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33章 布列斯特的棋局

帝国再临:我的1915 第33章 布列斯特的棋局

作者:爱吃笨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23:07

1916年3月15日。

东欧平原的严冬终于显露出一丝疲态,积雪开始消融,露出下面被炮火反复耕耘、呈现出一种丑陋的黑褐色的土地。

泥泞重新成为大地的主宰,但这是一种与深秋不同的、带着一丝生腥气的解冻的泥泞。

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以及更东方的战略重镇斯摩棱斯克,一种奇异的、紧绷的平静笼罩着战线。

沙皇的旗帜已然坠落,但新的旗帜尚未稳固地升起。

在这权力的真空中,德意志帝国的战争机器,在经过短暂的“冬眠”和内部整合后,再次发出了低沉而危险的咆哮。

帝国的目光,如同它的皇帝一样,冷静地审视着东方这片巨大而混乱的棋盘,准备落下决定性的棋子。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旧沙皇军官俱乐部,1916年3月15日上午10时。

这里的气氛与窗外开始解冻的春意截然相反,冰冷、僵硬、充满了相互试探和毫不掩饰的敌意。

长长的谈判桌一侧,坐着以德国外交部长理查德·冯·屈尔曼男爵和最高统帅部代表马克斯·霍夫曼将军为首的德意志同盟国代表团。

他们衣着光鲜,姿态从容,眼神中带着胜利者的自信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

桌子的另一侧,情况则复杂得多。名义上代表着俄国新政权的是由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帕维尔·米留可夫派出的、态度强硬的官方代表(坚持战争到底、恢复战前边界),以及彼得格勒苏维埃指定的、态度暧昧、倾向于“不战不和”的观察员。

然而,真正吸引着德国人目光的,却是坐在稍远处、看似低调却散发着强大气场的一个小组——由列宁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才华横溢而尖锐的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率领的布尔什维克非正式代表团。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临时政府权威的公然挑战,也是德国“以革命促和平”战略的核心环节。

谈判已经进行了数日,陷入了僵局。

米留可夫的代表重复着“不割地、不赔款”的陈词滥调(尽管军事上已一败涂地),遭到了霍夫曼将军毫不留情的嗤笑。

苏维埃观察员则左右摇摆,拿不出任何实际方案。

上午的会议在毫无成果的相互指责中结束后,屈尔曼男爵做了一个隐蔽的手势。下午,一场绝对秘密的、未经记录的会晤,在要塞内一个隔音良好的小房间里进行。

德方出席的是屈尔曼和霍夫曼,俄方只有托洛茨基和他的两名助手。

“托洛茨基先生,” 屈尔曼开门见山,语气不再有上午的官方客套,变得直接而充满诱惑。

“与那些活在幻想中的彼得格勒绅士们浪费时间,毫无意义,俄罗斯需要和平,德意志帝国也渴望东线的安宁,我们可以提供它——立刻,无条件停火。”

托洛茨基,这位戴着夹鼻眼镜、目光锐利如鹰的革命家,冷静地回应:

“和平的条件,男爵阁下?帝国主义的和平,还是基于民族自决的和平?” 他的话直指核心。

霍夫曼将军不耐烦地用指挥棒敲了敲挂在墙上的大地图:

“条件?现实就是条件!我军兵锋已抵近普斯科夫妻和斯摩棱斯克!波兰、立陶宛、库尔兰、以及大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土地,已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这些地区的人民,显然更愿意在德意志帝国的保护下获得秩序与发展,而不是回到彼得格勒那混乱的统治中!” 这是**裸的武力威胁和领土要求。

托洛茨基嘴角露出一丝讥讽:

“将军阁下,您所说的‘保护’,在国际法上有一个更简单的词,叫做‘吞并’。”

屈尔曼立刻打圆场,语气更加柔和:

“让我们抛开虚伪的外交辞令,托洛茨基先生。帝国理解并…同情贵党(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诉求。一个稳定的、与德国友好的俄罗斯,符合我们双方的利益。”

