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生产调度会
上班铃的余音还未散尽,办公室里参加班前会的人已陆续到齐。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桌面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影,给整齐的文件和计算器都镀上了层柔和的金边。墙角的绿萝舒展着油亮的叶片,叶尖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是在静静聆听即将开始的会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混着车间飘来的金属气息,这是属于工厂办公室独有的味道,熟悉又让人安心。
与往日不同的是,会议桌旁多了两张略显粗糙的手掌——铸造车间的钱师父和淬火工序的老李师父正坐在那里。他们深蓝色的工装袖口还沾着些许铁屑,面前的搪瓷杯里腾起袅袅热气,带着茶梗的清香,显然是刚从车间的热浪里钻出来,来不及擦把汗就赶了过来。
“从今天开始,班前会改为生产调度会,由仲明主持,我集中精力攻齿轮合金钢的试制。”
廷和率先打破了这份安静,他将手中那本边角有些磨损的蓝色笔记本轻轻放在桌上,封面“生产记录”四个字被磨得发亮。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从负责质检的仲伟到管仓库的仲芳,最后落在那两张新面孔上,点了点头。
“下面大家欢迎仲明给大家讲几句。”
随着他率先响起的掌声,办公室里立刻回荡起热烈的掌声。仲伟这小子最是活络,特意把巴掌拍得“啪啪”响,那股子用力的劲儿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连一直板着脸的钱师父也咧开嘴,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
仲明被这阵仗弄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发烫,他站起身时,手指下意识地按着冰凉的桌沿。
“我父亲把生产这副重担交给我,真是深感任务艰巨。”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真诚,目光从廷和身上移开,一一掠过在场的前辈和同事, “要挑起这副担子,全靠各位多帮忙、多努力。”
话音刚落,钱师父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粗声粗气地接了话:
“仲明放心,车间里的事有我们在,保证不含糊!”
老李师父也跟着点头,杯底的茶叶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热气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氤氲开来。
晨光又爬高了些,桌上的光影渐渐变淡。仲明看着眼前这些熟悉或新识的面孔,手指慢慢松开桌沿。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办公室里的晨光、墙角的绿萝,还有车间里那股熟悉的金属气息,都将成为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会是前行时最踏实的力量。
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仲明清了清嗓子,原本略带随意的语气逐渐沉稳,他抬眼扫过在场的众人,沉声开口:“今天主要讲三件事。”
话音刚落,他稍作停顿,确保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才继续说道:“第一件是调整作息时间:早晨七点四十五分开调度会,八点准时上班,保证会议不侵占工作时间。车间作息统一调整为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十二点半到四点半。”
说到这里,他特意加重了语气:“特别要说明的是,机加工车间的车床、滚齿机、珩齿机三台设备从16日已经实行了两班制。”
他停顿片刻,目光精准地转向负责排班的晓芬,问道:“白班跟全场时间走,夜班从下午四点半到凌晨一点,中间晚八点半到九点是晚餐休息时间。有困难吗?”
晓芬几乎是立刻挺直了腰背,清晰回应:“没问题,夜班都安排住宿舍的同事,下班就能回宿舍休息,不影响第二天状态。”
仲明微微点头,翻开手中的笔记本,准备记录:“第二件事,请各车间简要汇报生产情况。小白,先说说精密铸造的情况。”
被点到名的小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速平稳地汇报:“现在每班生产沙型130个,基本顺利。眼下最想多产些常规沙型,腾出人手试制新齿轮沙型。”
他的话音刚落,钱师父便接过了话头,声音洪亮得在会议室里回荡:
“中频炉我熟得很,以前在翻砂厂天天打交道。现在四个人一天能出4炉合金钢,虽然紧凑但没大问题。我们跟老李的淬火炉已经打通了人员调剂,干活儿轻松多了。”
坐在一旁的老李闻言,笑着点头附和,脸上满是认可。
“加工车间呢?”仲明的目光转向晓芬,继续问道。
晓芬熟练地拿出统计报表,条理清晰地说:
“车工开两班完全没问题,现在每个班加工60件齿轮很稳定。滚齿机操作工已经吃透了机器性能,最高能到100多件,现在每班50到60件很稳妥。珩齿机跟滚齿机配套,日加工量也能保持在这个水平。”
“截至昨晚入库的齿轮有多少?”仲明进一步追问。
“580个,都已装箱入库。”晓芬答得干脆利落,没有丝毫迟疑。
汇报结束后,仲明开始安排具体任务,语气依旧沉稳有力:“仲芳,散会后去铸造车间叫永明和金生,到成品库装50箱齿轮送拖拉机厂,记得让金生把上次送货的木箱都拉回来。仲昆在城里学车,我传呼他去拖拉机厂收货结账,发票让马媛开好,总额6万元,让永明捎给仲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