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79章 四季药方,附于图谱

古人的智慧 第179章 四季药方,附于图谱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79章:四季药方,附于图谱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医庐的屋顶,轩辕站在传习堂的窗前,手里捧着那卷日渐增厚的百草图谱。竹简的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图画,是他数年来踏遍山林、亲尝百草的心血。此刻,他的目光落在图谱最后几页空白处,眉头微蹙——这图谱虽已收录三百余种草药,详述其性味功效,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先生,阿禾他们在药圃里遇到些难题,想请您过去看看。”门外传来阿木的声音,这孩子如今已是神农部落的得力医者,这次特地来医庐协助整理药材。

轩辕应了一声,将图谱小心卷好放在案上。走出传习堂,药圃里的景象便映入眼帘:十几个弟子正围着几株枯萎的薄荷发愁,嫩绿的叶片边缘卷曲发黄,像是被什么东西啃过。

“先生您看,”阿禾指着薄荷的茎秆,“这几天降温,薄荷就成了这样,之前明明长得好好的。”

轩辕蹲下身仔细查看,指尖拂过卷曲的叶片,又拨开根部的泥土闻了闻:“不是虫害,是受了寒。薄荷性凉,本就不耐寒,这几日霜降将至,露气变寒,它自然受不住。”他站起身,望着药圃里分门别类种植的草药,忽然心头一动——草药有寒热之性,人有虚实之别,而四季更迭带来的病症,不也各有特点吗?

“阿木,你记不记得,去年春天,咱们部落里很多人得了风寒,症状都是怕冷、流清涕?”轩辕忽然问道。

阿木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当然记得,那时先生用麻黄和桂枝配的方子,一剂下去就见效了。”

“那夏天呢?”轩辕又问,“去年夏日常有人头晕、呕吐,是何缘故?”

“是暑气和湿气太重,”另一个弟子抢答,“先生教我们用藿香和佩兰煮水喝,很快就好了。”

轩辕抚着胡须笑了:“你们说得都对。春有风寒,夏多暑湿,秋常干燥,冬易受寒,四季的病症各有不同,用药自然也该有所侧重。咱们的百草图谱只记草药,却没说清何时用、如何用,岂不是美中不足?”

弟子们面面相觑,阿禾率先反应过来:“先生是说,要给图谱添上应对四季病症的方子?”

“正是。”轩辕的目光扫过药圃里随季节荣枯的草药,“光识药还不够,得让医者知道,开春时该备哪些药防感冒,入夏后该用什么药解暑气。把这些方子附在图谱后面,才算真正实用。”

这个想法像一粒种子落入沃土,瞬间在弟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阿木当即说道:“先生,神农部落春天常有风寒流行,我回去翻翻医案,把常用的方子整理出来!”

“那我来整理夏季的,”阿禾接话,“去年夏天处理了不少暑湿病症,记得几味草药搭配着用效果最好。”

看着弟子们踊跃的样子,轩辕欣慰地点头:“好,咱们就分头整理。阿木负责春季,阿禾夏季,阿石你熟悉秋季的燥症,便来梳理秋季的方子,至于冬季……”他顿了顿,看向一直沉默记录的阿竹,“阿竹心思细,去年冬季处理过不少冻伤和寒咳,冬季的方子就交给你。三日后,咱们在这里汇总讨论。”

接下来的三日,医庐里弥漫着一种既忙碌又兴奋的气氛。弟子们翻出各自的医案,在传习堂里对着百草图谱仔细核对,时而为一味药的用量争执,时而因想起某个成功的病例而眉开眼笑。

轩辕没有闲着,他将自己多年来应对四季病症的心得一一写下,又翻出岐伯曾提及的“顺时用药”理论,反复推敲。春日阳气升发,用药宜轻扬发散;夏日阳气最盛,需兼顾清热与祛湿;秋日燥气当令,应以润燥为主;冬日阳气内敛,需温阳散寒——这些道理,要如何融入具体的方子中,既简单有效,又便于记忆?

三日后,传习堂的案几上摆满了写满字的竹简。阿木第一个上前,捧着自己整理的春季方子:“先生,春季风寒多,我选了麻黄、桂枝、生姜这三味药,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助麻黄之力,生姜温胃散寒,三者配伍,能驱散风寒。只是……”他有些犹豫,“去年有个老丈喝了这药,汗出太多差点虚脱,是不是该加些什么调和一下?”

轩辕接过竹简细看,上面不仅写了药方,还标注了适用症状和禁忌。他指着“汗多虚脱”几个字问:“后来如何解决的?”

