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99章 回望来路,医道无涯

古人的智慧 第199章 回望来路,医道无涯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99章:回望来路,医道无涯

夕阳的金辉漫过医庐的木檐,在青石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轩辕站在传习堂的高台上,扶着粗糙的木栏,目光越过成片的药圃,望向远处联盟部落的炊烟。晚风带着药草的清香拂过脸颊,鬓角的白发被吹得微微颤动,他抬手按了按腰间的石佩——那是离开终南山时,岐伯所赠,上面刻着简单的“医”字,如今已被摩挲得光滑温润。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不用回头,轩辕也知道是追风。这头与他相伴多年的狼,早已褪去了当年的桀骜,此刻只是安静地伏在他脚边,尾巴轻轻扫过地面,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像是在回应他心中的感慨。轩辕低头看着它,追风的毛色已有些斑驳,眼角的褶皱里积着岁月的痕迹,却依旧用那双琥珀色的眼睛望着他,满是信赖。

“还记得第一次带你入山吗?”轩辕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像是穿过了漫长的时光,“那时候你总爱追着野兔跑,差点踩了毒草……”

追风似懂非懂地蹭了蹭他的裤腿,温热的鼻息落在手背上。轩辕笑了笑,指尖划过它耳后的绒毛,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初遇岐伯的日子。

那时的他,还是个只懂狩猎与农耕的部落子弟,面对瘟疫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族人倒下。直到背着族人翻过终南山,在云雾缭绕的药庐前,见到那个眼神清亮、须发皆白的老者。岐伯递给他的第一碗药,是苦涩的黄芩水,却像一道光,照亮了他迷茫的前路。

“医道不是简单的寻药治病,是要懂天地,懂人心。”岐伯当时说的话,此刻仍清晰地响在耳边。

他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掌心布满老茧,指腹上还有当年试药时留下的浅疤。这双手,曾握着石矛狩猎,曾握着耒耜耕地,而如今,更多的时候是握着草药、石针,或是竹简上的石笔。从最初辨认“椒”的辛辣,到后来配伍麻黄汤的严谨;从第一次在病牛身上试针的颤抖,到如今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沉稳,这条路,竟已走了这么远。

“先生,弟子们都在传习堂等着呢。”台下传来阿木的声音,他如今已是医庐的主事之一,嗓门依旧洪亮,却添了几分沉稳。

轩辕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转身走下高台。追风紧随其后,步伐虽缓,却依旧稳健。穿过药圃时,他习惯性地放慢了脚步,目光扫过畦中生长的草药。

东边的畦里,苍术的叶片在风中舒展,根茎的香气隐约可闻。他想起那年阴雨连绵,采回的苍术因受潮而气味寡淡,是岐伯教他用炭火烘干之法,才保住了药效。如今,药圃的角落里专门建了烘干房,弟子们早已熟练掌握了不同草药的干燥之法,再不会犯当年的错。

西边的架子上,藤蔓植物正攀援而上,其中一株开着淡紫色的花,正是当年在神农部落沼泽边发现的解蛊草。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生于湿地,味辛,解水蛊毒,采收宜在花期前。”这是阿禾写的,字迹娟秀,比他当年在竹简上的涂鸦工整多了。

走到传习堂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弟子们讨论的声音。推开门,二十几个身着麻布医服的弟子立刻安静下来,齐齐起身行礼:“先生!”

轩辕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传习堂的墙上,挂着大幅的百草图谱抄本,是弟子们用朱砂和墨笔共同绘制的,比他最初的版本详细了数倍。图谱旁,还挂着经络图、穴位图,甚至还有几幅简单的人体脏腑图——那是他根据山洞石刻与多年行医经验,一点点揣摩画出的。

“今日不讲新药,”轩辕走到堂中,目光缓缓扫过弟子们,“我们聊聊,何为医道。”

弟子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先生会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阿石性子最急,忍不住开口:“先生,医道就是识草药、治疾病啊。”

旁边的阿禾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补充道:“先生曾说,医道还要懂配伍,知剂量。”

轩辕不置可否,转头看向一直沉默的少年旬——他是联盟中最年轻的弟子,天生聋哑,却凭着过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将百草图谱背得滚瓜烂熟,辨识草药的本事连老弟子都自愧不如。此刻,旬正用手语比划着,阿木在一旁翻译:“旬说,医道是让哭的人笑,让躺的人站。”

堂中一片寂静,连追风都似被这朴素的话打动,抬起头望了望旬。轩辕的目光在旬脸上停留了片刻,这个孩子曾因聋哑被部落视为不祥,是医庐接纳了他,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医道的理解。

“说得好。”轩辕缓缓开口,“但医道不止于此。”

他走到墙边,指着百草图谱最开篇的那株“椒”:“还记得这味药吗?”

弟子们齐声应道:“记得!味辛,性温,温中散寒!”

