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21章 面色诊病,细微观察

古人的智慧 第21章 面色诊病,细微观察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21章:面色诊病,细微观察

北地的风,总带着股凛冽的劲儿,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似的。轩辕裹紧了身上的兽皮大衣,目光却被不远处毡房外的一幕牢牢吸引。那里围坐着几个牧民,中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为一个青年诊病,老者枯瘦的手指轻轻搭在青年腕上,另一只手则微微抬起,目光专注地落在青年脸上,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

“这便是北方医者诊病的法子?”轩辕低声对身旁的弟子灵枢说,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灵枢是他西行时收的弟子,手脚勤快,记性也好,此刻正拿着炭笔在兽皮卷上记录所见所闻,闻言抬头:“先生,咱们一路过来,见了好几位北地医者,都是这般先盯着脸看半晌,再摸脉的。”

轩辕点点头,抬脚朝那边走去。追风跟在他脚后,如今已是半大的狼,毛色油亮,眼神警惕却不凶狠,跟了轩辕这些年,早已通了人性,知道哪些是无害的陌生人。

“老人家,晚辈轩辕,自南方而来,路过此地,见您诊病方式独特,想讨教一二,不知可否?”轩辕拱手行礼,语气谦和。

老者抬眼打量他,见轩辕虽风尘仆仆,却目光澄澈,举止有礼,便抚了抚胡须,爽朗地笑了:“客人远道而来,客气啥。咱们北地人治病,就靠这双眼和这双手,有啥好看的,尽管看便是。”

那患病的青年约莫二十出头,脸色瞧着有些发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额头上还沾着些冷汗,双手紧紧捂着肚子,身子微微佝偻着,一看就是难受得紧。

老者松开搭在青年腕上的手,又往前凑了凑,仔细端详着青年的脸,像是在看一件稀世珍宝。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青年的脸颊:“你这脸,白得像蒙了层霜,一点血色都没有,是虚了。”

轩辕凑近几步,目光落在青年脸上。他见过不少病患,南方的湿热病者多是面色发黄发暗,透着股黏腻;东方海边的渔民,常年受海风侵袭,面色多是黑红粗糙;西陲的牧民,因多食肉食,面色往往透着油光的红润。可眼前这青年的白,却是一种病态的苍白,像是生命力被抽走了大半,连带着嘴唇都淡得几乎看不见颜色。

“老人家,他这脸色发白,便是虚症?”轩辕追问,心里默默将这景象与自己过往的认知比对。

“可不是嘛。”老者慢悠悠地说,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指在青年脸上比划,“你看啊,这脸分好几块地方呢。额头属天,脸颊属地,鼻子居中。天发白,是上头虚;地发白,是下头亏。他这整脸都白,就是浑身气血跟不上趟了。”

青年疼得“哎哟”了一声,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老者抬手抹了把他的汗,指尖触到的皮肤冰凉,他眉头皱得更紧了:“还冒冷汗,手脚也凉吧?”

青年虚弱地点点头,声音细若蚊蚋:“嗯,手脚跟揣在冰窖里似的,肚子还一阵一阵地抽着疼。”

老者站起身,对周围的牧民说了句“去拿点姜和艾叶来”,然后转向轩辕,解释道:“这小子,准是昨晚贪凉,在毡房外多待了会儿,让寒气钻了空子。你看他这脸,不光白,颧骨那儿还隐隐透着点青,青就是寒,就是痛。”

轩辕顺着老者的话看向青年的颧骨,果然,在苍白的底色上,有一层极淡的青灰色,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心里一动,想起自己在南疆时,见过被毒蛇咬伤的人,脸色是青紫发黑的,那是毒邪所致;而西陲有个摔跤受伤的壮汉,脸颊上也是青的,那是瘀血阻滞。这北地青年的青,却是与寒冷、疼痛相关,同是青色,缘由竟如此不同。

“那不同的颜色,便对应不同的病症?”轩辕问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下巴,陷入沉思。

“那是自然。”老者说得笃定,这时有牧民拿来了姜和艾叶,他接过,让青年躺下,将姜片敷在青年的肚脐上,又点燃艾叶,隔着姜片熏烤,“面红的,大多是有热。去年冬天,有个后生喝了烈酒,又烤了半宿火,第二天脸涨得通红,眼睛也红,还胡言乱语,那就是热邪上头了,用了些清热的草药才压下去。”

