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102章 瘟疫平息,部落感恩

古人的智慧 第102章 瘟疫平息,部落感恩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4:48:10

第102章:瘟疫平息,部落感恩

晨曦透过稀疏的树叶,在潮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蹲在最后一个昏迷的孩童身边,指尖轻轻搭在那瘦弱的手腕上,感受着脉搏从微弱渐至平稳。三天来,他几乎未曾合眼,双眼布满血丝,下巴上冒出了细密的胡茬,身上的麻布衣衫也被汗水浸得发潮,散发着草药与汗水混合的味道。

“轩辕大哥,你看他睫毛动了!”身旁一个负责照看孩童的部落女子突然低呼,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她叫阿月,是部落里最细心的女子,这几天一直帮着轩辕清洗草药、更换敷布,双手被药汁染得发绿。

轩辕猛地抬头,只见那孩童的眼皮轻轻颤动着,像初春枝头欲展的嫩芽。他屏住呼吸,缓缓伸出手,用指腹轻轻碰了碰孩童滚烫的额头——热度虽未完全退去,却已比昨日清晨低了许多。这细微的变化,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连日来的疲惫仿佛被一股暖流冲散了大半。

“水……水……”孩童的嘴唇翕动着,发出微弱的气音,干裂的嘴唇上还带着些许血痂。

阿月连忙应声:“有有有!我这就去拿温水!”她转身时,脚步都有些踉跄,怀里的陶罐发出轻轻的碰撞声。这陶罐是部落里仅有的几个完好的陶罐之一,这几天一直用来盛放煮沸后放凉的温水,供孩童们润唇。

轩辕小心地将孩童的头微微抬起,避开他脖颈处因针灸留下的细小针孔。这些针孔是他用磨尖的石针留下的,起初部落里的人见了都吓得脸色发白,说他是在“放孩子的血”,连那孩童的母亲都曾抱着孩子不肯松手,是岐伯在一旁轻声说了句“信他,便是信生机”,才让众人勉强应允。

此刻,看着孩童干裂的嘴唇终于沾染上湿润的布巾,发出满足的喟叹,轩辕的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三天前,这几个孩童躺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浑身滚烫得能焐熟鸡蛋。部落的巫医已经摇着头说“邪气入体太深,神仙难救”,不少家长都开始准备简陋的棺木,窝棚周围整日弥漫着哭嚎与绝望的气息。

那天夜里,他独自一人走到窝棚外的老槐树下,望着天上残缺的月亮,心里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药石无效,孩子们的气息越来越弱,他翻遍了从山洞带出来的石刻草图,手指在那些弯弯曲曲的经络线条上反复摩挲。忽然,他注意到孩童经络图上,鼻翼下方有一个特别的节点,旁边用古老的符号标注着什么。他想起岐伯曾说“人中为醒脑之要穴,若遇昏厥,刺之可促苏醒”,心头顿时亮起一盏灯。

可真要下针时,他的手却抖得厉害。石针虽已用烈酒消过毒,针尖却依旧闪着寒光,而那孩童的皮肤嫩得像豆腐,稍有不慎便可能伤及要害。他闭了闭眼,脑海里闪过弟弟当年发烧时难受的模样,闪过母亲附宝温柔的眼神,也闪过岐伯在药庐里说的“医道存乎心,勇乎行”。再次睁眼时,他的手稳了下来,石针精准地刺入了那处穴位,深度恰到好处。

第一针扎下去,孩童毫无反应。轩辕的心沉到了谷底,部落里的议论声也大了起来,有人开始低声咒骂他“草菅人命”。他没有理会,按照石刻上的指引,又在孩童的手腕、足心处各刺了一针。直到第二日清晨,第一个孩童发出哼唧声时,那些议论声才像被风吹散的烟,渐渐平息。

“轩辕大哥,你快看!他醒了!”阿月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那孩童缓缓睁开眼睛,起初眼神还有些迷茫,像迷路的小鹿,过了片刻,才看清眼前的人,虚弱地叫了一声:“娘……”

不远处正在熬药的妇人听到声音,手里的木勺“哐当”一声掉在陶罐里,她猛地回头,看到儿子睁着眼睛看她,瞬间泪如雨下,踉跄着扑过来,却又在离窝棚几步远的地方停住,怕自己身上的寒气惊扰了孩子,只是捂着嘴无声地哭着,肩膀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这样的场景,在这三天里反复上演。从第一个孩童苏醒,到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此刻最后一个孩童睁开眼睛,部落里的哭嚎渐渐变成了欢笑,绝望被希望取代。那些曾经质疑他的人,此刻都围在窝棚外,看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感激。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上前,他是部落的长老,这几天一直强撑着病体监督防疫。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兽皮包裹的东西,递到轩辕面前:“孩子,这是部落里仅剩的几块蜜饼,你收下吧。你救了我们的娃娃,就是救了整个部落啊!”

