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 > 第172章 出路

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 第172章 出路

作者:宏的传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00:49:35

周平安之前算过一笔账:

如今大夏一文钱可买1升米(约1.2斤),一贯钱(1000文)约等于1两白银。

普通农户日收入约5-10文,小商人约20-50文,士族官员则可达数百文甚至数两白银。

一两银子对普通百姓是巨款(相当于农户近三个月收入),但对顶级权贵、富商而言,属于可接受的“猎奇消费”。

原料(粮食):10斤酒约需粮食20-30斤,成本约20-30文;

燃料、人工、容器:约50-100文;

总成本:约70-130文\/坛。

利润空间:巨大

12商道,每条商道他们拿货前期每批限量300坛,每坛对外称呼成本5两。

稳赚不赔!这还是未算分红情况。

“上月‘燎原’于江南道各府销路稳中有升,尤其是苏杭二府,年节将近,需求激增。按契书,总货值扣除运费、店租、伙计佣金及各项杂费后,王家一成五获利计白银八千七百六十五两四钱。”

阮浩的声音清晰平稳,带着江南口音的软糯,却条理分明。

他双手捧上一本装订整齐、字迹工整的蓝皮账簿,以及一个沉甸甸的褡裢,“盈利银票在此,请周大人验看。账册明细在此,大人随时可查。”

周平安接过账簿,并未立刻翻阅,只掂了掂那褡裢的分量,便递给身后的吴管家。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阮管事辛苦。王兄做事,周某向来放心。账册清晰明了,盈利准时足额,足见王兄诚意与手段。”

他确实从未刻意打听过王有财的具体身份背景,只知道他在江南颇有根基,路子很广。

这份不过问、只认结果和契约精神的信任,正是王有财最看重也最愿意投桃报李之处。

阮浩闻言,脸上笑容更真诚了几分,又从怀中取出一封蜡封完好的信:“东家还特意叮嘱小人,一定要将此亲笔信交予周大人。”

“东家说,年关将近,琐事缠身,分身乏术,无法亲至清河共饮‘燎原’,深以为憾。信中聊表寸心,并遥祝周大人与清河父老,新春吉祥,万事顺遂。”

周平安接过信,信封上是王有财那熟悉的、略显圆润却筋骨内蕴的字迹。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这位合作伙伴,不仅生意做得漂亮,人情也做得十足熨帖。

“有劳阮管事转告王兄,他的心意,平安收到了。也请代我向王兄问好,祝他生意兴隆,阖家安康。待春暖花开,或有缘再聚,定当痛饮!”

交接完毕,阮浩便带着装满新一批“燎原”的车队匆匆告辞,赶在年关封冻前返回江南。

周平安和墨离并未立刻离开巡视台。

两人凭栏而立,俯瞰着下方蒸腾着希望与力量的酒坊。

酒坊规模早已今非昔比。

除了核心的蒸馏、勾兑、储存区由墨家子弟和少数签了死契、忠诚可靠的老匠人把控,大量的搬运、清洗、原料处理、包装等工序,已吸纳了周边村落数百名手脚麻利的青壮男女。

此刻,巨大的工棚下,人们分工协作,井然有序。

几个壮实的汉子喊着号子,将新蒸出的、还带着余温的酒液注入巨大的陶缸中密封,汗珠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滚动,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一群手脚麻利的妇人围坐在长条木案边,用新采的柔韧蒲草熟练地编织着保护酒坛的套子,一边手上不停,一边低声说笑着家常,眉眼间是生活安稳后的舒展。

几个半大的小子穿梭其间,帮着传递工具、清理杂物,虽然忙碌,眼神却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蒸馏器旁专注调试的几个身影。

他们穿着统一的深灰色工装,动作精准、高效,神情专注,对复杂的管道阀门操作如同呼吸般自然。

他们是墨离引入的墨家年轻子弟,化名莫姓,以“匠师”身份融入。

其中一人似乎解决了某个阀门微漏的问题,对旁边一个酒坊原本的老匠人(姓赵)低语几句,老匠人连连点头,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赵伯,您看,这垫片用莫石调配的这种胶泥密封,耐热耐压更好,漏气就解决了。”

一个墨家子弟(莫石)指着调整好的阀门对老匠人赵铁锤说道。

赵铁锤凑近仔细看了看,又伸手感受了一下温度和震动,粗糙的大手用力拍了拍莫石的肩膀,嗓门洪亮:

“好小子!真行!比俺们以前拿麻绳桐油糊强多了!这下省心多了!周大人招来的,都是能人啊!”

