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81章 医庐奠基,图谱为基

古人的智慧 第181章 医庐奠基,图谱为基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81章:医庐奠基,图谱为基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选定的医庐址地上已聚集了不少人。这片位于联盟中心地带的向阳坡地,背靠着连绵的青山,面前是开阔的谷地,一条清澈的溪流从旁边蜿蜒流过——轩辕亲自踏访了七处地方,最终选定了这里。他说,医庐需得“聚天地之气,纳草木之灵”,这处地脉最合心意。

“轩辕先生,木材都运来了!”神农部落的阿木高声喊道,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族人,抬着一捆捆粗壮的原木,木材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树汁,散发着松脂的清香。自神农部落那次沼泽怪病被治愈后,阿木便成了轩辕最得力的弟子之一,这次筹建医庐,他主动请缨负责物料筹备。

轩辕转过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他凌晨就到了这里,用石灰在地上画出了医庐的大致轮廓。“放那边吧,”他指着靠近山脚的位置,“先堆在阴凉处,别让太阳晒裂了。”目光扫过那些木材,他满意地点点头,“都是上好的松木和柏木,耐用,还能驱虫。”

不远处,伏羲部落的几个族人正用石锄平整土地,他们动作麻利,扬起的尘土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伏羲首领亲自带着人来帮忙,此刻他正蹲在轩辕画的轮廓旁,端详着那些线条:“轩辕先生,这前院方正,后院狭长,倒是少见的布局。”

轩辕笑着走过去,用脚在地上的线条上划了划:“前院是诊室和候诊的地方,得宽敞方正,让患者心里不憋闷;中院是药圃,要顺着地势开辟畦田,方便引水灌溉;后院是传习堂和弟子住处,狭长些不妨事,安静就好。”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子,在药圃的位置画了几道分隔线,“这里要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种喜阳的草药,中层种半阴半阳的,下层靠近溪流,种喜湿的。”

伏羲首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生连草药的习性都考虑到了,真是周全。”他转头对族人喊道,“都仔细着点,别把先生画的线给踩没了!”

这时,少典带着有熊国的族人来了,他们推着几辆木车,车上装着打磨光滑的石板和烧制好的陶管。“父亲,您怎么也来了?”轩辕迎上去,有些意外。联盟事务繁杂,少典本不必亲自奔波。

少典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里满是欣慰:“这可是联盟第一件大事,我怎能不来?”他环顾四周,看着忙碌的各族人,“你看,神农部带来了木材,伏羲部出了人力,东边的部落送来了石料,西边的部落烧了陶管——这医庐,是咱们整个联盟的心血。”

轩辕心中一暖。自击退蚩尤后,联盟虽已稳固,但各族之间仍有些许隔阂。可这次筹建医庐,他不过是在议事时提了一句,各部落首领便纷纷响应,有的出物料,有的出人力,连最偏远的夸父部落都派人送来几车晒干的草药,说是给未来的药圃备着种籽。

“先生,这是您要的百草图谱抄本。”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是阿禾,她手里捧着一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小心翼翼地递过来。阿禾是当初跟着轩辕在神农部落处理怪病的弟子,心思细腻,一手抄录的功夫极好,这次百草图谱的抄本,大多出自她手。

轩辕接过图谱,解开麻布,摊开在平整的石板上。阳光下,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旁边绘制的草药图样虽简单却传神——这是他耗费了近半年时间,在原本百草图谱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不仅收录了三百多种草药,还附上了每种草药的最佳种植时节、采收方法,甚至还有几处空白,留着日后增补新发现的品种。

“这图谱,就是医庐的根基。”轩辕的声音不高,却让周围忙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咱们建医庐,不只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把识药、用药的道理传下去。往后,弟子们就在这里对着图谱认药、辨药,在药圃里亲手栽种、采收,在诊室里实践诊治——这才是医道传承的正道。”

阿木凑过来看图谱,指着其中一幅画着锯齿叶的草药问道:“先生,这‘椒’的图谱旁,怎么还记着‘可作调料,温胃’?”他记得图谱里大多是药用功效,很少提日常用途。

轩辕笑道:“药食同源啊。很多草药既能治病,也能调理身体。就像这椒,少量放些在食物里,能驱散胃里的寒气,普通人吃了不生病,这不比生病后再吃药好?”他顿了顿,看向众人,“医庐的传习堂里,不仅要讲如何治病,更要讲如何不生病——这才是‘上医’的本分。”

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一个来自蚩尤旧部的族人忍不住问道:“先生,我们……也能来学医吗?”他声音有些迟疑,自蚩尤战败后,他们部落的人在联盟里总有些抬不起头。

