱茵非军事区;归还商船以及部分海军,但要求加入我们的关税同盟,海陆空部队控制在50万左右”

教鞭重重敲在巴黎位置,“这样法国人会将仇恨转向伦敦的债主,而非柏林。”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皇帝力排众议作出三项关键修改:

将赔款总额削减40%(约1500亿金马克),允许50年分期并以实物抵偿;仅要求设立莱茵非军事区而非割让领土;(指弗朗什-孔泰)承诺逐步归还非战略资产。

当修改后的条约送达法国临时政府时,部长们原本准备接受最严酷条件的绝望神情中,意外浮现出一丝侥幸。

虽然屈辱依旧,但国家命脉得以保全。正如林晓在日记中所写:“真正的征服不在于掠夺多少,而在于让被征服者自愿走入你设计的轨道。”

这种冷酷的“仁慈”,正是他为德意志帝国谋划的百年统治术。

伴随着西欧战事的终结,而在德意志帝国的邻国荷兰内《海牙停战与初步和平协定》的谈判在一种奇特而紧张的氛围中展开。

1917年1月15日的海牙,凛冽的北海寒风裹挟着细雨,敲打着谈判会场——中立国荷兰提供的和平宫玻璃窗。

伦敦的“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急需结束战争和封锁以稳定国内局势,而柏林则意图利用英国革命的机会,一劳永逸地瓦解这个百年来的海上霸主。

德国代表团由精明的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率领,他身后坐着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乃至新近加入同盟国阵营的暹罗王国代表。

英国代表则是一位名叫阿瑟·霍纳的资深工党议员和一位名叫珀西·肖的、具有左倾倾向的海军少校,两人的旧式西装在锦衣华服的同盟国代表面前显得格外寒酸。

谈判首日,齐默尔曼便展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先生们,大英帝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和平条件,而是如何安排后事。”

霍纳议员强作镇定:“贵国德国想要的是一个平等的和平呢?还是重复拿破仑的错误呢?”

“拿破仑失败是因为没能彻底摧毁英国,终止那场战争。”齐默尔曼冷笑着推开文件。

“现在开始讨论具体条款:第一,皇家海军所有舰艇立即解除武装;第二,赔款总额定为1916亿金马克;第三,你们必须承认大部分殖民地的独立。”

肖少校猛地起身:“这不可能!这是要让大英帝国变成三等国家!”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但柏林传来的指令异常强硬,而英国国内不断恶化的饥荒和此起彼伏的罢工事件,迫使英国代表们不得不继续坐在谈判桌前。

经过十天激烈的讨价还价,1月20日深夜,协议最终签署。条款对英国而言堪称残酷:

皇家海军必须在四周内解除战斗状态,所有战列舰和巡洋舰移交同盟国监管。

赔款虽降至1871亿金马克,但仍需以黄金和海外资产立即支付首批一百亿。

殖民地的重新划分更令人窒息:德国不仅获得尼日利亚南部等非洲殖民地,还将这些地区与原有殖民地合并,组建庞大的“德国中非殖民地”;

奥斯曼帝国重新获得塞浦路斯和科威特,以及也门部分地区;连暹罗王国都收回了马来半岛的部分权益。

最致命的是第三条:德国及同盟国集体承认爱尔兰共和国、埃及王国(实际宗主国为奥斯曼)以及印度的独立(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这一条款几乎抽走了大英帝国的脊梁。

签署仪式上,霍纳议员双手颤抖着拿起钢笔,墨水滴落在文件上晕开一团黑斑。

“历史永远不会原谅我们今日的签字。”他喃喃自语。

肖少校红着眼睛回应:“但若是不签,明天伦敦就会出现人吃人的景象。”

消息传至加拿大,流亡的乔治五世政府愤怒的发表声明,称这是“前所未有的卖国条约”。

然而远在渥太华的抗议,已然改变不了这个正在解体的帝国命运,正如《泰晤士报》流亡版所言:“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的太阳终于落下了,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次升起。”

这场破坏力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在1917年1月20日随着《海牙停战与初步和平协定》的签署而落下帷幕。

协定标志着德意志帝国及其同盟国的决定性胜利,英国革命政府被迫接受严苛条款,包括巨额赔款、海军限制以及承认爱尔兰、埃及和印度独立,大英庞大的殖民体系就此崩解。

与此同时,德国对法国出人意料地采取了相对克制的媾和条件,旨在维持欧洲战略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的结束了,但苏俄内战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停下反而因为冬天的来临变得愈加疯狂和可怕。

