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53章 季节变化药性变

古人的智慧 第153章 季节变化药性变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53章:季节变化药性变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岐山下的药圃,轩辕蹲在畦垄边,手里捏着两片形态相似的菊花瓣,指尖轻轻摩挲着。左边那片是初秋采摘的,花瓣边缘还带着几分鲜活的鹅黄,捏在手里能感受到微微的韧劲,凑近鼻尖轻嗅,一股清冽的香气直冲脑门,带着点草木特有的生涩;右边那片则是深秋经霜后的,花瓣颜色深了许多,呈一种沉稳的米白,质地也更厚实,香气萦绕在鼻尖,少了几分冲劲,多了些温润的回甘。

“先生,您都对着这两片菊花看了半个时辰了。”身后传来阿木的声音,这孩子是轩辕重返岐山后收的弟子,性子活络,就是耐不住性子,此刻手里捧着个陶盆,里面盛着刚采的草药,“岐伯先生让您过去呢,说有新的发现要教咱们。”

轩辕没回头,依旧专注地对比着两片花瓣:“阿木,你仔细闻闻这两片菊花,有什么不同?”

阿木凑过来,先闻了闻左边的,猛地打了个喷嚏:“嚯,这味儿真冲!闻着脑子都清醒了。”再闻右边的,他皱着眉品了品,“这个……好像没那么呛,反倒有点甜丝丝的?”

“这就是了。”轩辕站起身,将两片花瓣放进随身携带的竹简里压好,“初秋的菊花,刚经历过盛夏的燥热,性子还带着几分刚烈,清热泻火的力道最足,若是有人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用它煮水喝,几碗下去就能见好。”他顿了顿,指着右边的花瓣,“可经了几场秋霜就不一样了,秋气主燥,霜气属寒,菊花受了这霜露滋养,性子也变得温和起来,清热的力道减了,反倒添了滋阴润燥的本事,用来治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比初秋的菊花更合适。”

阿木似懂非懂地挠挠头:“那是不是说,同一种草药,过了些日子就变成另一种药了?”

“不能说是变成另一种药,”轩辕领着他往岐伯的药庐走,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更像是同一个人,年少时勇猛冲动,年长后沉稳内敛,底子还是那个人,但行事的脾性变了。草药也一样,根骨没变,可受了季节的影响,药性就有了偏倚。”

说话间已到药庐前,岐伯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株半枯的艾草,见他们过来,扬了扬手里的草药:“轩辕,你来得正好,看看这株艾草,该是何时采收的?”

轩辕接过艾草,根茎部分已经有些木质化,叶片大半枯黄,只剩下靠近顶端的几片还带着点绿。他捻起一片枯叶,轻轻一捏就碎成了末,凑近闻了闻,香气很淡,几乎快要散尽。“这若是春末夏初采的艾草,叶片该是鲜嫩的,香气浓烈,用来艾灸能驱寒止痛;可这株……”他掂量了一下,“怕是过了秋分才采的,阳气收了,药力也散了大半,只能用来烧火驱虫,难当药用了。”

岐伯抚着胡须笑了:“不错,你这观察倒是细致。草木有灵,顺时而生,药性自然跟着季节走。就说这艾草,清明前后采的,叶厚汁多,阳气最足,治风寒湿痹最是得力;到了夏至,虽也能用,但力道已减了三成;若是过了秋分,便如你所说,不堪大用了。”他指了指药庐墙角堆着的几捆草药,“你再去看看那几样,能不能分辨出采收的时节?”

轩辕领着阿木走到墙角,那里堆着麻黄、麦冬、桂枝几样常用药。他先拿起一把麻黄,茎秆粗壮,颜色呈浅黄,节间较短,捏碎一节,里面的髓部饱满。“这麻黄该是秋季采收的,”他笃定地说,“此时茎秆里的津液收了,药力都聚在茎中,发汗解表的力道最猛。若是春季采的,茎秆太嫩,髓部中空,药效就差远了。”

再看麦冬,块根肥大,呈黄白色,断面滋润,带着黏滑的汁液。“麦冬是冬春之交采的,”轩辕剥开一个块根,“经过一冬的滋养,根部积蓄的津液最足,滋阴润肺的功效最好。若是夏天采,天热耗津,根里的汁水少了,药效也弱了。”

阿木在一旁听得入了迷,忍不住也拿起一段桂枝,这桂枝表皮红棕色,断面呈红黄色,闻着有股甜香。“先生,这桂枝是不是春天采的?我记得您说过,春天树枝发芽,阳气往上走,药力也足。”

轩辕赞许地点点头:“正是。桂枝要在清明后采当年生的嫩枝,此时枝条里的阳气最盛,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若是等到秋冬,枝条木质化了,阳气敛了,就只能当柴烧了。”他将桂枝放回原处,“你看,不光是菊花、艾草,这几样也是如此,采收的时节差了一步,药效就可能天差地别。”

岐伯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端着两碗汤药:“来,尝尝这两碗药,都是治咳嗽的,看看有什么不同。”

轩辕和阿木各端起一碗,先看汤色,左边那碗呈浅黄绿色,清澈透亮;右边那碗颜色深些,呈黄褐色,微微浑浊。轩辕先抿了一口左边的,入口微苦,随即一股清凉之意从喉咙窜到胸口,带着点发散的劲儿;再尝右边的,苦味淡了些,却有股温润的感觉,顺着喉咙往下滑,落在肺里暖暖的。

