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子慕的声音透过天幕,清晰而富有穿透力,回荡在历朝历代的天空:
“各位,在讲今天这位‘主角’之前,咱们先得明白,泰山封禅在古代帝王心中,究竟是个什么分量。”
“封禅,是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是指在泰山顶上筑圆坛祭天,报天之功。
‘禅’是指在泰山脚下的小山(如梁父山)筑方坛祭地,报地之功。
能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那得是功高德厚、天下太平、天降祥瑞的‘天命所归’之君,
是帝王功业的巅峰认证,是能吹嘘几千年的顶级荣耀!”
“历史上,真正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举行了泰山封禅的帝王,屈指可数。
比如,秦始皇,一统**,书同文车同轨,他去了。
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他也去了。
还有那‘勒石燕然’的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也去了。
再有就是唐高宗李治也去了。
看这名单,哪一个不是功勋卓着、名垂青史的雄主明君?”
天幕下的历代帝王百姓,尤其是那些尚在宋之前的时代,纷纷点头。
确实,能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荣耀,非大功大德者不可为。
“然而——”嬴子慕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戏谑,
“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泰山封禅终结者’,就是凭一己之力,生生把这顶帝王界的这神圣无比的典礼,给拉下了神坛,
搞得后世帝王们一提泰山封禅,就忍不住撇嘴,心想:‘可别拿我跟那位相提并论!’”
“这位神奇的人物,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天幕之下,北宋,皇宫。
正在大臣们商议的宋真宗赵恒听到自己的名字,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颤,茶水洒了出来。
他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周围的大臣们也面面相觑,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那么,赵恒陛下究竟做了什么呢?”嬴子慕开始娓娓道来,
“话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打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都城汴京。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真宗陛下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还在阵前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凛。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嬴子慕叹了口气,
“真宗陛下却选择了……议和。最终与辽国签订了着名的‘澶渊之盟’。
这个盟约呢,客观上说,用每年三十万的岁币,也就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对于百姓休养生息是有利的。
但是!
在传统观念里,这毕竟是‘纳贡’求和,算不上什么光彩的功绩,
更别提跟前面那几位封禅的帝王相比了。”
“咱们的真宗陛下呢,心里也清楚这一点。
他觉得自己这皇帝当得有点憋屈,不够‘威猛’,尤其怕被后人看不起,心里憋着一股劲想要‘刷声望’、‘挣面子’。”
“这时候,好巧不巧,有个‘贴心’的宰相叫王钦若,此人被《宋史》列为‘五鬼’之一,他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
他知道直接劝皇帝去封禅,理由实在拿不出手,您老人家刚给北边邻居送了岁币,有啥脸去泰山报告天地之功啊?
于是,他给真宗陛下指了条‘明路’——制造祥瑞,假托天意!”
“王钦若说:‘陛下,只有封禅才能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主要是辽国)。但封禅需要天降祥瑞才行。
不过呢,前代所谓的祥瑞,哪有几个是真的?多半是圣人自己搞出来,然后用来相信天下罢了。’ 这话简直是**裸的教唆造假啊!”
“咱们的真宗陛下呢,一听,心领神会,还有点犹豫,怕被宰相王旦等正直大臣反对。
王钦若又说:‘我去跟王旦说,告诉他这是陛下的意思,他不敢不从。’
果然,王钦若去一说,王旦虽然心里可能不以为然,但终究没敢坚决反对。
真宗陛下又亲自设宴招待王旦,宴后还送给他一坛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珍珠!
这下,王旦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和决心,再也不敢提反对意见了。”
“好了,朝中障碍扫清,祥瑞大戏正式开演!”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真宗陛下召集文武百官,一脸神秘和激动地宣布:‘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刚躺下,忽然看到满室光明!一位星冠绛袍的神人出现,对朕说:“下个月,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正要起来详问,神人却不见了。朕从十二月初一就开始吃斋祈福,建道场等待。刚才接到皇城司奏报,说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卷黄帛!’”
“于是,大臣们赶紧跑去查看,果然!取下来一看,黄帛里面包着如同诏书一样的卷轴,缄封处隐隐有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