他声音不小,引得周围几个工人都看过来,纷纷笑着附和,看向莫石等墨家子弟和周平安所在方向的目光,充满了质朴的感激。

周平安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数月前,这些人或许还在为沉重的赋税发愁,为来年的口粮忧心,脸上是麻木与愁苦。如今,在这酒坊里,他们凭力气和手艺吃饭,工钱按时足额发放,县衙还管一顿扎实的午饭。

虽然依旧辛劳,但那份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满意,对未来的希望,以及看向他这个“周青天”时那毫不作伪的、近乎虔诚的感念之情,便是这“燎原”根基最温暖的底色。

“民心可用。”

墨离清冷的声音在身旁响起,打断了周平安的思绪。

她目光依旧落在那些忙碌而满足的身影上,语气平淡,却带着洞察的锐利。

“他们脸上的笑,是真的。这比十万雄兵,更能守住根基。”

周平安收回目光,看向墨离线条清冷的侧脸,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是啊,民心是根基,也是软肋。如今看似局面暂稳,商道铺开,柳家也暂时绑上了船。但腊月那日‘厚礼’的阴影未散,京中柳府,地方残余,还有那不知藏在何处的‘机枢之眼’…暗流从未止息。”

“这‘燎原’之地,光有民心还不够,需尽快将它打造成真正的‘革命根据地’。”

他用了“革命根据地”这个只有墨离能完全理解的词。墨离眸光微动,侧头看向他:“何为‘金汤铁桶’?坚城利刃?还是…人心所向,众志成城?”

周平安迎着墨离的目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皆是!既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心有所属,也要有足够的力量,让任何觊觎者不敢轻举妄动!”

“农事改良需加速,工坊产能与工艺需提升,护卫队训练一刻不能停。更重要的是…”

他压低声音,“借着这次户籍大造,墨家子弟的身份必须尽快彻底融入,成为这清河县真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掌握的技艺,将是‘燎原’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

墨离沉默片刻,看着下方那些穿着工装、已然与本地匠人打成一片、正专注改良某个冷却管道的墨家年轻子弟,又看向远处工棚下那些因生活有了着落而笑容舒展的普通雇工。

缓缓道:“‘非攻谷’是避世的桃源,亦是思想的囚笼。巨子开甲字库,遣公输盘,便是决意让墨家之道,重新入世。此地或许正是薪火重燃之地。荆烈、莫石等人,已非墨者,而是清河之匠。此路,可行。”

她的话,无疑是对周平安“根据地”构想最有力的支持。

将墨家的技术与力量,彻底转化为清河县发展、同时也是自我保护的基石。

周平安心中大定,脸上露出明朗的笑容:“有墨姑娘此言,平安心中便有底了!根基稳固,方有燎原之势!”

他目光扫过下方蒸腾的工坊,那浓郁的酒香仿佛带着希望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走吧,去看看荆烈那边的灌装新线调试得如何了。年前这批货,务必尽善尽美。”周平安转身欲下巡视台。

“等等。”墨离忽然叫住他,目光投向阮浩车队离去的方向,“你给王有财的信中,写了什么?”

周平安脚步一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没什么,一份年礼回赠清单而已。顺便问问他江南的粮种行情。春天,快到了。”

墨离眸光微闪,不再多问。两人一前一后走下巡视台,身影融入下方那片蒸腾着汗水、希望与浓烈酒香的繁忙景象之中。

腊月的暖阳洒在酒坊新铺的青石板上,也洒在每个人充满干劲的脸上。

距离年关还有十余天,这“燎原”根基之地,正积蓄着破土而出、迎接新岁的蓬勃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