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30章 第130集:向崆峒问道

古人的智慧 第130章 第130集:向崆峒问道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30集:向崆峒问道

轩辕将最后一页兽皮卷抚平,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痕,那些交错的线条里藏着东夷海边的潮声、南疆雨林的雾气、西域草原的风啸,还有北地雪原的寒星。篝火在石洞里噼啪作响,将他的影子投在岩壁上,忽明忽暗,像极了这些年他走过的路——时而在迷雾里摸索,时而在烈日下狂奔,时而又在寒风中蜷缩,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解开生命的谜题。

他抬手按了按眉心,那里还留着北地医者教他的按揉法,说是能清头目,宁心神。此刻掌心的温热透过皮肤渗进去,倒真压下了几分连日整理医案的疲惫。石案上堆着的兽皮卷足有半人高,最上面一卷写着四方医法总略,是他这半年来的心血。

东夷的砭石术,他记了十七种石形的用法:尖者刺络,平者按揉,圆者温熨。那日在海边见老渔民用乌青石按压肘弯,不过片刻,渔者咳喘即止,他当时便蹲在沙滩上,用树枝画下石形与穴位的对应,连涨潮的海水漫过脚踝都未察觉。后来他自己试了,用砭石刮拭颈侧,竟觉多年伏案的僵硬感消散不少,这才信了石能通经之说。

南疆的草药图谱更是详尽,每一种都标着生长环境:青蒿喜阴湿,生于河岸边;半边莲伴蛇行,多在乱石堆。他还记得那位南疆医者阿蛮,教他辨认草药时总说:草木比人聪明,哪里有病,它们就长在哪里。那时他不懂,直到亲眼见阿蛮在毒蛇刚爬过的地方,随手拔起几株草,捣烂了敷在被咬伤的孩童腿上,红肿竟真的一点点退去。如今想来,那便是天地相生相克的道理,只是阿蛮用最朴素的话说了出来。

西域的牧民巴图,教会了他以脏补脏。巴图的小儿子夜盲,每到黄昏就看不清路,巴图每日煮羊肝给他吃,不过半月,孩子便能在月下追着羊群跑了。轩辕当时剖开羊肝细看,见其纹理细密,倒与人体肝脏有几分相似,便在兽皮上记下:羊肝,色赤,性温,补人肝目。后来他在途中遇一妇人,产后奶水不足,想起巴图曾说牛肚能补人脾胃,便试着让妇人煮牛肚汤,果然三日后续乳如常。

北地的老医者风伯,教他脉诊时最是严格。三指按在腕上,要辨浮、沉、迟、数,风伯总说:脉是气血的动静,你得像听风声一样,听出它的喜怒。最初他总分不清,风伯便让他在不同时候按自己的脉:晨起时脉缓,劳作后脉疾,饮了烈酒脉躁,受了寒邪脉沉。三个月后,他终于能凭脉象断出患者是伤了风寒,还是积了湿热。那日风伯笑着拍他的肩:你这手指,总算有了灵性。

这些记忆像潮水般涌来,轩辕望着篝火,忽然轻轻叹了口气。

他学到的太多了,多得让他时常在夜里惊醒,怕记不全,怕用错了。可越是整理,越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东夷的呼吸法能强身,却不知为何晨起吐纳最宜;南疆的草药能治病,却不懂为何春夏采收的药效更强;西域的正骨术能接骨,却不明白为何要配合季节调整固定的松紧;北地的艾灸能驱寒,却不清楚为何灸在脐下比灸在腰背更有效。

这些为什么,像一根根细刺,扎在他心头。

那日在归途中,遇一老者,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轩辕用了东夷的砭石刺络,南疆的独活祛风,北地的艾灸温经,西域的酒调药,诸法用尽,老者病情虽有好转,却始终不能如常人般行走。他蹲在老者床边,看着老人枯瘦的手,忽然问自己:若人身是一个小天地,这些方法不过是治了天地里的草木山石,可那天地运行的根本,他还没摸到啊。

轩辕哥哥,该换药了。

洞口传来清脆的声音,是随他一同归来的少女阿竹。阿竹是南疆人,父母死于瘴气,是轩辕用青蒿救了她,便一路跟着他,学着辨认草药。此刻她捧着陶罐进来,里面是刚熬好的药汤,飘着淡淡的药香。

给风大哥的?轩辕接过陶罐,指尖触到温热的陶壁。风大哥是他们在路上收留的伤兵,作战时被箭射穿了肩胛,虽已止血,却总说夜里疼得睡不着。

嗯,加了西域的酥油,阿蛮姐姐说这样能让药劲儿更温些。阿竹蹲下身,帮他整理散落的兽皮卷,轩辕哥哥,你这几日总对着这些皮子发呆,是有什么想不通的吗?