1917年1月23日东线,莫斯科城下的惨败迫使德军重新评估战略。同盟国联军损失近50万(主要是俩奥家和白军),而苏俄也损失了近89万。

全面进攻莫斯科已不可能,部队需要休整,战线需要稳定。在

斯摩棱斯克的前线指挥部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上校向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提交了一份新的战略构想。

“莫斯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堡垒,正面强攻代价过高。但苏俄并非只有莫斯科。”

曼施坦因指着地图,“我们应该利用我军在中央战线的部队转入防御,同时集结一支新的突击力量,向北进攻!” 他详细阐述:

目标: 攻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该城是苏俄革命的摇篮,象征意义巨大,也是重要工业中心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其地形虽易守难攻,但一旦攻克,政治和心理打击将极为沉重。

兵力: 从西线调回休整完毕的精锐师,补充最新组建的北方集团军群(由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将军和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大将指挥),加强大量炮兵和工兵。

3. 策略: 不从南面强攻,而是与芬兰取得联系(芬兰对苏俄独立倾向强烈),从北面卡累利阿地峡和东面拉多加湖沿岸协同进攻,压缩苏军防御空间。

4. 次要目标: 在南方,继续支持白军向中亚和高加索方向进攻,牵制红军兵力。

这个计划得到了总参谋部的认可,尽管严冬和后勤仍是巨大挑战,但夺取彼得格勒的前景极具诱惑力。

德军开始悄悄地从中央战线抽调部队,向北方集结,东线的战火,即将在古老的沙皇都城下重新燃起。

红军也察觉到了德军的动向,紧急向彼得格勒增兵,一场新的围城战正在酝酿,而一场恐怖的攻城战即将打响。

另一边在波茨坦无忧宫镀金的走廊深处,皇帝威廉二世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便锐利地转向了远东。

日本的刺杀行动和持续的敌意,如同一根必须拔除的毒刺,但大规模战争并非他所愿,他需要一种更精妙、更具威慑的回应。

他召来了以胆大心细着称的奥托·斯科尔兹内少校。

“日本人对我们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问候’,”林晓的语气平静却冰冷,“礼尚往来,我们也该回敬一份让他们难忘的‘礼物’。不要造成大规模伤亡,但要让他们感到伤口撕裂化脓的疼痛和…深入骨髓的恐慌。”

斯科尔兹内心领神会,一个代号“蝴蝶行动”的计划迅速成型。

数支由德国海外特工精英和精心挑选的当地人员混编而成的精干小分队,通过商船等渠道,如无形的幽灵悄然渗入日本各大港口与城市。

1917年 1月25日夜 日本各处

一场无声的风暴骤然降临: 在东京,一家为海军提供精密陀螺仪和瞄准镜的工厂仓库突发“原因不明”的火灾,高温熔毁了关键设备,消防队赶到时只发现几处无法解释的助燃剂痕迹。

在大阪,一座连接重要军工区的铁路桥墩上,被巡逻队发现安装了足以将其彻底摧毁的烈性炸药——但引信已被拆除,旁边用德语潦草地写着“下一次不会只是警告”。

在长崎军港,一艘即将出港护航的“峯风”号驱逐舰,在启航前最后一刻被发现螺旋桨轴被人用专业工具进行了难以察觉的切割破坏,检修延误了整整两周。

在横滨,多名海军省和陆军的中级军官及官员,在清晨收到了匿名包裹,里面是沾满污血的旧军刀或是死老鼠,附有打印的纸条,详细列出了他们每日的通勤路线和家庭住址。

这些事件单独看似乎是孤立的意外或刑事案件,但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于全国多个核心要地,其专业的军事手法和明确的警告意味,瞬间在日本军政高层内部引爆了巨大的恐慌和猜疑链。

他们无比清楚这是谁的“回礼”,安全部门陷入高度紧张,内部开始互相指责泄密,上流社会流言四起。

德国人的报复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精准、如此难以捉摸,这种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威胁,远比一场公开的抗议或军事冲突更令人窒息,仿佛一把永远悬于头顶的利剑。

1917年1月即将结束,德意志帝国看似已站上世界之巅,但皇帝林晓深知,这远非终局。

东线的巨兽俄国仍在喘息,如何给予其最后一致命击?

中非的庞大殖民地如何消化整合?潜在的巨人美国如何应对?

东亚未来的某场大规模战争该如何去支援?

如何阻止未来的经济危机和防止法西斯的崛起?

林晓站在无忧宫的地球仪前,轻轻转动着这个微缩的世界。

帝国的疆域从未如此广阔,但管理它的难度也前所未有,他刚刚以铁和血赢得了这场“死局”,现在,他必须用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赢得和平。

一个由德意志主导的、符合他长远愿景的和平,新的棋局,已然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