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30章 草药对比,性味归类

古人的智慧 第30章 草药对比,性味归类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30章:草药对比,性味归类

晨露还挂在医庐窗前的药草叶上时,轩辕已经起身。他将这些日子从各地收集来的草药一一铺开在案几上,阳光透过木窗棂,在药草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他眼中的专注。案几上的草药种类繁多,有东方海边带来的海藻、昆布,带着淡淡的咸腥味;有南疆雨林采来的穿心莲、青蒿,叶片上还沾着仿佛能拧出汁水的湿润气息;有西陲草原寻得的麻黄、附子,干燥的根茎透着一股沉稳的劲儿;还有北方雪原附近挖来的生姜、花椒,尚未靠近,辛辣的气味就已钻入鼻腔。

“先生,这些草药来自四面八方,模样、气味差得远呢,真能归到一块儿去?”旁边的弟子扶着案几,看着眼前这堆形态各异的东西,忍不住问道。他跟着轩辕走了不少地方,见识过这些草药在当地发挥的妙用,但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找出规律,心里实在没底。

轩辕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起一株海藻。这海藻是在东海之滨采收的,晾干后呈黑褐色,质地柔韧,他轻轻一掰,能感觉到其中的纤维。“你闻闻。”他把海藻递到弟子面前。

弟子凑近嗅了嗅,皱了皱眉:“有点咸,还有点海腥味。”

“嗯。”轩辕点点头,又拿起一块昆布,“这个呢?”

昆布比海藻厚实些,颜色更深,弟子闻过之后,肯定地说:“也是咸的,腥味比海藻淡点,但咸味更明显。”

轩辕将海藻和昆布放在一起,又取过南疆的穿心莲。穿心莲的叶子成对生长,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他掐下一片叶子,让弟子尝尝。弟子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瞬间皱紧了眉头,连连咂嘴:“好苦!比黄连还苦!”

“再尝尝这个。”轩辕又递过青蒿。青蒿的叶子更细碎,带着一股特殊的清香,弟子嚼了嚼,苦味虽有,但比穿心莲淡了不少,还带着点涩味。

“记下了吗?”轩辕看着弟子,“海藻、昆布味咸,穿心莲、青蒿味苦。”他说着,在铺开的兽皮上用炭笔写下“咸”“苦”二字,再把对应的草药名称写在下面。

接着,他转向西陲的草药,拿起一根麻黄。麻黄茎秆细长,表面有细小的纵棱,他用指甲刮了刮表皮,凑到鼻尖闻了闻,一股淡淡的辛气萦绕开来。“西陲的牧民常用它来治风寒感冒,你试试。”

弟子学着轩辕的样子刮了刮麻黄,闻过之后道:“有点像生姜的味道,但更冲一点,闻着鼻子里暖暖的。”

“再看这个。”轩辕拿起一枚附子,附子是乌头的块根,呈圆锥形,表面棕褐色,他切开一小块,里面的颜色偏黄白。“这个毒性不小,但炮制后能温阳散寒,西陲的人冬天受了寒,用它配伍其他药,能很快驱散寒气。”他让弟子小心地闻了闻,“是不是也带着点辛味,还有点淡淡的甘味?”

弟子仔细嗅了嗅,点头道:“嗯,是有辛味,回甘很淡,不仔细闻几乎察觉不到。”

轩辕又在兽皮上写下“辛”“甘”,把麻黄、附子归到下面。然后他拿起北方的生姜,生姜还带着新鲜的泥土,表皮粗糙,他掰下一小块,辛辣的气味立刻弥漫开来。“北方天寒,生姜是常用的,做菜、入药都少不了,味辛,性温,能散寒。”

旁边还有一小袋花椒,是从北方部落换来的,颗粒小小的,呈紫红色。轩辕抓起一把,让弟子闻,弟子刚凑近,就被那浓烈的辛香呛得打了个喷嚏,引得轩辕笑了起来。“这花椒不仅能调味,还能温中止痛,北方人用它泡水洗脚,能治冻疮。”

他把生姜、花椒也归到“辛”味下面,又想了想,拿起一块甘草。甘草是从途经的中原部落得来的,根粗壮,呈圆柱形,断面黄白色,有甜味。“这甘草味甘,能调和诸药,在很多方子中都能用到,不管是东方的砭石疗法配合草药,还是南方的苦寒药,加上点甘草,都能让药性更温和些。”他在“甘”字下面添上了甘草。

还有从南方带来的乌梅,晒干后呈黑褐色,皱巴巴的,轩辕拿起一颗让弟子尝,弟子咬了一口,酸得眯起了眼睛:“好酸!”

“这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南方潮湿之地,有人拉肚子不止,用它煮水喝,效果不错。”轩辕说着,在兽皮上写下“酸”字,把乌梅归了进去。

此时,兽皮上已经整整齐齐地列好了“酸、苦、甘、辛、咸”五味,每一味下面都对应着几种草药。弟子看着这清晰的分类,眼睛亮了起来:“先生,这么一看,还真有规律!”

