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41章 简单复方治感冒

古人的智慧 第141章 简单复方治感冒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41章:简单复方治感冒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岐伯的药庐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轩辕正蹲在药圃里给刚冒芽的薄荷除草,抬头便见一个年轻族人背着另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跑过来,裤脚沾满了露水和泥土。

“岐伯先生!轩辕先生!快救救他!”年轻族人声音发颤,额头上全是汗,显然是一路狂奔而来。他背上的人蜷缩着,脸色发白,嘴唇却泛着不正常的红,呼吸急促,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颤抖。

轩辕连忙放下手中的小锄头迎上去,岐伯也从药庐里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卷记录草药特性的竹简。“先把人放下,放平。”岐伯的声音沉稳,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年轻族人小心翼翼地将背上的人放在药庐前的石板上。那人一沾到平整的石板,就忍不住发出一声压抑的呻吟,牙齿打颤,却又不停地冒汗,额前的头发都被冷汗浸湿了,贴在皮肤上。

“他这是怎么了?”轩辕蹲下身,伸手探了探那人的额头,只觉得滚烫,比上次幼弟发烧时烫得多。再摸他的手背,却又冰凉,还带着湿冷的汗。

“昨天去后山砍柴,淋了场急雨,”年轻族人急急忙忙地说,“回来就说头疼,晚上开始发冷,盖了三层兽皮还说冷,今早起来就成这样了,还说浑身骨头缝都疼……”

岐伯俯身,仔细看了看那人的舌苔,又捏了捏他的手腕感受脉象,眉头微蹙:“是风寒入体,正邪相争,所以又冷又热。这是风寒感冒的重症了,得赶紧用药,不然邪气入里,就难办了。”

“那用什么药?”轩辕立刻问道,脑子里飞快地过着学过的草药——之前学过辛温的草药能散寒,比如麻黄、桂枝,还有生姜也是温性的,能解表……

岐伯站起身,看向药圃旁晾晒草药的木架:“去取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生姜三片,再抓一钱甘草。”他顿了顿,补充道,“记得用陶罐,加三碗清水,煮到只剩一碗。”

轩辕应声而去,脚步轻快却不慌乱。他对这些草药已经很熟悉了:麻黄的茎秆细长,表面有细细的纵纹,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辛味,之前尝过一次,入口微苦,咽下去后喉咙里会泛起一股温热的感觉,岐伯说它能发汗解表,把体表的风寒赶出去;桂枝是桂树的细枝,断面呈黄白色,带着清冽的香气,性温,能辅助麻黄散寒,还能温通经脉,缓解浑身疼痛。

至于生姜,更是常见,部落里做饭时常用来去腥,性温味辛,能发汗解表,还能温中止呕,只是平时用来调味,入药时得用新鲜的,带着泥土的块茎,晒干的干姜药性就偏于温里了,不适合这种表证。甘草则是个“老好人”,味甘性平,能调和各种药的药性,让猛烈的药变得温和些,还能补脾胃,防止发汗太过伤了正气。

轩辕很快取来药材,用清水仔细冲洗干净。麻黄的根须不多,但他还是耐心地摘净了;桂枝切成小段,方便药效煮出来;生姜洗净后切成薄片,断面露出淡黄色的肌理,立刻有辛辣的香气弥漫开来。

他在药庐外的土灶上架起陶罐,添了三碗清水,等水微微冒泡时,先放入麻黄和桂枝,用小火慢慢煮着。陶罐里的水渐渐翻滚起来,冒出白色的水汽,带着麻黄和桂枝混合的辛香,飘散在清晨的空气里。

“为什么要先放麻黄和桂枝?”旁边的年轻族人看得认真,忍不住问道。他之前只见过巫医用草药,却从没见过这样有章法地搭配、煎煮。

轩辕一边留意着陶罐里的水量,一边解释:“麻黄和桂枝是主药,要多煮一会儿才能把药效煮出来。生姜和甘草后放,煮的时间短些,免得药性散了。”他想起岐伯说过,不同草药的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要久煎,有的要后下,这都是为了让药效恰到好处。

等陶罐里的水剩下一半时,轩辕加入了生姜片和甘草,用筷子轻轻搅动了一下,让草药充分接触热水。又煮了片刻,水汽更浓了,辛辣的香气也更烈了,连蹲在不远处的那人都忍不住皱了皱鼻子,似乎被这气味刺激得清醒了些。

“可以了。”岐伯走过来,示意轩辕关火。他拿起一块干净的麻布,垫在陶罐口,小心地将药液倒进一个陶碗里。药液呈浅褐色,微微浑浊,散发着浓郁的辛香,还带着一丝甘草的微甜。