“左边这碗用的是初秋的桑叶,”轩辕放下陶碗,“能疏散风热,治那种咳起来嗓子疼、痰黄稠的咳嗽;右边这碗该是用了霜后的桑叶,”他回味着那股温润感,“多了滋阴的本事,治秋燥引起的干咳、痰少难咳更合适。”

“说得一点不差。”岐伯点点头,“桑叶这东西,春叶太嫩,夏叶太燥,唯有初秋与深秋的最合时宜,却又因时节不同,各有所长。这就好比用兵,何时该用锐士冲锋,何时该用老卒固守,全看时节气候,病势缓急。”

阿木捧着碗,眉头紧锁:“那采药岂不是很难?万一记错了时节,采来的药没用不说,耽误了病情可怎么办?”

“所以才要仔细观察,反复验证。”轩辕指着药圃里正在忙碌的几个药农,“你看他们,哪个不是跟着节气走?清明前后采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夏至采黄芩,此时根里的苦味最足;霜降采黄连,寒气收得越足,清热的力道越强。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错不得。”

正说着,药农老张抱着一捆刚采的桔梗过来,脸上带着些困惑:“岐伯先生,轩辕先生,您看我这桔梗采得合时宜不?往年都是秋分采,今年想着早点采,是不是药效更好?”

轩辕接过桔梗,根条较细,表皮还带着点新鲜的土黄色,断面颜色偏浅。“老张,这桔梗采早了,”他把桔梗递回去,“桔梗得等到霜降后采,经了霜,根里的糖分转化了,苦味更纯,宣肺止咳的力道才够。你这才秋分刚过,根还没长实,药效差着呢。”

老张一拍大腿:“嗨,我就说今年的桔梗看着不对劲!多亏先生提醒,我这就再栽回去,等霜降了再采。”

岐伯看着老张的背影,对轩辕和阿木说:“看到了吧?差一个节气,药效就可能差一半。不光是采收时节,用药的时候也要跟着季节调整。就说治风寒感冒,冬天寒气重,麻黄、桂枝的用量就得足些;到了春天,阳气渐生,同样的病,用量就得减,还得加些薄荷、牛蒡子这类疏散风热的药,因为春天的风寒里容易夹着点风热。”

阿木听得眼睛发亮:“先生,我明白了!就像人穿衣服,冬天要穿厚棉袄,春天穿薄夹袄就行,用药也得跟着季节‘添减衣服’,对不对?”

“这个比方好。”轩辕笑着点头,“不光是衣服,饮食也是如此。夏天天热,人容易上火,就得用些绿豆、西瓜这类清热解暑的;冬天天冷,人容易受寒,就得吃些羊肉、生姜这类温补的。药食同源,道理是一样的。”他转身回药庐,取来自己的医案竹简,翻开其中一页,“你看我记的这个病例,去年冬天有个病人风寒感冒,用了麻黄三钱、桂枝二钱,两剂就好了;今年春天,另一个病人症状差不多,我只用了麻黄一钱、桂枝一钱,加了薄荷一钱,也是两剂好的。若是春天还用冬天的量,病人就得出汗太多,伤了阳气。”

岐伯补充道:“还有些草药,只能在特定的季节采,过了那个时候就没了。比如春天的荠菜,能清热止血,过了春就老了;夏天的藿香,能化湿解暑,入了秋就没那股辛香了;秋天的莲子,能养心安神,过了霜降就硬得咬不动了;冬天的附子,能温阳散寒,非得冬至后采,毒性小,药效强。”

轩辕想起自己在终南山时,岐伯带他采雪莲的情景,那雪莲只在高山之巅的盛夏开花,错过了花期,再想采就得等一年。“是啊,有些草药就像赶集会,过了时辰就散了。”他感慨道,“所以学医不光要认药、懂药性,还得懂天时、知地利,不然就算认得药,采不对时候,用不对季节,也是白搭。”

夕阳把药圃的影子拉得很长,轩辕蹲在畦边,看着那些在秋风中摇曳的草药,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是静止的植物,而是跟着时节呼吸、生长、积蓄力量的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只是草木的规律,也是人体的规律,更是用药的规律。

“阿木,”轩辕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明天开始,你跟着老张他们去采药,把每种草药的采收时节、药性变化都记下来,咱们把这些都补到百草图谱里去。记住,用药如用兵,天时地利是兵法,不能不懂。”

阿木用力点头,手里紧紧攥着那两片菊花瓣,仿佛攥着一把打开医道大门的钥匙。他看着轩辕和岐伯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关于季节与药性的学问学好,将来也能像先生们一样,用草药的力量守护族人的健康。

晚风拂过药圃,带来阵阵草药的清香,有初秋的清冽,也有深秋的温润,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草木与时节的秘密。轩辕知道,这些秘密还有很多,需要他和弟子们一代代去探索、去传承,而这关于季节变化与药性的认知,不过是医道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闯荡。

那么,在接下来的采药过程中,阿木会遇到哪些因季节而起的药材难题?轩辕又会从季节变化中领悟到哪些更深层的医理?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