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86章 第86集:竹简初录医案集

古人的智慧 第86章 第86集:竹简初录医案集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86集:竹简初录医案集

雨后的清晨,岐下谷地弥漫着草木苏醒的潮气。轩辕蹲在溪边,看着水流冲刷着青石上的泥痕,忽然想起东夷部落那名被砭石救回来的渔童。他起身时,草鞋踩在青苔上滑了一下,指尖触到湿冷的石头,恍惚间又闻到南蛮丛林里鱼腥草混着瘴气的古怪味道——那味道里,藏着被蛇咬伤的猎户从抽搐中睁眼时的喘息。

“该记下来了。”他对着溪水里自己的影子喃喃自语。影子里的人,鬓角已沾了些风霜,眼角的细纹比三年前出发时深了些,但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盛着四方土地的日升月落。

回到临时搭建的草庐,弟子们正围着一堆竹简忙碌。去年从西戎换来的狼毫笔搁在石案上,旁边是北狄部落特制的松烟墨,研磨得细腻如脂。轩辕拿起一片打磨光滑的竹简,指腹抚过竹纤维的纹路,忽然想起西戎萨满缝合伤口时用的牛羊筋线——同样是取自自然,却能将断裂的皮肉连缀如初。

“取东夷的医案来。”他盘腿坐下,声音里带着旅途未消的沙哑。

最年长的弟子仓颉递过一卷麻布,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图形:三块不同形状的石头,旁边标着“刺痈”“放血”“按络”。这是他们在东夷时,见部落巫医用砭石治病,仓促间记下的模样。

轩辕拿起狼毫,饱蘸墨汁,手腕悬在竹简上方却迟迟未落。他在想那个叫阿海的渔童。那天潮退时,阿海被礁石划开了小腿,伤口深可见骨,血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巫医取来一块边缘锋利的青黑色石头,在火上烤了烤,按住伤口周围的皮肤,猛地刺入淤紫处。

“当时我以为会更糟。”轩辕对弟子们说,笔尖在竹简上点出一个墨点,“可他喊了一声,血就顺着石片流成了线,后来用海草敷着,三天就能拄着拐杖走了。”

他落笔写下“东夷砭石治痈第一则”,字迹朴拙却稳当。接着细细描述:“伤者,男,十二岁,潮落时为礁石所伤,小腿红肿如斗,痛不可触。巫医取‘玄石’(色青黑,边缘锐),火焠后刺患处三寸,出紫血半盏,外敷海苔(晒干烧灰),次日肿消,三日能行。”

写到“玄石”二字,他忽然停笔。那日问巫医这石头的名字,老人指着深海说:“是龙宫给的针,能挑破皮肉里的浊水。”他笑了笑,在旁边添了句“性烈,宜速刺速出,过则伤血”——这是后来见巫医为另一个痈疮患者施治时,因刺得太深,导致血流不止才悟到的道理。

窗外的阳光移过石案时,东夷的三则医案已录完。仓颉在一旁用骨刀将竹简打孔,穿上线绳,动作里带着敬畏。这个曾跟着轩辕在南蛮丛林里差点误食毒果的少年,此刻看着竹简上的字迹,忽然问:“先生,这些字能像种子一样,落在别的部落里生根吗?”

轩辕没回答,拿起新的竹简,想起南蛮的五例解瘴医案。最难忘的是那个叫阿蛮的女子,怀着重孕在瘴气里迷了路,回来后上吐下泻,浑身发烫。部落的女医用铜釜煮着什么,蒸腾的热气里飘着一股浓烈的腥气——后来才知道,是鱼腥草和苍术。

“南蛮草药解瘴第一则:妊妇,年二十,入瘴林半日,归则呕泻不止,身热如炭。女医以鱼腥草(生嚼汁涩,煮之味辛)半斤,苍术(根如老姜,气香烈)三两,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次灌之。次日泻止,三日热退,足月产一子,康健。”

写到“妊妇”二字,他的笔尖顿了顿。那时女医不让他靠近,说男人的阳气会冲了草药的灵气。他只能远远看着,见女医一边煮药,一边对着铜釜念叨着什么。直到三天后,阿蛮抱着刚汲来的泉水笑盈盈地走来,他才敢上前,讨教那两味药的性子。