轩辕端着陶碗,小心地吹了吹,又用嘴唇碰了碰碗沿,感觉温度差不多了,才对石板上的人说:“来,慢慢喝下去,喝了会出汗,出了汗就舒服了。”

年轻族人连忙扶起那人,让他靠在自己怀里。那人虚弱地张开嘴,轩辕一勺一勺地喂他喝药。药液刚入口,那人就皱紧了眉头,显然是被麻黄和桂枝的辛味刺激到了,但他还是强忍着,一口一口地咽了下去,直到把整碗药都喝完。

喝完药没多久,那人原本冰凉的手心开始慢慢变热,额头的冷汗也止住了,虽然还是烫,但呼吸似乎平稳了些。岐伯让人把他抬进药庐内侧的小隔间,那里铺着干燥的茅草和柔软的兽皮,“让他好好睡一觉,盖一层薄些的兽皮就行,别盖太厚,要让汗能发出来,但也别着凉。”

轩辕守在隔间外,心里有些忐忑,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复方配伍,虽然是在岐伯的指导下,但还是担心药效不够,或者太过猛烈。他时不时地探头进去看看,见那人呼吸越来越均匀,脸色也渐渐缓和了些,才稍微放下心来。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隔间里传来动静。轩辕走进去,只见那人已经坐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些虚弱,但眼神清明了许多,额头上沁着一层细密的汗珠,不是之前那种湿冷的冷汗,而是温热的。

“感觉怎么样?”轩辕轻声问道。

那人笑了笑,声音还有些沙哑,却比之前有力多了:“好多了,头不那么疼了,也不觉得冷了,就是有点渴……”

“渴了好,”岐伯也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说明汗发出来了,邪气跟着汗排出去了。给他喝点温水,别喝太凉的。”

年轻族人连忙倒了碗温水递过去。那人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浑身轻松多了,骨头也不疼了。”

轩辕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这比单独认出一种草药、治好一个小病更让人激动——这是几种草药配合在一起,发挥出了1加1大于2的效果。麻黄像个先锋,猛烈地打开毛孔,让邪气有出路;桂枝像个副将,辅助麻黄散寒,还能疏通经脉,缓解疼痛;生姜则像个向导,带着药力走到体表,增强散寒的力量;而甘草就像个稳重的长者,调和着麻黄和桂枝的燥烈,不让它们太过伤人。

“这就是复方的妙处,”岐伯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就像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打赢一群敌人;但几味药搭配起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轩辕点点头,若有所思:“就像部落打猎,有人负责追踪,有人负责设陷阱,有人负责射箭,分工不同,却能合力捕获猛兽。”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方子叫麻黄汤,是治风寒感冒重症的基础方。以后遇到类似的病症,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做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加减?”轩辕抓住了这个新名词。

“对,”岐伯解释道,“比如如果病人咳嗽得厉害,就可以加些能止咳的杏仁;如果有痰,就加些化痰的桔梗。病万变,药也得万变,但根本的道理是一样的——让药能准确地对付病邪。”

说话间,那个年轻族人又跑了进来,手里拿着几块烤得金黄的麦饼:“先生,我带了些吃的,你们也垫垫肚子吧。”他看着石板上已经能自己坐起来的同伴,脸上满是感激,“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刚才我都快吓死了。”

那人接过麦饼,小口地吃着,精神好了很多。轩辕看着他,又看了看陶罐里剩下的药渣——麻黄的茎秆已经煮得发软,桂枝的断口处渗出了淡黄色的药液,生姜片皱巴巴的,散发着淡淡的姜香。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木,组合在一起,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这让他对医道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午后,太阳渐渐升高,驱散了薄雾,药圃里的草药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生机勃勃。那个患病的族人已经能自己走路了,虽然还有些虚弱,但眼神明亮,脚步稳健。他向岐伯和轩辕深深鞠了一躬,又和年轻族人一起,帮着收拾了药庐外的石板,才慢慢往部落走去。

轩辕坐在药庐前的木凳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里拿着记录药方的竹简,一笔一划地写下:“风寒重症,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水煎服,发汗则愈。”写完后,他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陶罐,旁边标注着“三碗煮一碗”。

岐伯走过来,看了看他的记录,满意地点点头:“学医者,不仅要会用药,还要会记录、会总结。每一个病例,每一个方子,都是经验,记下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才能举一反三。”

轩辕抬起头,阳光透过药庐的屋檐,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刚学认药时的生涩,想起第一次试针时的紧张,再看看现在,能参与配伍复方,亲手治好病人,心里充满了踏实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复方用药的开始,医道如海,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他去探索,但此刻,他对前路充满了信心。

那么,这个麻黄汤方子在以后的病例中,会有怎样的加减变化?轩辕又会遇到哪些需要用复方才能解决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