“先生当时加了甘草,”阿木答道,“说甘草能补中益气,防止发汗太过。”

“那就把甘草加进去,”轩辕点头,“这味药看似不起眼,却能调和诸药,像个稳重的长者,让方子不至于太过刚猛。你们记住,春季用药虽要发散,但不可过,过则伤正气。”他提笔在方子旁添上“甘草”,又写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阿禾接着呈上夏季的方子:“夏季暑湿重,我用藿香、佩兰、滑石这三味。藿香和佩兰能化湿解暑,滑石能利水渗湿,让湿气从小便排出。去年有个孩童中暑昏迷,就是用这方子加了点薄荷醒神,很快就救过来了。”

“孩童的用量要减,”轩辕提醒道,“暑湿伤人,常伴有恶心呕吐,若呕吐严重,可加少量生姜止呕。另外,滑石性凉,脾胃虚寒的人慎用,可换用炒过的薏米,既能祛湿又不伤胃。”他让阿禾把这些注意事项补全,“夏季炎热,人们多喜冷饮,易伤脾胃,方子中不妨稍佐温性药材,以平衡寒温。”

轮到阿石的秋季方子,他显得有些紧张:“秋季干燥,易伤肺,我选了麦冬、玉竹、川贝母。麦冬和玉竹能滋阴润燥,川贝母能止咳化痰。只是川贝母难得,若没有,可用什么代替?”

“可用枇杷叶代替,”轩辕道,“将枇杷叶刷去绒毛,煮水喝,也能清肺润燥。另外,秋季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者可加桑叶、菊花清热,凉燥者则需加紫苏叶散寒。”他拿起笔,在方子下画了两个分支,分别标注“温燥加味”和“凉燥加味”,“用药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就像秋天既有晴朗干燥的日子,也有阴雨微凉的天气。”

最后是阿竹的冬季方子:“冬季寒冷,易犯咳喘,我用麻黄、杏仁、干姜。麻黄散寒,杏仁止咳平喘,干姜温肺化饮。只是……”她看了看众人,“有个妇人喝了这药,觉得心口发闷,是不是干姜用多了?”

轩辕沉吟片刻:“干姜性热,用量过多易生燥火。可加少许五味子,既能敛肺止咳,又能制约干姜的燥性。冬季虽要温阳,但也需防过燥,就像烤火取暖,离得太近反而会灼伤自己。”他在方子中添上“五味子”,又注明“干姜用量不可超过杏仁”。

四个方子初步定了下来,弟子们围在一起抄写,传习堂里只有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轩辕看着案上的四季药方,忽然想起什么,对众人说:“这些方子不仅能治病,更能防病。比如春季未病时,用少量生姜、葱白煮水喝,能预防风寒;秋季用麦冬、玉竹泡水当茶,能预防燥咳。”

“那我们可以把预防方也加上!”阿禾眼睛一亮。

轩辕点头称是,亲自写下四季预防方:春季用生姜、葱白、大枣煮水,既散寒又补气;夏季用绿豆、荷叶、西瓜皮煮汤,清热解暑;秋季用梨、百合、蜂蜜炖食,滋阴润燥;冬季用羊肉、当归、生姜炖汤,温阳散寒。“这些食材易得,家家户户都能做,”他笑道,“治未病,莫过于此。”

接下来的几日,弟子们将四季药方仔细誊抄,附在百草图谱的最后。轩辕亲自校对,确保每一味药的用量、配伍、加减都准确无误,还在每首方子旁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春季画一株抽芽的柳树,夏季画一片荷叶,秋季画一枝菊花,冬季画一株腊梅,既美观又便于记忆。

图谱增补完成的那天,夕阳透过传习堂的窗棂,照在崭新的竹简上,仿佛给那些文字镀上了一层金边。弟子们轮流翻看,个个喜形于色。阿木捧着图谱感叹:“有了这些方子,再遇到季节性病症,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这才是完整的图谱,”轩辕望着窗外渐浓的秋色,“识药是基础,用药是关键,而根据时节调整用药,则是更高一层的智慧。天地有四季轮回,人有生长壮老,医道本就源于自然,顺应自然,方能无往而不利。”

他想起岐伯曾说:“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些四季药方,便是治未病的利器。它们不像治疗急症的方子那般猛烈,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在疾病尚未发作时便将其消弭于无形。

几日后,百草图谱的新抄本开始在各部落流传。收到抄本的部落首领们打开一看,发现最后多了四季药方,不仅有治病方,还有预防方,简单实用,无不拍手称赞。神农部落的首领特意派人送来感谢信,说按春季预防方给族人煮生姜葱白水,今年的风寒病比往年少了大半。

消息传回医庐,弟子们备受鼓舞。阿禾拿着一封来自远方部落的信跑进传习堂:“先生您看,他们用夏季的方子治好了中暑的猎手,还说要按预防方给族人煮绿豆汤呢!”

轩辕接过信,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充满感激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方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散落到联盟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守护着族人的健康。

暮色渐浓,传习堂里的灯火亮了起来。轩辕坐在案前,手里捧着完善后的百草图谱,指尖轻轻拂过四季药方的字迹。他忽然觉得,这图谱不再只是一本草药的记录,更像是一位无言的医者,将医道的智慧传递给后世。

只是,四季的病症千变万化,这些方子能应对所有情况吗?若遇到反常的季节,比如暖冬、凉夏,又该如何调整用药?轩辕的眉头再次微蹙,在图谱的最后一页,他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方无常方,药无常药,顺时而变,方为至道。”

窗外的风还在吹,带着秋夜的凉意,却也仿佛带来了远方的讯息。轩辕知道,医道的探索永无止境,这四季药方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智慧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传承。

那么,这些四季药方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弟子们能否根据轩辕的教诲灵活调整?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