“鱼腥草像水里的剑,能把瘴气挑破;苍术像山边的火,能把湿气烧干。”女医的话带着口音,却让他记到现在。此刻他在竹简上补注:“鱼腥草性寒,能清湿热;苍术性温,可化湿浊,二者相伍,如寒热相济,不伤胎气。”

暮色漫进草庐时,西戎的七则缝合医案已录到第五则。那是个关于老牧民的故事。老人在驱赶狼群时被撞断了肋骨,断骨刺穿了皮肉,萨满用煮沸的牛羊筋线将裂开的皮肉对齐缝合,又取了鹿骨碾碎,和着羊奶给他敷在伤口上。

“西戎缝合愈伤第五则:牧者,年六十,为狼所惊,坠马折肋,皮肉裂寸余。萨满以沸筋线(牛筋浸油七日,煮三沸)缝合七针,外敷鹿骨粉(烧存性,和羊奶)。七日拆线,伤口如一线,月余能骑马。”

录到这里,手腕已酸麻。轩辕放下笔,揉着虎口,想起萨满缝合时的专注。那老人的皮肉松弛,像晒干的羊皮,萨满每缝一针都要轻轻提拉,说:“皮肉像老树皮,得慢慢拢,太急了会裂开。”后来见另一个年轻牧民受伤,萨满缝合得又快又密,才明白“老幼皮肉异,针线松紧殊”——这层意思,也得补在竹简上。

月光爬上草庐的梁木时,北狄的脉诊医案已录到第十则。最后一则是关于一个孩童的,咳嗽了半个月,日渐消瘦。北狄的老医士三指按在孩子的腕上,闭着眼说:“脉浮而数,是风邪裹着热邪在肺里闹腾。”后来用麻黄煮水,加了点蜂蜜,孩子喝了两天就不咳了。

“北狄脉诊断病第十则:童,五岁,咳半月,痰黄稠。医士按脉,言‘浮数’。予麻黄(茎如细竹,味辛辣)三钱,煮水,入蜜少许。服两日,咳止,痰消。”

写下“浮数”二字,他忽然想起初学时的窘迫。那时老医士让他按自己的脉,他怎么也摸不出“浮沉迟数”的差别。直到一个雪夜,他冻得瑟瑟发抖,才发现脉象变得又沉又慢;而在烈日下追逐野兔后,脉象又浮又快——原来脉象是活的,像风里的草,水里的鱼,时刻跟着天地和身体的变化而动。

“先生,您看这两则。”仓颉捧着两卷竹简走来,声音里带着困惑,“都是外感发热,南蛮用了凉药,北狄却用了温药,怎么都好了?”

轩辕接过来看。一则是南蛮的瘴热患者,用了清热解毒的草药;另一则是北狄的风寒患者,用了辛温发散的麻黄。他走到门口,望着月下的山谷——谷的东边,溪水潺潺,草木繁盛,带着南方的湿润;谷的西边,岩石裸露,风里带着北方的干燥。

“因为人不一样,地不一样啊。”他轻声说,像是对仓颉,又像是对自己,“南人住的地方热,病邪多是热的,得用凉药浇;北人住的地方冷,病邪多是寒的,得用温药烤。就像田里的苗,旱了要浇水,涝了要排水,哪能一样呢?”

仓颉似懂非懂地点头,轩辕却忽然来了精神。他拿起笔,在新的竹简上写下:“病有南北,治需变通,如治田者,观墒而作。”写完后,他将这卷竹简放在所有医案的最后,像是给这些零散的故事系上了一根线。

夜风穿过草庐,带着远处溪水的凉意。轩辕看着案上整齐的竹简,忽然觉得那些字活了过来——东夷的砭石在月光下闪着光,南蛮的草药散发着清香,西戎的筋线在风里轻轻晃动,北狄的脉像溪流一样流淌。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渐渐连成了一片土地,一片有山有水、有寒有热的土地。

他想起出发前,岐伯说的“医道如网,需经纬相织”。此刻他仿佛看到,这些医案就是网的经线,而刚刚写下的“变通”之理,便是那根纬线。

“还不够。”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字迹,“还得把天记下来,把四季记下来……”

远处传来几声狼嚎,苍凉而悠远。轩辕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在天幕上清晰可见,像一把巨大的勺子,舀着亘古的时光。他忽然明白,这些医案不只是治病的法子,更是人与天地相处的故事——而他,不过是个记录者,记录着那些在病痛中挣扎,又在智慧中重生的生命。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这些医案将如何在时光里生长,最终编织成一张守护生命的大网?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