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55章 五行与气候,防病先知

古人的智慧 第55章 五行与气候,防病先知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55章:五行与气候,防病先知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轩辕已带着几名弟子站在医庐外的高台上。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目光扫过近处的田野与村落,指尖无意识地在腰间的兽皮袋上摩挲——那里装着他昨夜刚修订好的《四时气候与疾病关系》竹简。

“先生,您看东边的云,是不是比往日更低沉些?”身旁的弟子少俞指着东方,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少俞是轩辕从南疆带回的少年,对草木与气候的变化格外敏感,此刻他正盯着天边那片灰蒙蒙的云团,眉头微蹙。

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云层果然压得很低,像一块浸了水的灰布,沉甸甸地悬在天际。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混杂着尚未散尽的夜露气息。“是要变天了,”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笃定,“这般云色与气息,不出三日,必有大雨。”

少俞眼睛一亮,连忙追问:“那依先生所言,这场雨过后,部落里会生出哪种病症?”他记得先生常说,气候如无形的手,总在悄悄拨动疾病的琴弦,而医者的本分,便是在琴弦振动前便察觉端倪。

轩辕转过身,目光落在医庐前晾晒的草药上——那里有刚从北方换来的干姜,有南疆带回的茯苓,还有东方海滨的海藻。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草药,此刻在晨风中微微晃动,仿佛也在呼应着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你且回想,”他对少俞道,“去年这个时节,一场大雨过后,部落里的孩童多患何病?”

少俞低头思索片刻,忽然抬头道:“是泄泻!那日雨后,好几个孩子上吐下泻,您用了茯苓配干姜,喝了两日便好了。”他记得当时自己还不解,为何同样是止泻,先生偏要将这两味看似不相干的药放在一起。

“正是泄泻,”轩辕点头,指尖指向晾晒的茯苓与干姜,“你可知为何?”

“莫非与湿气有关?”少俞试探着问,他想起南疆的湿热天气里,人们也常闹肚子,医者多用苦味草药祛湿。

“不止是湿,”轩辕缓步走下高台,脚边的草叶上还挂着露珠,沾湿了他的兽皮靴,“你看这季节,正值长夏,天地间湿气最盛,如土中之泥,黏腻难去。此时降雨,更是给湿气添了助力,就像往原本就泥泞的路上泼水,只会让泥泞更深。”他顿了顿,弯腰拾起一片被露水打湿的黄叶,“而人体之中,脾属土,最怕的便是这湿。脾主运化,就像田里的耕牛,若被雨水泡得浑身乏力,便拉不动犁,水谷精微也运化不了,留在腹中,自然会生泄泻。”

少俞听得入了迷,仿佛真能看见那“耕牛”在湿泥里挣扎的模样。“那为何用茯苓与干姜?”他追问,这正是他一直没完全弄懂的地方。

“茯苓生于腐木之中,却能吸尽周遭湿气,性甘平,能健脾渗湿,就像给‘耕牛’搭个避雨的棚子,让它能喘口气,”轩辕指着茯苓,眼神里带着对草药的敬意,“而干姜性热,味辛辣,就像一把火,能烧去地里的湿泥,让‘耕牛’脚下的路干爽些。一渗一温,正是对付长夏湿邪的法子。”他说着,忽然想起在南疆时,当地医者用辣椒秧煮水驱寒,那辛辣之气与干姜倒是异曲同工,只是地域不同,用药的选择也因地制宜罢了。

这时,另一名弟子雷公匆匆从部落里跑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脸上带着焦急:“先生,北边传来消息,说那里近日霜雪来得早,好几个老人都咳喘不止,当地医者用了寻常的润肺草药,却不见好转。”雷公是个急性子,说话时额角还带着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轩辕接过竹简,上面是北方医者的字迹,歪歪扭扭地写着“霜雪突至,老幼多咳,痰白清稀,畏寒”。他指尖在“痰白清稀”四字上重重一点,对雷公与少俞道:“你们看,北方属水,冬季本就寒盛,如今霜雪早至,寒邪更甚,就像往冰窖里再添冰块。肺属金,最怕这寒邪侵袭,寒痰阻塞气道,自然咳喘不止。”

