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248章 药书补注

古人的智慧 第248章 药书补注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248章:药书补注

天刚蒙蒙亮,晨露还挂在医庐窗前的药草叶尖上,轩辕便已起身。他推开存放典籍的木柜,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与草药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与智慧交织的味道。他从最底层的格子里取出一摞用麻布仔细包裹的旧书,手指抚过粗糙的布面,像是在触摸一段段沉睡的过往。

“先生,这么早便翻检旧籍?”大弟子端着一盆清水进来,见轩辕正将一本封面已经泛黄卷边的药书摊在案上,忍不住问道。案上早已摆好了研磨好的墨锭、几支粗细不一的毛笔,还有一小碟用来粘补书页的米糊——那是用陈米熬得极稠的浆糊,不易生虫,最适合修补古籍。

轩辕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着书页上的灰尘,头也没抬地应道:“这几日整理医案,总觉得有些草药的药性记载,与咱们平日里验证的略有出入。想起年轻时偶然得的这本《草木经》,里面记了不少偏门草药,或许能从中找到些印证。”

大弟子放下水盆,凑过去细看。只见那书页薄如蝉翼,字迹是用一种早已不常见的朱砂混合松烟写成,许多地方因受潮而晕染开来,还有几页边缘已经脆化,稍一触碰便簌簌掉渣。“这书看着怕是有些年头了,”他咋舌道,“上面的字都快认不清了,先生还能辨得出来?”

轩辕指着其中一行模糊的字迹,笑道:“你看这里,‘堇葵,味甘,性温,生于泽畔,可疗肠澼’。寻常药书里多记堇葵能止血,却少提它治痢疾的功效。前阵子部落里有个孩童患了久痢,用了不少止泻药都不见好,我想起这书里的记载,试着用堇葵根煎汤给他服下,三日后便见轻了。”他拿起一支细毛笔,蘸了点清水,小心翼翼地在晕染的字迹边缘轻润,待墨迹稍显清晰,便用另一支笔蘸墨,在旁边空白处工整地补写:“堇葵根,煎汤服,治久痢不止,辅以粳米熬粥,效果更着。”

“原来如此,”大弟子恍然大悟,“那这本书可真是宝贝!只是……”他看着那些残缺的页面,面露惋惜,“好些地方都烂掉了,太可惜了。”

轩辕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是啊,当年得这本书时,它就已经残缺不全了。据说原是一位游方医者的手札,他走遍名山大川,记下了各地的草药特性,可惜没能传下来完整的版本。”他翻到中间一页,那里有半页已经缺失,只剩下“石韦,生石上……”几个字。“石韦这味药,咱们常用它来利尿通淋,治小便涩痛。但我记得小时候听族里的老巫说过,石韦的品种不同,功效也有差异。这书里残缺的部分,说不定就记着别的用法。”

他起身走到药架前,取下一束晒干的石韦,指着叶片对大弟子说:“你看这石韦,叶背有细密的绒毛,色呈褐黄,这是‘绵毛石韦’,通淋之力最强。但还有一种‘庐山石韦’,叶片更宽大,绒毛稀疏,除了通淋,还能清肺止咳。前几日山那边的部落有人患了肺热咳喘,用了枇杷叶、桑白皮都效果不佳,我让他加了些庐山石韦进去,咳喘便渐渐平了。”

说着,他回到案前,在那残缺的“石韦”条目旁补写道:“石韦有多种,绵毛者通淋,庐山者兼能清肺,用时需辨其形。”写完,他又觉得不够详尽,便再添上叶片形态的描述,连绒毛的疏密都细细注明,生怕后人理解有偏差。

这时,二弟子端着刚熬好的药汤进来,见师徒二人围着一本旧书忙碌,好奇地探头看了看:“先生,您这补注比原书的字还多呢。这些旧东西,有必要这么费心思吗?”

轩辕停下笔,接过药碗,却没立刻喝,而是看着两个弟子,语气郑重起来:“你们觉得,医道是什么?是咱们手里的针,案上的药?还是那些条条框框的医理?”

大弟子想了想说:“弟子以为,医道是能治好病的法子。”

二弟子则道:“是先生教我们的‘仁心’,见人受苦便要伸手去救。”

轩辕点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不全对。”他喝了一口药汤,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医道是活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代代医者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是无数病人用痛苦甚至生命换来的教训。就像这本书,它或许不完整,或许有错误,但里面每一个字都藏着前人的心血。咱们修补它,补注它,不是为了守着旧东西不放,而是要从里面找出有用的东西,再把咱们自己的经验加进去,让它变得更完善,好传给后来人。”

他指着书里一处关于“天南星”的记载:“这里写‘天南星,有毒,可治风痰’,却没说怎么减毒。咱们现在知道,天南星用姜汁炮制后,毒性大减,还能增强化痰的功效。若是只照着原书用,怕是会出危险。”他提笔在旁边补注炮制之法,从姜汁的用量到炒制的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前人的智慧要学,但不能盲从。咱们要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前多走一步。”

说话间,太阳渐渐升高,透过窗棂照在案上,将轩辕补注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他又翻到一页记载“旋覆花”的地方,原书只写了“旋覆花,降气”,他便补写上自己的发现:“旋覆花配代赭石,可治胃逆呕吐,如妇人产后呃逆不止,用之效佳。”还附上了一个具体的医案,写明患者的症状、用药的剂量和服用后的反应。

大弟子在一旁帮忙研墨,看着先生一笔一划地书写,忽然明白过来:“先生,您这哪里是在补注一本书,您是在把咱们这些年的经验都融进去,让这本书变成一本新的医典啊。”

轩辕笑了:“也可以这么说。一本书就像一条路,前人铺了一段,咱们接着把它铺得更宽、更长,让后人走的时候能更稳当些。”他拿起一张已经晾干的纸,小心翼翼地用米糊粘在残缺的页面上,“你看这破损的地方,就像医道里还没弄明白的疑问,咱们补上它,不光是为了完整,更是为了不留遗憾。”

整整一天,轩辕都坐在案前,时而翻阅其他药书比对,时而闭目回想过往的病例,时而与弟子们讨论某个草药的用法。日头偏西时,那本《草木经》的补注已经写了厚厚一叠,原本模糊残缺的地方都被清晰的字迹填满,旁边还附上了不少新的条目,都是他这些年发现的草药新用途。

二弟子收拾案几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一支毛笔,墨汁溅到了书页上。他吓得脸都白了,慌忙去擦,却越擦越脏。“先生,对不起,我……”

轩辕摆摆手,拿起那页书看了看,笑道:“无妨,一点墨渍而已。医道本就不是完美无缺的,总有疏漏和遗憾,这样才更要后人不断去完善它。”他把补注好的《草木经》重新用麻布包好,放回木柜最上层的格子里,“这本书,以后就和《黄帝内经》《百草图谱》放在一起吧。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又会有医者像我今天这样,在它的基础上再添上新的智慧呢。”

夕阳的余晖透过木窗,照在那排整齐的典籍上,仿佛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边。轩辕看着那些书,眼神里满是期许。他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但只要这一本本承载着智慧的典籍能传下去,医道就永远不会断绝。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