他身体前倾,压低声音,“我们可以签署一份极其优惠的和平协议:立刻停火,德军不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前进,帝国承认并支持一个由苏维埃主导的俄罗斯新政府。至于领土…我们可以放弃对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直接要求,甚至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帮助贵党稳定局势。我们只需要一些必要的…战略边界调整和保证。”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波兰和波罗的海区域画了一个圈。

这是巨大的诱惑,也是巨大的陷阱,德国人开出的价码是:

用广袤的西部领土(超过15万平方英里),换取布尔什维克掌权的合法性和即时和平,以及德国东线的绝对安全。

托洛茨基沉默着,大脑飞速运转。他深知这份“慷慨”背后的代价——这将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背上“卖国”的沉重枷锁,成为德国事实上的附庸。

但另一方面,前线的崩溃、国内的饥荒、临时政府的无能,都使得“和平”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需求,没有和平,革命就可能被战争拖垮。

“我们需要时间。” 托洛茨基最终回答,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

“我需要征询彼得格勒的意见。” 他需要将这个消息带给列宁,由党的核心做出这历史性的、也是无比艰难的决定。

“当然,” 屈尔曼微笑着点点头,但眼神冰冷。

“但请记住,时间不站在犹豫者一边。我军的耐心…和军事优势,是有限的。”

无声的威胁,弥漫在房间之中。布列斯特的谈判桌,成了比前线更加凶险的战场。

同一日,1916年3月15日下午14时30分。明斯克以西约80公里,别列津纳河沿岸。

解冻的土地化为了无边的泥潭,极大地限制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

然而,对于古德里安上校精心锤炼的第501重装甲营(“野狼”营)及其配属的“风暴突击队”来说,这却成了展示其全新战术和装备优势的绝佳舞台。

代号“春洪”的有限攻势目标并非占领大片土地,而是清除明斯克外围最后一个顽固的俄军抵抗枢纽——一个依托别列津纳河支流和一片名为“泥沼森林”的复杂地形构建的师级防御阵地。

这里的俄军虽然士气低落,但指挥官较为顽固,拒绝了多次劝降,并利用复杂地形和泥泞,给德军的前期侦察造成了不小麻烦。

下午14时30分,攻击准时开始。但这一次,不再是漫长的炮火准备。

呜——咿——咿——!!! 首先划破天空的,是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非人般的尖啸!六架涂着冬季迷彩的“朱雀”俯冲轰炸机从云层中俯冲而下!它们的目标异常明确:

俄军阵地纵深的炮兵观测所、疑似指挥点、以及泥沼森林边缘的几个重机枪巢。

恐怖的尖啸声如同无形的重锤,率先砸在了俄军士兵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上,许多人下意识地扑倒在地,惊恐地望向天空。

轰!轰!轰! 紧接着是精准而猛烈的爆炸!250公斤和50公斤炸弹如同长了眼睛般落下,将目标一一摧毁!浓烟和火光冲天而起,俄军的指挥和观测系统在开场几分钟内就陷入了瘫痪。

几乎就在“朱雀”发起攻击的同时,森林的另一侧,低沉而有力的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 “Achtung!panzer vor!” (注意!坦克前进!) 十二辆“野狼-A”坦克,履带经过加宽防滑处理,如同在泥泞中蹒跚却坚定前进的钢铁巨兽,排成疏散的战斗队形,引导着进攻。

它们没有直接冲击俄军正面阵地,而是巧妙地利用林间通道和炮火制造的烟幕,沿着侦察工兵事先标记出的、相对坚硬的路线,进行迂回穿插!

