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250章 岐下薪火,医道绵长

古人的智慧 第250章 岐下薪火,医道绵长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250章:岐下薪火,医道绵长

夕阳的金辉像融化的蜜,淌过医庐的木檐,漫过门前那片被踩得发亮的青石板。轩辕站在阶前,背脊虽已不复壮年时的挺直,却透着一种经岁月淬炼的沉稳,仿佛一株深扎大地的古松,根须蔓延处,皆是生机。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那些起伏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柔和,像极了他初到岐下时,岐伯老人指给他看的那幅《山河脉图》——那时他才明白,人体经络与天地山川原是一脉相承,气血奔流如同江河行地,昼夜不息。

“先生,药圃的最后一批麦冬收完了,弟子们正按您说的,摊在竹匾里阴干呢。”大弟子捧着一本厚厚的医案走来,脚步声在安静的傍晚里格外清晰。他的袖口沾着些许泥土,那是终日侍弄草药留下的印记,就像当年的轩辕,衣袖上总带着岐伯药圃里的草木香。

轩辕回过身,目光落在那本医案上。封面是糙纸糊的,边角已经磨得起了毛,上面用炭笔写着“外感杂症卷三”,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刻意的模仿——那是大弟子初学记录时,一笔一划照着他的笔迹练的。他伸手接过,指尖触到纸页上凹凸的痕迹,那是无数次翻阅留下的温度。

“翻开看看。”轩辕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是这些年深夜批注医典、清晨讲授医理磨出来的。

大弟子依言翻开,只见里面密密麻麻记着病例:三月初七,东村李姓小儿,发热无汗,脉浮紧,断为风寒束表,用麻黄汤三剂而愈;五月廿二,西村妇人行经腹痛,血色暗紫,辨为寒凝血瘀,温经汤加艾叶,五剂痛止……每则病例后都画着小小的符号,有的是对勾,有的是圈点,那是轩辕批改时留下的记号。

“这则惊风案,你当时说‘肝风内动’,用药也对,但忘了加一味钩藤。”轩辕指着其中一页,指尖点在“抽搐不止”四字旁,“小儿脏腑娇嫩,用药需兼顾平肝与护脾,钩藤既能息风,又不苦寒伤胃,是为良药。你后来补上了,可见是用心琢磨过的。”

大弟子脸上泛起微红,挠了挠头:“先生当时一说,弟子就记着了。后来遇到类似的患儿,加了钩藤,果然见效更快。”

轩辕点点头,目光掠过案头那堆叠得整整齐齐的书稿。最上面的是《黄帝内经》的定稿本,分为《素问》与《灵枢》两卷,纸页泛着淡淡的黄,那是用楮树皮浆反复捶打制成的,坚韧耐存。旁边是《百草图谱》,画师用矿物颜料画就的草药栩栩如生,丹参的绛红根须、枸杞的殷红果实、黄连的暗黄断面,都像刚从地里采来一般,旁边的注解小字密密麻麻,从“春采叶”到“酒炒用”,无一不是他亲试亲记的心血。

“还记得那年你第一次跟着我进山识药吗?”轩辕忽然问道,眼神飘向远处的山林,仿佛穿透了时光,“你把苦参当成了黄连,嚼了一口就吐了,说‘这苦味怎么带着涩’。”

大弟子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嘛!当时舌头麻了一整天,先生还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就不会认错了’。后来才知道,苦参味苦性寒,却有涩味,能燥湿杀虫;黄连苦寒纯粹,专清胃火,一字之差,药性天壤之别。”

轩辕也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水波一样漾开。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岐伯在药圃里辨认草药,也曾把细辛当成了麻黄,被岐伯用拐杖轻轻敲了敲手背:“细辛辛温有毒,用量过了会害人;麻黄虽也辛温,却能发汗解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时的阳光也是这样暖,透过树叶洒在岐伯的白发上,像落了一层金粉。

“先生,您说《黄帝内经》传给后人,他们能懂吗?”大弟子忽然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忐忑,“里面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会不会太抽象了?”