轩辕点点头,这点他有体会。南方湿热之地,很多病人都是满面通红,口干舌燥,用苦寒的草药清了热,脸色便会渐渐恢复正常。

“那发黑呢?”灵枢在一旁忍不住问道,手里的炭笔飞快地动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老者往青年肚脐上添了片新的姜片,头也不抬地说:“发黑就更麻烦了,多是瘀。前年有个猎人,被熊拍了一下,当时没觉得啥,过了几天,后背肿起来一块,脸色也发黑,后来找了懂行的,放了些瘀血,又敷了草药,才慢慢好起来。那黑就是气血堵得太厉害了,不通畅。”

轩辕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地方,见过的那些病人,似乎真的能从脸色上看出些门道。只是从前他更关注草药的性味和用法,没像北地医者这样,把面色当作诊病的第一道关口。

“那黄色呢?”轩辕又问,他想起南方很多人因为湿热缠身,面色发黄,想听听北地医者的见解。

老者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黄色啊,多半是脾胃不舒坦。咱们北地人,冬天吃得多,动得少,容易积着。去年我那小孙子,吃了太多羊肉,脸就黄不拉几的,还不爱吃饭,我给他熬了点山楂水,消了消食,脸就慢慢转过来了。”

这么一说,轩辕茅塞顿开。他在南方见到的面色发黄,多是湿热困脾;北地的面色发黄,多是食积伤脾。虽同为黄色,诱因不同,但根源都与脾胃相关。这面色诊病,竟有这么多细微的差别。

正说着,那青年的脸色似乎好看了些,苍白中透出了一丝淡淡的粉色,他捂着肚子的手也松了些,呼吸也平稳了不少。“老人家,好像不那么疼了。”青年的声音虽然还有些虚弱,但明显有了气力。

老者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秋日里干涸的河床:“这就对了,艾叶驱寒,姜片暖胃,寒气散了,气血通了,自然就不疼了。”他转向轩辕,眼神里带着几分自得,“你看,就凭这张脸,我就知道他是啥毛病,这法子,准着呢。”

轩辕心中佩服,躬身道:“老人家的本事,晚辈佩服。只是不知,这看脸的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

老者往火堆里添了块柴,火苗“噼啪”地跳了起来,映得他脸上忽明忽暗。“练?哪有什么巧办法,就是看得多了。”他指着远处吃草的牛羊,“你看那些牧人,看牛羊毛色亮不亮,眼神精神不精神,就知道它健不健康。人也一样,脸色就是人的‘毛色’,顺不顺,亮不亮,都藏着毛病呢。”

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阳光下,那些牛羊的毛色确实有深有浅,有亮有暗,健康的牛羊,毛色油光水滑,眼神也格外有神。他恍然大悟,这北地医者的面色诊法,竟是从观察牲畜中得到的启发,将天地万物的道理,都融入了诊病之中。

“就拿刚才这后生来说,”老者继续说道,“他平时脸色是红扑扑的,今天一来,脸白得像张纸,还冒冷汗,不用问就知道是受了寒,伤了气血。要是再晚点来,说不定就该发烧了,到时候脸就该红了,那就是寒邪入里化热了。”

轩辕细细琢磨着这话,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面色也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医者不仅要能看出当下的病症,还要能预判病情的发展,这才是真本事。

这时,又有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来求医。那孩子约莫三四岁,小脸通红,嘴唇干裂,呼吸急促,还时不时咳嗽几声,咳嗽声里带着股浓浓的痰音。

老者刚坐下,看到那孩子的脸,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娃,是肺热了。你看这脸,红得像熟透的果子,特别是颧骨这儿,红得发亮,准是烧得厉害。”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果然滚烫。

妇人急得眼圈都红了:“老人家,您快想想办法,这孩子烧了两天了,吃了草药也不管用。”

老者沉吟片刻,对妇人说:“去,找些梨来,再取点蜂蜜。”又转头对轩辕解释,“梨性凉,能润肺,蜂蜜能止咳,这娃肺热,就得用凉性的东西降降火。”

轩辕看着老者熟练地处理病情,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北地医者的面色诊法,看似简单,实则是长期观察实践的结果,他们能从面色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给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那孩子的脸色。确实如老者所说,整个小脸都透着不正常的红,尤其是两颊,像是涂了胭脂,眼神也有些呆滞,没有寻常孩子的灵动。这与刚才那青年的苍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热一寒,一实一虚,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

“老人家,”轩辕开口问道,“那若是一个人脸上同时有几种颜色,又该如何判断呢?”