俄军阵地顿时大乱!正面部队被“朱雀”的轰炸和尖啸震慑,侧翼又突然出现装甲威胁!许多士兵惊慌失措,甚至来不及有效瞄准就胡乱开火。

“野狼”的75毫米“獠牙”短管榴弹炮沉稳地射击,将暴露的火力点一个个敲掉。同轴机枪泼洒着弹雨,压制战壕内的步兵。

更让俄军绝望的是紧随坦克跟进的德军步兵。

他们不再是排着密集队形冲锋的靶子,而是以精锐的“风暴突击队”为先锋,三五成群,利用地形和坦克掩护,敏捷地跃进、渗透。

他们装备着大量的mp18冲锋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轻型迫击炮,近距离战斗力极其凶悍。

他们像水银泻地般渗入俄军战壕,进行着残酷的清理战。

古德里安本人就在一辆指挥型“野狼”坦克里,通过无线电实时调度着各连队的行动。他不断强调:

“速度!迂回!不要纠缠!直插他们的指挥部和炮兵阵地!”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空地一体、重点突击、直捣要害的打法,本就士气濒临崩溃的俄军迅速瓦解。

指挥系统瘫痪,部队被分割,侧翼被包抄。不到两个小时,这个原本预计能坚守数日的防御枢纽就被彻底打垮。

残存的俄军士兵成批地走出战壕,高举双手投降,脸上写满了震惊和茫然。

“春洪”行动完美达成了战术目标,以极小代价拔掉了明斯克西面的最后一颗钉子,进一步巩固了德军防线,并将宝贵的实战经验反馈给后方的改进团队(例如在泥泞环境下更可靠的履带和空气过滤系统需求)。

明斯克,这座白俄罗斯的心脏城市,此刻已完全成为了德军向东跃进的坚实跳板。

钢铁洪流在泥泞中证明了其无可阻挡的锋芒。

同一日,1916年3月15日夜。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

这里的灯火彻夜通明,与冬宫的黑暗死寂和塔夫利达宫的混乱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正在举行一场极度秘密且激烈的会议。

托洛茨基从布列斯特发回的、关于德国人惊人报价的加密急电,像一颗炸弹投入了会场。

列宁的脸色异常苍白,但目光却燃烧着近乎疯狂的火焰。他用力敲着桌子,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

“还在犹豫什么?同志们!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帝国主义者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立刻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让我们有机会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钥匙!”

他环视着与会者,语气急促而充满说服力:

“是的,代价是巨大的领土!但是,没有和平,我们就什么都没有!军队已经瓦解,农民渴望土地,工人快要饿死!克伦斯基和李沃夫的临时政府像纸牌屋一样随时会倒!多拖延一天,革命就多一分危险!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立刻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空间换时间!用西方的土地,换取东方革命政权的生存和未来世界革命的基地!”

他的观点遭到了布哈林等“左派**者”的强烈反对。

布哈林激动地站起来:“不!伊里奇!这是耻辱的、背叛的革命的和约!这会让全世界无产阶级看不起我们!我们应该立刻发动革命战争!用革命的火焰点燃德国和整个欧洲!让德国士兵调转枪口反对他们的皇帝!”

“革命战争?” 列宁讥讽地反驳,“拿什么打?用口号吗?用我们那些已经放下武器、只想回家的士兵吗?布哈林同志,你的热情值得赞赏,但你的提议是浪漫的、自杀性的幻想!”

会场内争论异常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托洛茨基则提出了他着名的“中间立场”:“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

即宣布退出战争,全面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德国提出的“掠夺性”条约上签字,将道义和政治责任抛给德国人。

列宁对托洛茨基的方案怒不可遏:

“这是鸵鸟政策!是最危险、最愚蠢的!德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进军!他们会占领彼得格勒、莫斯科!到时候我们连谈判的筹码都没有了!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会议从深夜持续到凌晨,烟雾缭绕,争吵不休,列宁虽然拥有巨大的威望,但也无法轻易说服所有人。

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革命生死存亡的决定,德国的最后通牒(虽然没有明说,但屈尔曼的威胁清晰无误)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支持,也需要…一点点运气,来说服党内那些理想主义的、不愿面对残酷现实的同志们。

1916年3月15日,就在这谈判、进攻和激烈辩论的交织中,缓缓落下帷幕。

在东线,德意志帝国的钢铁意志和军事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布列斯特,一场决定俄国命运的秘密交易正在紧张博弈;而在彼得格勒,革命的领导者们,正为他们国家和世界的未来,进行着最艰难、最痛苦的抉择。

历史的车轮,正轰鸣着驶向一个无人能够预知的岔路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