轩辕看着她清澈的眼睛,忽然笑了:阿竹,你说人为什么会生病?

阿蛮愣了一下,挠挠头:阿爹说,是瘴气进了身子,或是被毒虫咬了。

那为什么同样的瘴气,有的人病倒了,有的人却没事?

那......是有的人身子骨弱?

那又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身子骨弱,有的人却强壮?

阿竹答不上来了,只是睁着眼睛看着他。

轩辕站起身,走到洞口。外面已是深秋,山林里落满了黄叶,风一吹,便簌簌地响。远处的山峦隐在云雾里,那是崆峒山的方向。

我曾听岐伯师父说,天地有阴阳,四时有序,万物才能生长。人若是逆了天地的序,乱了自身的阴阳,便会生病。他望着云雾深处,声音里带着一丝困惑,可如何才能让阴阳永远调和?如何才能让人身这个小天地,像天地自然一样,生生不息?

这些话,他在心里盘桓了太久。他治好了很多人,却总觉得像在堤坝上堵漏洞,堵住了这里,那里又会溃堤。他想要的,是能筑起一道永不溃决的堤坝,是能让人们从根本上远离病痛的方法。

风大哥夜里疼,是因为箭伤虽愈,气血却没顺过来。轩辕转过身,目光落在阿竹身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我知道该去哪里找答案了。

阿竹看着他指向崆峒山的手,那里云雾缭绕,仿佛藏着无尽的秘密。她曾听部落的老人说,崆峒山上住着广成子,是活了千年的智者,能知天地万物的道理。

轩辕哥哥要去崆峒山?

轩辕点头,将最后一卷兽皮卷收好,我要去问问广成子,何为真正的养生之道,何为抱神以静,何为与天地同寿

他想起离开岐伯师父时,师父曾赠他一句话:医道至深,不仅在治已病,更在治未病;不仅在疗人身,更在合天道。若欲求其根,可往崆峒。那时他不懂,如今四方游历归来,才渐渐明白,师父是让他去探寻医道的源头——不是草木石针,而是生命本身与天地相融的奥秘。

收拾行装时,阿竹帮他把砭石、草药、兽皮卷一一打包,忽然问:轩辕哥哥,你找到答案后,还会回来吗?

轩辕摸了摸她的头,像当年阿蛮摸他的头一样:会的。我要把答案记下来,教给更多人,让东夷的渔民不再受痹症之苦,让南疆的孩子不再怕瘴气,让西域的牧人受伤后能更快痊愈,让北地的老人能安度寒冬。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像山涧里的石头,历经冲刷,愈发坚定。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轩辕便背着行囊出发了。阿竹和几个同行的伙伴送他到山口。风大哥拄着拐杖来送他,虽然说话还不利索,却紧紧握了握他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轩辕回头望了一眼石洞的方向,那里堆着他半生的心血,却也是他新的起点。他朝着崆峒山的方向走去,脚下的路覆盖着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伴奏。

山路越来越陡,云雾越来越浓,渐渐看不清身后的来路,也望不见前方的尽头。可轩辕的脚步没有停,他知道,每一步都离那个答案更近了些。

他想起东夷的潮汐,涨落自有其时;想起南疆的草木,枯荣顺应四季;想起西域的牛羊,作息随日升月落;想起北地的风雪,来去皆有征兆。原来天地万物,都在遵循着某种规律,而人,本就该是这规律中的一部分。

那么,人该如何顺应这规律?如何让气血如江河般奔流不息?如何让精神如日月般清明不昧?

这些问题,在他心里盘旋,像种子在土里等待发芽。

他不知道崆峒山上有什么在等着他,不知道广成子会不会见他,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但他知道,这条路,他必须走下去。

因为那些在东夷海边咳喘的渔者,在南疆雨林里挣扎的孩童,在西域草原上受伤的牧民,在北地雪原上瑟缩的老人,都在等着一个答案。

云雾深处,仿佛传来隐约的钟声,又像是山风穿过林叶的呼啸。轩辕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

想知道轩辕在崆峒山会有怎样的奇遇?想知道他能否解开养生的真谛?且看第四卷:问道崆峒·养生立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