轩辕点点头,指着“咸味”下面的海藻、昆布道:“你还记得在东海之滨,部落的人用海藻治颈间的肿块吗?那肿块坚硬如石,海藻味咸,能软坚散结,所以能消这种硬块。昆布也是一样,渔民们常吃,不仅能预防粗脖子病,还能治体内的症结。”他顿了顿,继续说,“所以咸味的药,大多有软坚、散结、润下的功效,就像海水能软化礁石一样,能化解体内的坚硬之物。”

他又指向“苦味”的穿心莲、青蒿、黄连:“南疆湿热重,这些苦味的药就派上了大用场。穿心莲能清热泻火,治那些高热、咽喉肿痛的病症;青蒿能清虚热,治疟疾效果显着;黄连更是苦寒,能清心火、泻胃火,治口舌生疮、呕吐酸水很有效。”他拿起穿心莲,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苦味的药,大多能清热、泻火、燥湿,就像夏日里的一场大雨,能浇灭体内的‘火气’。”

“那甘味的药呢?”弟子指着甘草问道。

“甘味的药,就像田里的庄稼,能滋养身体。”轩辕拿起甘草,“甘草能补脾胃,调和其他药的烈性,让整个方子更平和。还有西陲的羊肉,味甘性温,能补气血,牧民们常年吃,身体都很壮实。甘味的药,大多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能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缓解疼痛和急迫的症状。”

他转向“辛味”的麻黄、生姜、花椒:“辛味的药,气味走窜,就像风一样,能推动气血运行。麻黄能发汗解表,让风寒之邪从汗而出;生姜能散寒止呕,着凉了喝碗姜汤,汗一出就舒服多了;花椒能温通经络,治关节疼痛。所以辛味的药,大多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能打开人体的通道,让邪气出去,气血畅通。”

最后,他拿起乌梅,说道:“酸味的药,就像收网一样,能收敛固涩。乌梅能敛肺,治久咳不止;还能涩肠,治腹泻日久。北方有些部落用酸梅汤解暑,也是利用它的收敛作用,防止津液过度耗散。所以酸味的药,大多有收敛、固涩的功效,能留住体内的精气、津液,不让它们白白流失。”

弟子听得入了迷,时不时点头,又在自己的木简上快速记录着。阳光渐渐升高,照在案几上的草药上,仿佛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边。轩辕看着弟子认真的样子,继续说道:“知道了这些性味,我们用药的时候就能更有方向。比如遇到一个体内有肿块的病人,我们就可以想到用咸味的海藻、昆布;遇到一个高热烦躁的病人,就可以用苦味的清热药;遇到一个气血虚弱的人,就用甘味的补药;遇到一个风寒感冒的人,就用辛味的发散药;遇到一个久泻不止的人,就用酸味的收敛药。”

他拿起几种草药,比划着:“而且,很多药不止一种性味,比如麻黄,辛味为主,还有点苦味;生姜,辛味为主,也有甘味。这时候就要看它的主要性味是什么,功效以哪个为主,配伍的时候才能恰到好处。就像调兵遣将,知道每个士兵的特长,才能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弟子停下笔,疑惑地问:“先生,那这些药的‘性’呢?就是您常说的寒、热、温、凉,这个也能归归类吗?”

“当然能。”轩辕赞许地看了弟子一眼,“性味是相辅相成的。你看,苦味的穿心莲、青蒿,大多性寒;辛味的麻黄、生姜,大多性温或热;咸味的海藻、昆布,大多性寒;甘味的甘草,性平;酸味的乌梅,性平偏温。”他一边说,一边在兽皮上对应着性味标注出寒热温凉,“一般来说,清热泻火的药多是苦寒的,散寒温中的药多是辛温的,补益的药多是甘温或甘平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根据病人的病情来选药,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道理。”

他拿起一株黄连,对弟子道:“比如这个黄连,苦寒之性很强,用来治大热之证最合适;但如果是个脾胃虚寒的人,就不能用,用了会雪上加霜。而附子,辛热之性猛烈,能治大寒之证,但如果用在热证病人身上,就会火上浇油。所以,掌握性味,是用药的根本,丝毫马虎不得。”

弟子恍然大悟,拿起木简反复看着自己的记录,又看看案几上分类好的草药,之前模糊的概念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先生,这么一来,不管是东方的、南方的,还是西方的、北方的草药,我们都能按性味归到一起,用的时候也能举一反三了!”

轩辕笑着点头:“正是如此。天地之大,草药之多,看似杂乱无章,但只要找到它们的规律,就能为我们所用。这次周游各地,收集这些草药,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药材种类,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这些规律,让我们的医术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方,而是能适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病症。”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生机勃勃的田野,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医道就像这田野里的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清晰了。但只有自己亲自去走,去看,去试,才能真正明白路的走向。这些草药的性味,就是我们行医路上的路标,顺着它们走,就能少走弯路,更好地治病救人。”

弟子也站起身,看着案几上那幅写满了性味和草药名称的兽皮,心中充满了敬佩。他知道,先生不仅是在整理草药,更是在为后世的医者搭建一座通往医道深处的桥梁。

阳光越发明媚,照在医庐里,也照亮了师徒二人眼中的希望。案几上的草药静静地躺着,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来自不同地域的故事,而此刻,它们有了新的意义——成为连接各地医法、构建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