少俞凑近看了看竹简,疑惑道:“可润肺草药多是凉性,用来对付燥咳还行,对付这寒咳,岂不是雪上加霜?”他想起在西陲时,牧民冬天咳得厉害,都会喝些温热的羊骨汤,那时还不明白为何,此刻联系先生说的五行与气候,忽然有了头绪。

“说得好,”轩辕赞许地看了少俞一眼,“北方医者只知肺喜润,却忘了此时的咳是寒邪引起的,就像烧火时被冷水浇灭,该做的是添柴升温,而非继续泼水。”他转身走进医庐,从药架上取下几片晒干的麻黄与桂枝,“麻黄能发汗散寒,就像打开门窗,让寒气有处可去;桂枝性温,能温通经脉,就像给肺里添把火,融化寒痰。再配上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这方子送去北方,想必能见效。”

雷公接过草药,又问道:“那其他季节呢?比如春天,是不是也有对应的病症要防?”他记得去年春天,部落里好多人眼睛发红,脾气也格外暴躁,当时先生说是“肝火旺”,现在想来,定也与气候有关。

轩辕走到窗边,望着院墙外抽出新绿的柳枝,那嫩绿的颜色在晨光中格外鲜亮。“春属木,对应肝,此时风气最盛,就像草木疯长,易生杂乱。肝主疏泄,若被风气扰动,就像琴弦被狂风吹得乱响,人便容易急躁、头痛、目赤。”他想起在东方海滨时,渔民们春天也常犯这类毛病,那时他们会用海边的防风草煮汤喝,原来竟是这个道理。

“那预防之法,是不是该像东方人那样,多些导引吐纳,让肝气顺畅些?”少俞问道,他还记得在海边见过渔人清晨对着朝阳舒展手臂,呼吸吐纳,那时觉得新奇,现在才明白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

轩辕点头,目光里带着欣慰:“正是。春时宜早睡早起,多到院中散步,就像给生长的草木松松土,让肝气自然舒展。再备些薄荷、菊花之类的清利头目草药,若觉头目发胀,泡来喝些,便能防患于未然。”他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在部落里见过巫医用带刺的树枝抽打病人,说能“驱邪”,那时觉得荒谬,如今想来,倒不如这顺应气候的预防之法实在。

说话间,医庐外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孩童举着刚摘的野果跑过,其中一个孩子突然摔倒在地,捂着膝盖直哭。轩辕走出去看时,那孩子膝盖擦破了皮,血珠正往外渗,旁边的妇人急得直跺脚:“这都入夏了,天这么热,万一伤口化脓了可怎么办?”

夏属火,对应心,此时暑气最盛,就像烈火烹油,易生燥热。”轩辕一边让弟子取来干净的麻布擦拭伤口,一边对妇人道,“心主血脉,暑气侵袭,血脉易受热邪扰动,伤口便容易红肿化脓。不过别怕,我这里有从南方带来的马齿苋,捣成泥敷在伤口上,它性凉能清热,就像给伤口泼点凉水,能防感染。”他想起在南疆时,见那里的孩童摔破了皮,大人都是这么做的,果然很少有化脓的情况。

妇人将信将疑地接过马齿苋,看着轩辕熟练地帮孩子处理伤口,又听他细细解释夏日伤口护理的法子,不由得感叹:“先生真是神了,什么时节该防什么病,您都了如指掌。”

轩辕笑了笑,目光扫过医庐外晾晒的各色草药——春季的薄荷、夏季的马齿苋、长夏的茯苓、秋季的雪梨、冬季的麻黄,这些草药仿佛排成了一队,默默守护着部落的族人。“不是我神,”他轻声道,“是天地有常,气候有律,疾病的发生,不过是人与自然没能合拍罢了。医者要做的,就是看懂这节拍,提前备好乐器,等乐曲响起时,才能从容应对。”

少俞与雷公站在一旁,看着先生的身影被晨光拉长,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些。他们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气候、病症与草药,此刻仿佛都活了过来,变成了跳动的音符,正等着他们去谱写成守护生命的乐章。

天边的云层又低了些,风里的湿气越来越重,但医庐里的人心里却一片清明。他们知道,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但他们已经备好茯苓与干姜,就像握紧了应对风雨的船桨,只待浪潮来时,稳稳地驶向平安的彼岸。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