兽皮被打开,里面是几块黑乎乎的蜜饼,上面还沾着些许草屑,却是这物资匮乏的部落里最珍贵的食物。轩辕看着老者干裂的嘴唇和凹陷的脸颊,知道他这几天定然一口未吃,只是把仅有的食物省给了孩子们。

“长老,您留着吧,我不饿。”轩辕将蜜饼推了回去,声音有些沙哑,“孩子们刚醒,需要补充力气,给他们吃才好。”

“你这孩子……”老者眼眶一红,想说些什么,却被一阵喧闹声打断。

只见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捧着东西涌了过来,有捧着刚摘的野果的,有抱着晒干的兽肉的,还有一个年轻汉子扛着一张新剥的鹿皮,说是要给轩辕做件新衣裳。他们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将轩辕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说着感激的话。

“轩辕兄弟,以后你说啥就是啥,我第一个听你的!”

“我家那口子之前还说你是邪魔,我回头就好好骂他!”

“要是没有你,我们部落的娃娃就全没了……”

轩辕看着眼前这些真诚的面孔,心里既温暖又有些沉重。他知道,这次能救活孩子们,一半是靠石刻上的经络知识,一半是靠岐伯临行前塞给他的那包安神草药,还有一半,是靠部落人未曾放弃的信念。他只是恰好站在了那个位置,做了该做的事。

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虽轻,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各位乡亲,孩子们能好起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防疫的规矩不能松,水源还要继续煮沸,病人用过的东西要烧掉,这样才能彻底挡住瘟疫。”

众人纷纷点头,一个壮年男子大声道:“轩辕兄弟放心,我们都记着呢!你说的每句话,我们都刻在心里!”

轩辕笑了笑,正想说些什么,目光却不经意间望向了北方的天空。那里的云层厚重,像一块巨大的灰色石头压在天边。他想起了自己的部落,想起了父亲少典坚毅的脸庞,母亲附宝温柔的笑容,还有那个总爱跟在他身后的幼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离开这么久,部落里是否一切安好?有没有再发生瘟疫?幼弟的风寒彻底好了吗?

一连串的问题像小石子一样投进他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他原本以为,跟着岐伯学好医术后再回去也不迟,可经历了这场瘟疫,他忽然明白,亲人的牵挂与部落的安危,是等不起的。

“轩辕?”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是岐伯。他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药篓,里面装着刚采的草药。

轩辕转过身,看到岐伯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便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先生,我……”

岐伯摆了摆手,将药篓递给旁边的弟子,然后拍了拍轩辕的肩膀:“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他抬头望了望北方,语气平和却带着深意,“医道不仅在药庐,也在故土。你的族人需要你,回去看看吧。”

轩辕愣住了,他没想到岐伯会如此轻易地放他走。他原本还在纠结该如何开口,毕竟自己还有许多医术尚未学透。

仿佛看穿了他的犹豫,岐伯笑道:“医道无止境,你就算在我身边再待十年,也总有学不完的东西。不如回去,在实践中摸索,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我便是。”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这个你拿着,或许用得上。”

轩辕接过竹简,入手微凉,上面用朱砂画着几幅复杂的经络图,比他在山洞里看到的石刻还要详细,旁边还有岐伯亲笔写的注解。他知道这是岐伯的心血,双手不由得握得更紧了。

“先生……”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

岐伯笑了笑,挥了挥手:“去吧,路上小心。记住,医者仁心,无论何时何地,都别忘了这份初心。”

轩辕重重地点了点头,对着岐伯深深鞠了一躬。起身时,他看到部落的人都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不舍。

阿月走上前,将一个包裹递给他:“轩辕大哥,这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还有几块蜜饼,你路上吃。”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你……你还会回来吗?”

轩辕看着这个几天来一直默默帮忙的女子,又看了看周围的族人,认真地说:“会的。等我安顿好族人,一定会回来向先生继续求学,也会来看大家。”

他将包裹背在身上,又检查了一遍随身携带的石针、火石和那卷石刻草图,最后看了一眼那些已经能坐起来玩耍的孩童,他们正好奇地望着他,眼睛亮得像星星。

“那我走了。”轩辕挥了挥手,转身朝着北方走去。

身后传来部落族人的道别声,还有孩童们清脆的呼喊:“轩辕哥哥,再见!”

他没有回头,只是脚步坚定地向前走着。风从耳边吹过,带着山林的气息,也仿佛带着远方故土的呼唤。他知道,前路必然还有许多艰难险阻,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不仅怀揣着岐伯的教诲和医术,更怀揣着对族人的牵挂,和那份想要守护更多人的初心。

远方的天际,厚重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从里面倾泻而下,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想知道轩辕归乡途中会遇到什么?他的部落是否安然无恙?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