轩辕看向他,目光温和却坚定:“只要心怀仁善,想学医救人,无论来自哪个部落,我都收。”他拿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把所有人都圈在里面,“进了这医庐,只有医者和患者,没有部落之分。”

那蚩尤旧部的族人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周围的人也纷纷叫好,原本还存在的些许隔阂,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了。

太阳渐渐升高,薄雾散去,气温也上来了。轩辕让人在溪边架起了几口陶釜,煮上了清凉的薄荷水,让大家渴了可以随时喝。他自己则带着几个熟悉木工的族人,开始确定医庐的立柱位置。

“这里要埋一根主柱,”轩辕在诊室的位置用石灰做了个标记,“要选最粗的那根柏木,直溜的,不偏不倚。”他蹲下身,用绳子测量着距离,“左右各三米再立一根柱,这样屋顶才能架得稳。”

一个老木工凑过来,摸了摸那根被选中的柏木,树干笔直,纹理细密。“先生,这柱脚得埋深些,至少三尺,”他经验老道地说,“用石块夯实了,再浇上桐油,防蛀,还能抗住风雨。”

轩辕点头:“就按老丈说的办。地基是根本,半点马虎不得。”他想起岐伯曾说,医道如建屋,辨证是地基,用药是梁柱,配伍是屋顶,哪一环出了错,屋子都立不住。这医庐的建造,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午时分,大家聚在溪边吃饭,带来的食物摆了满满一地:神农部落的人带来了新蒸的粟米糕,香甜软糯;伏羲部落的人烤了鹿肉,香气扑鼻;有熊国的妇人则熬了一锅浓稠的野菜汤,翠绿的颜色看着就清爽。

轩辕和大家坐在一起,手里拿着一块粟米糕,听阿木讲神农部落药圃的事。阿木说,他们按轩辕教的法子,把苍耳和苦参种在了沼泽边,今年夏天果然没再有人被腐虫所伤。“先生,等咱们这医庐的药圃建好了,我把部落里最好的草药种籽都拿来!”阿木拍着胸脯说。

“好啊,”轩辕笑着应道,“还要请你教大家怎么育种呢。”他看向众人,“每种草药都有它的性子,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得顺着来,不能强扭。种药和做人,是一个道理。”

饭后稍作休息,下午的工程继续进行。打地基的族人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用石夯夯实土地,号子声雄浑有力,在山谷间回荡;锯木的族人用青铜锯子切割木材,“沙沙”的声响里,木屑纷纷扬扬落下;还有人在溪流边制作木槽,准备用来引水到药圃——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轩辕没有闲着,他带着几个弟子在药圃的位置规划畦田。用测绳量出长宽,再用石犁划出一道道深沟,作为畦田的边界。“这里要留一尺宽的过道,”他对弟子们说,“一来方便除草施肥,二来人和草药互不打扰,免得把草药踩坏了。”

阿禾拿着小石子,在每个畦田的角落做标记:“先生,这第一畦种什么?”

“先种些常用的,”轩辕想了想说,“如麻黄、桂枝,治风寒感冒常用;再种些黄芩、黄连,清热的;还有甘草,调和药性少不了……”他一边说,阿禾一边在竹简上记录,阳光照在她认真的脸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她却浑然不觉。

夕阳西下时,地基的雏形已经显现,几根粗壮的木柱稳稳地立在那里,像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族人渐渐散去,留下几个轮流守夜的人。轩辕没有走,他坐在一根尚未立起的木柱上,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心里感慨万千。

从在终南山跟着岐伯学医,到带着《黄帝内经》初稿返回部落,再到如今筹建这联盟医庐,仿佛只是一瞬,又仿佛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他想起第一次辨识草药时的紧张,第一次为人诊病时的忐忑,第一次用针灸救活孩童时的激动……那些画面在眼前一一闪过,最终都化作了此刻心中的坚定。

“先生,您还不睡?”守夜的阿木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兽皮垫子,“地上凉。”

轩辕接过垫子,却没有垫在身下,只是握在手里:“再坐会儿。”他看向那些立起的木柱,“你说,等医庐建好了,会有多少人来学医?多少人来治病?”

阿木想了想,笑道:“肯定很多!说不定将来,每个部落都有从咱们这医庐走出去的医者呢!”

轩辕也笑了,他相信阿木的话。这医庐就像一颗种子,如今埋下了,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庇护联盟的万千族人。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草棚——明天,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夜色渐深,星光点点洒在医庐的地基上,仿佛为这即将诞生的医道圣地披上了一层银纱。远处的溪流潺潺作响,像是在低声吟唱着一首关于传承与希望的歌谣。而那份被小心收好的百草图谱,就躺在草棚里,等待着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医庐的建造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来自不同部落的弟子,又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学习、成长?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