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97章 学习针灸,初试牛身

古人的智慧 第97章 学习针灸,初试牛身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97章:学习针灸,初试牛身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终南山的药庐周围已弥漫着草药的清香。轩辕捧着那卷从山洞里拓印下来的石刻图,指尖轻轻拂过那些交错纵横的线条,心中满是敬畏与疑惑。自那日岐伯点破这些线条便是人体的“经络”,他便日夜揣摩,却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

“这些线条如山川河流,贯通全身,”岐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几枚打磨光滑的石针,石针的尖端锐利却不张扬,透着温润的光泽,“气血在其中流转,若遇阻塞,便生疾病。针灸之术,便是以针通经,引气归正。”

轩辕转过身,目光落在石针上,又看了看岐伯手腕处隐约可见的血管,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他想起部落里有人被野兽抓伤后,巫医用骨针放血,那血腥的场面至今让他心悸。“师父,这针……刺入体内,人不会痛吗?”

岐伯笑了,眼角的皱纹如沟壑般舒展开:“针入皮肉,怎会无痛?但痛有不同。若刺中穴位,那痛如蚁噬,转瞬即逝;若刺偏了,便是钻心之痛,还会伤及无辜。”他将一枚石针递到轩辕手中,“你摸摸这针,它虽硬,却也有分寸。医者之手,既要稳,也要柔。”

轩辕接过石针,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针身光滑如玉,尖端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锐利。他深吸一口气,脑海里浮现出石刻图上的“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如星斗中的北辰,统领诸经。可当他看向不远处正在反刍的老黄牛时,握着石针的手还是微微发颤。

这头老黄牛是药庐附近农户寄养的,前几日误食了有毒的草料,虽被岐伯用草药救回性命,却落下了头摇不止的毛病,时而还会焦躁地用犄角撞树。农户说,若是治不好,便只能杀了吃肉。岐伯却说:“这牛的病根在脑,气血逆乱,正好让你试试手。”

“它的百会穴,与人体位置相似,就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岐伯指着黄牛的头顶,那里的毛发稀疏,能看到皮肤下微微起伏的轮廓,“你先找准位置,再凝神定气,将针缓缓刺入,三分即可,不可过深。”

轩辕点点头,蹲在黄牛身旁。老黄牛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停下反刍,用浑浊的眼睛看了他一眼,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追风不知何时凑了过来,用脑袋蹭了蹭轩辕的胳膊,仿佛在给他鼓劲。轩辕拍了拍追风的头,再次握紧石针,目光死死盯住岐伯所说的位置。

他想起自己练习切脉时,岐伯让他摸溪流感受水流急缓,说脉象如水流,需用心体会。如今这穴位,是否也如隐于山林的小径,需用手去“听”它的存在?他伸出手指,轻轻按在黄牛头顶,那里的皮肤温热,随着呼吸微微起伏。他闭起眼睛,试图从触感中找到一丝与别处不同的“气感”。

片刻后,他睁开眼,定了定神,将石针的尖端对准方才按压的位置,手腕微微用力。石针刚刺入半分,老黄牛突然猛地一甩头,“哞”地一声长嘶,前蹄不安地刨着地面。轩辕手一抖,石针瞬间偏了方向,斜斜地扎进了旁边的皮肉里。

“糟了!”轩辕慌忙想拔针,却被岐伯按住了手。

岐伯示意他别动,仔细观察黄牛的反应。只见老黄牛烦躁地晃着脑袋,鼻子里喷出粗气,竟比之前更加焦躁。“你看,”岐伯轻声道,“这便是刺偏了。偏离穴位,不仅无效,还会惊扰气血,加重不适。”他握住轩辕的手,引导着将石针缓缓拔出,“拔针也要慢,若用力过猛,会带起皮肉,更痛。”

石针拔出的瞬间,黄牛头顶留下一个细小的血点。轩辕看着那血点,脸颊发烫,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师父,我太笨了。”

“谁初学不是如此?”岐伯拿起另一枚石针,亲自示范,“你看,进针时,手腕要像飞鸟点水,轻快而准。”他的手指稳如磐石,石针在阳光下划过一道微光,“噗”的一声轻响,便没入了黄牛头顶的皮肤,深度不多不少,正好三分。

奇异的是,这次老黄牛只是抖了抖耳朵,并没有剧烈挣扎,反而安静了些许,连摇头的频率都慢了下来。

岐伯拔出针,对轩辕说:“再试一次。记住,心不静,手就不稳;手不稳,针就不准。你不是在刺牛,是在引气。”

轩辕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他想起自己在山洞里临摹石刻时的专注,想起辨认草药时的细心,想起追风受伤时他为其包扎的轻柔。渐渐地,耳边黄牛的喘息声、林间的鸟鸣声都仿佛远去了,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指尖的触感和那枚冰凉的石针。

再次睁眼时,他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他重新找准位置,手指轻轻按压,感受着皮肤下那一丝微弱的搏动——仿佛石刻图上的线条在此处有了生命。这一次,他没有犹豫,手腕微沉,石针如流星坠地,稳稳地刺入了预定的深度。

没有剧烈的挣扎,只有老黄牛一声轻微的哼唧,随后,它晃了晃脑袋,竟慢慢安静下来,开始低头啃食脚边的青草,之前那种焦躁不安的神态消失了大半。

“成了!”轩辕心中一喜,猛地抬头看向岐伯,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岐伯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不错,这一针虽生涩,却准了。记住这种感觉——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去‘找’。穴位如人,你尊重它,它便回应你。”

接下来的半个月,轩辕每天都来给老黄牛扎针。起初,他还是会偶尔刺偏,有时扎得深了,黄牛会痛得跳起来;有时角度不对,针扎进去毫无反应。但他从不气馁,每次刺偏后,都会仔细回想哪里出了问题,再对照石刻图反复琢磨。

他发现,牛的百会穴虽然位置与人体相似,但因为头骨厚度不同,进针的角度需要稍作调整;而且黄牛情绪紧张时,穴位周围的肌肉会收紧,这时便要先轻抚它的脖颈,等它放松了再下针。这些细微的差别,都是书本和石刻图上没有的,只能靠一次次实践去摸索。

有一次,他扎完针后,老黄牛突然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肩膀,像是在表达感谢。那一刻,轩辕忽然明白了岐伯说的“医道在仁心”——无论是人还是牲畜,病痛都是一样的,医者的善意,它们都能感受到。

半个月后,老黄牛的头摇症状彻底消失了,变得温顺而健壮。农户来接它时,看到黄牛精神抖擞的样子,激动得给轩辕和岐伯磕了好几个头,说要送他们一捆刚收的粟米。

轩辕婉拒了农户的好意,心里却比得了什么都开心。他站在药庐前,望着终南山连绵的山峦,手里摩挲着那几枚石针。他知道,自己在针灸之路上才刚刚起步,前方还有无数穴位、无数经络等着他去探索。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为他明白,医术不是凭空而来的魔法,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在对生命的敬畏中生出的智慧。

这时,追风叼着一株草药跑了过来,放在轩辕脚边。轩辕低头一看,竟是一株“安神草”,正是上次他给伏羲部落首领之子用的那种。他笑了笑,弯腰捡起草药,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若是有一天,部落里再有人患病,他是否也能像岐伯那样,用这小小的石针,驱散病痛的阴霾?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现在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他转身看向药庐,岐伯正在里面整理竹简,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轩辕握紧了手中的石针,大步走了进去。他知道,下一个挑战,已经不远了。

想知道轩辕何时能在人身上施针?他将遇到什么棘手的病例?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