轩辕望向天边的晚霞,晚霞正一点点漫过医典阁的屋顶。那座用青石砌成的阁楼里,藏着他毕生的心血——除了《黄帝内经》与《百草图谱》,还有《医案集》《炮炙**》《养生论》,每一部都由弟子们精心抄录,用桐油浸过的布包裹着,防潮防虫。

“医道如流水,能懂的自然会懂。”轩辕的声音里带着笃定,“阴阳是什么?不过是寒与热、动与静的道理,就像白天与黑夜,缺一不可;五行配五脏,也不是空谈,你看肝属木,喜条达,就像树木不能郁闭,郁了就会生病;肾属水,能滋养全身,就像江河滋养大地。这些道理都在生活里,在日出月落里,在草木枯荣里,后人只要用心去悟,总能明白的。”

他顿了顿,拿起《灵枢》卷,翻开“经络篇”,指着上面用朱砂画的经络图:“你看这手太阴肺经,从胸部走到拇指,咳嗽时按按鱼际穴就舒服些;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到脚趾,胃痛时揉揉足三里就缓解,这些都是能摸到、能验证的,不是虚言。”

正说着,一阵脚步声传来,几个弟子簇拥着一个老者走来。老者拄着拐杖,步伐虽缓却稳健,正是数月前在康复庐调理的老兵。他的左臂曾被箭射穿,筋骨受损,当时众人都以为他再也抬不起胳膊,轩辕却用针灸配合活血药,每日为他推拿,教他做“引肘”的动作,如今竟能端着一碗汤药稳稳走来。

“大医官,尝尝老婆子熬的山药粥。”老者把碗递过来,粥香混着药香飘散开,“我这胳膊能好,全靠您的医术。现在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帮着药圃除草呢!”

轩辕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他舀了一勺,软糯的山药混着淡淡的药香,那是用康复庐里种的山药、莲子、茯苓熬的,专补脾胃。“你的脾胃还弱,这粥能健脾养胃,正好适合你。”

老者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您说的是!以前吃点凉的就拉肚子,现在喝这粥,肚子舒坦多了。村里的人都说,自从您建了医庐,咱们活得更踏实了,再也不用怕生病无医了。”

这时,一个小小的身影从医庐里跑出来,正是昨天在地上画画的那个孩子。他手里捧着一卷画,跑到轩辕面前,仰着小脸说:“先生,您看我画的《百草图》!”

轩辕低头一看,只见粗糙的麻纸上画着各种草药,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树,旁边还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治肚子疼”“能止血”。虽然画得稚嫩,却看得出来很用心。

“这是马齿苋吧?”轩辕指着其中一幅,“你画的叶子是锯齿状的,没错,它能止泻,你记得真牢。”

孩子眼睛一亮,使劲点头:“先生昨天说的!我还画了艾草,奶奶说用它熏屋子,蚊子就不咬了。”

轩辕摸了摸孩子的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涿鹿之战时,医队冒着箭雨抢救伤员,那时他想的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战后建康复庐,看着伤残者重新站起来,他想的是“医道不仅要治病,还要让人活得有尊严”;如今看着孩子们学着识药、画草,他忽然明白,医道的传承,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在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里,在一双双握过草药的手心里。

暮色渐浓,医庐里亮起了灯。昏黄的油灯下,几个弟子正围着一张桌子抄书,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墙角的药碾子还放着没碾完的草药,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的甜香、川芎的辛香、甘草的甘香,混合成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医庐里最熟悉的味道。

“先生,该歇息了。”大弟子轻声说,把一件厚布衫披在轩辕肩上。

轩辕点点头,却没有动。他望着窗外,只见月光像流水一样淌进院子,照亮了药圃里的草木。那株他亲手种下的杜仲,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树皮上的裂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透着旺盛的生机——就像医道,历经风雨,却总能生生不息。

他想起岐伯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医道不在书里,而在心里;不在手里,而在天地里。你要让它像种子一样,落在土里就能发芽。”那时他似懂非懂,如今看着眼前的弟子、求医的百姓、学画草药的孩子,忽然全明白了。

“把那本《金疮要略》也放进医典阁吧。”轩辕对大弟子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战伤虽可恨,但里面的止血、接骨之法,和平年代也能用得上。医道无分战时平时,能救人的,就是好学问。”

大弟子应着,小心翼翼地抱起那本记录战伤疗法的书稿。月光照在他年轻的脸上,眼神里满是郑重,就像当年的轩辕,抱着岐伯传给他的医书,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

轩辕最后望了一眼医典阁,那扇厚重的木门上刻着他亲手写的字:“医道仁心,薪火相传”。晚风拂过,吹动了他的白发,也吹动了医庐前那面写着“悬壶济世”的旗帜,旗帜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走吧。”轩辕转过身,脚步虽缓,却很坚定。油灯的光晕在他身后拉长,照亮了通往内室的路,也照亮了那些堆在案头的书稿、药圃里的草木、弟子们年轻的脸庞——那是医道的现在,也是医道的未来。

这一卷的故事,到这里便告一段落了。但岐下的灯火不会熄灭,药圃的草木不会凋零,《黄帝内经》的智慧会像江河一样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医道漫漫,求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想看《古人的智慧之岐黄问道》是问了些什么道吗?且看第三卷: 第一章情节内容自见分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