“没错,”轩辕点头,“但你们可知,我第一次见它时,只当是寻常灌木。是岐伯告诉我,哪怕是调味的草木,也藏着医理。那时我才明白,医道的第一步,是敬畏——敬畏草木,敬畏生命。”

他又指向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陶罐,里面装着绿豆和甘草:“这是解毒的药,你们日日可见。但你们或许不知,当年我曾误采毒草,若非岐伯及时制止,早已没有今日的我。所以医道还要有戒惧——戒骄躁,惧轻率。”

传习堂里鸦雀无声,弟子们都听得入了神。追风伏在门口,耳朵微微耸动,像是也在认真倾听。

“你们随我治过瘟疫,见过战场上的伤亡,也处理过妇孺的小病,”轩辕的声音渐渐低沉,“可知为何同样的病症,有人一剂而愈,有人却缠绵难愈?”

阿木想了想,答道:“是体质不同?”

“不全是,”轩辕摇头,“去年冬,伏羲部落有个孩童患咳喘,用药对症,却总不见好。后来才知,是其母日日忧思,啼哭不止,影响了孩童心绪。我让他们母子同住暖室,每日讲故事,再配合汤药,不出三日便好了。”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所以医道还要通人心。病在身,亦在心;治其身,更要安其心。”

旬的眼睛亮了起来,又开始快速比划。阿木翻译道:“旬说,先生是说,要像追风懂先生一样,懂病人的心?”

轩辕看向追风,它似乎听懂了,轻轻摇了摇尾巴。他微微一笑:“正是。医者与患者,当如人与兽,需以心换心,方能信任。”

夕阳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移动的光斑。轩辕走到传习堂中央,拿起一卷竹简——那是《黄帝内经》的最新修订本,上面除了岐伯的原典,还补满了他这些年的批注,密密麻麻,几乎看不清原本的字迹。

“我年少时,以为医道是山巅的雪莲,高不可攀。”他缓缓展开竹简,“后来才知,医道是脚下的路,看得见开头,却望不到尽头。”

“你们看这竹简,”他指着其中一段,“此处说‘上医治未病’,当年我不懂,觉得治好已病便是本事。直到推广养生之道,见族人因起居有常而少病,才明白,医道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病,是让人不生病。”

“让人不生病……”阿石喃喃重复着,眼中满是向往。

“如何让人不生病?”轩辕提高了声音,“要懂四时变化——春防风,夏防暑;要懂饮食有节——不贪凉,不暴饮;要懂情志调和——不郁结,不狂喜。这些,都是医道。”

他将竹简卷好,放在案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远处的山坡上,几个孩童正在嬉戏,他们的父母曾是瘟疫的患者,如今却能安然生活。药圃里,晚归的采药人正背着竹篓回来,篓中装满了新鲜的草药。这一切,都让他想起岐伯送他离开终南山时的嘱托:“医道无止境,需与时俱进,不可固守。”

“我老了,”轩辕的声音带着一丝释然,“能教你们的,也只有这些了。但医道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下去。”

他看向阿木:“你稳重,可守医庐,传习医术。”

又看向阿禾:“你心细,可继续完善百草图谱,记录新发现的草药。”

最后,他走到旬的面前,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旬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用手语比划了一个“谢”字。

“医道不分贵贱,不论残缺,”轩辕看着他,一字一句道,“你虽不能言,却能用心感受,或许比我们更懂医道的真谛。”

夕阳彻底沉入西山,暮色渐浓。弟子们点燃了松油灯,昏黄的光芒照亮了传习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轩辕鬓角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他知道,自己就像这油灯,光芒虽弱,却能照亮弟子们前行的路。

走出传习堂时,追风轻轻蹭了蹭他的腿。轩辕低头看着它,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终南山的月色下,岐伯曾说:“医者如舟,载病患渡苦海。而这舟,需一代接一代地划下去。”

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初现,像极了当年与岐伯夜观天象时的情景。那时,岐伯说日月星辰运行与人体气血相关;而此刻,他觉得这些星辰更像是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人间的医者,也见证着医道的传承。

“走吧,追风。”轩辕迈开脚步,向着自己的茅屋走去。追风紧随其后,尾巴在夜色中轻轻摆动。

茅屋里,案上还摊着未写完的竹简,上面是他对“经络与气候”的新思考。旁边放着一碗温热的药茶,是阿禾按他的方子煮的——用麦冬、玉竹配伍,正是当年岐伯教他的秋季润燥方。

他坐下,拿起石笔,蘸了蘸松烟墨,在竹简上缓缓写下:“医道者,上法天象,下顺地理,中合人心……”

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在与多年前初写医案的自己对话,又像是在为后世的医者留下叮咛。

追风趴在案旁,打起了轻浅的呼噜。窗外,药圃里的虫鸣此起彼伏,与远处部落的犬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宁的画卷。

轩辕写了许久,直到油灯的光芒渐渐微弱。他放下石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的星空。他知道,自己或许永远也无法穷尽医道的奥秘,但只要这医庐的灯火不灭,只要还有弟子愿意接过这石笔与药篓,医道的路就会一直延伸下去。

就像这繁星,即使有一天自己这颗星陨落,也会有无数新星升起,照亮这无涯的医道长河。

那么,在轩辕的指引下,弟子们会如何续写医道的传奇?他们又将遇到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让医道在实践中愈发深邃?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