老者愣了一下,似乎没被人这么问过,他想了想,说:“那就是病得杂了。前年有个老猎户,脸上又黄又黑,黄是因为常年吃不下饭,脾胃弱;黑是因为年轻时受过伤,瘀血没散干净。这种就得一步一步来,先调脾胃,再化瘀血。”

轩辕点点头,这与他所学的“辨证论治”不谋而合。疾病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医者抽丝剥茧,找到根本的病因,再对症下药。

说话间,妇人拿来了梨和蜂蜜。老者将梨切成小块,捣成泥,拌上蜂蜜,一点点喂给孩子吃。孩子起初还抗拒,吃了几口后,似乎觉得舒服了些,不再哭闹,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你看,这娃吃了梨泥,呼吸都匀和些了。”老者对轩辕说,语气里带着欣慰,“等会儿再给他敷点清凉的草药,明天估计就能退下去些。”

轩辕看着孩子渐渐舒缓的眉头,心里对面色诊法的认同又深了一层。他想起自己带的医经里,关于诊病的记载还多是问诊和草药的运用,若是能把这面色诊法加进去,定然能让医经更加完善。

“老人家,您看我这脸色如何?”轩辕笑着问道,想亲身体验一下。

老者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又伸手摸了摸他的脉,然后笑道:“客人脸色红润,眼神明亮,脉象有力,一看就是气血充足,身体结实得很。就是这风尘仆仆的,带了点倦色,歇两天就好了。”

轩辕哈哈大笑,觉得这老者说得极准。他确实因为连日赶路,有些疲惫,但底子确实不错。

灵枢在一旁早已把老者的话记得密密麻麻,见轩辕和老者相谈甚欢,忍不住问道:“老人家,这看脸色的本事,能教我们吗?”

老者爽朗地笑了:“有啥不能教的?医道这东西,越传越活。你们要是想学,就多看看,多记记,把不同的脸色和病症对应起来,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

接下来的几天,轩辕和灵枢便留在了这个北地部落。他们跟着老者走家串户,看他为各种各样的人诊病。有面色发青、腹痛难忍的妇人,老者说是寒气凝滞,用艾灸熏烤关元穴;有面色发黑、关节疼痛的老人,老者说是瘀血阻络,用活血化瘀的草药煎汤外洗;有面色发黄、四肢乏力的少年,老者说是脾胃虚弱,用山药、小米熬粥调理。

轩辕每天都看得极为认真,他不仅观察病人的面色,还详细询问他们的症状、生活习惯、发病诱因,再与面色相对照,慢慢总结出规律:面红多热,面白多虚,面青多痛多寒,面黑多瘀,面黄多与脾胃相关。

他还发现,面色的光泽比颜色本身更重要。同样是红色,有光泽的可能只是暂时的热症,而晦暗无光的红色,则可能是重病的征兆。老者说:“就像好的皮子,不光颜色正,还得有光泽,那才是真的好。”

灵枢也学得极为投入,他把不同的面色画下来,旁边标注着对应的病症和治法,短短几天,就画满了好几张兽皮卷。

这天傍晚,夕阳给北地的草原镀上了一层金色。轩辕和老者坐在火堆旁,喝着温热的羊奶。

“老人家,晚辈有个想法。”轩辕开口道,“我想把您这面色诊法,和我之前学的问诊、脉诊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更完整的诊病方法。您觉得可行吗?”

老者看着他,眼神里带着赞许:“好啊!法子不怕多,就怕不精。能把好法子合到一块儿,让更多人受益,那是好事。”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你要记住,不管啥法子,都得灵活着用,不能死搬硬套。同一种脸色,在年轻人和老人身上,可能就是不同的毛病。”

轩辕重重地点头:“晚辈记下了。”他知道,这是老者一生经验的总结,是比任何诊法都珍贵的教诲。

夜色渐深,北地的星空格外明亮,一颗颗星星像是钻石般镶嵌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轩辕躺在毡房里,辗转难眠,脑海里全是这些天看到的各色面容,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病症。他仿佛看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慢慢编织而成,这张网由面色、声音、脉象、症状等无数丝线组成,而医者,就是那个手握网纲的人,通过这张网,就能捕捉到疾病的踪迹。

他悄悄起身,借着月光,拿出医经,提笔在上面写下:“望色为诊病之先,观其面色,可知寒热虚实,气血盛衰……”笔尖划过兽皮,留下清晰的痕迹,像是在为医道的传承,刻下深深的印记。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