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文物保护实验室里,空气带着纸张、尘埃和某种化学试剂的混合气味。林婉晴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指着放大镜下一片色泽暗沉的竹简,美眸中闪烁着混合了兴奋与困惑的光芒。
“周先生,您看,”她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常规观测下,这图案像是某种祭祀场景或星图。但在高倍显微镜下,这些线条内部,竟然有更细微的、类似集成电路般的分层结构和节点!”
张三丰俯身细看,眼中精光一闪。那竹简上的图案,在他眼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绝非简单的装饰或星图,而是一种极其古老、极其精妙的——阵纹!而且是一种他从未见过,将天地灵气的流转路径,用近乎机械般的精确几何线条表达出来的复合阵法!
“此物……从何而来?”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是上周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来自川西一个极其隐秘的溶洞,伴随出土的还有其他一些器物,碳十四初步断代……远超夏商,甚至可能更早。”林婉晴压低声音,“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那个时期文明程度的认知!尤其是这种‘微雕’技术,根本不可能存在!”
张三丰指尖隔着空气,虚划着竹简上的纹路,感受着那微乎其微,却真实不虚的灵韵残留。“并非微雕。”他缓缓道,“此乃‘道纹’,以神念铭刻,引动天地之力。其结构……暗合周天运转,却又拘于方寸之间,似是要将浩瀚之力,纳入精密之器。”
他越看越觉得心惊。这阵纹的思路,与他玄门一脉借天地大势布阵的理念有所不同,更像是在模仿天地规则,自行构建一个微型的、可控的能量循环系统。这与他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正在缓慢复苏的灵气特性,隐隐有种奇特的契合度。
“道纹?神念?”林婉晴听得云里雾里,但看着张三丰那无比认真的神情,以及他指尖划过时,自己莫名感到的一丝心悸,她强行将“这不科学”的话咽了回去。她尝试用现代科学理解:“您的意思是,这是一种……一种利用未知能量场的技术蓝图?就像……像一种生物芯片?”
张三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形似而神不同。芯片依电而行,此纹依‘气’而动。”他指着其中一个复杂的节点,“此处,应为枢纽,似‘丹田’,亦似‘电容’。”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灯光忽然轻微地闪烁了一下,那竹简在放大镜下,似乎有极其微弱的光芒在纹路中一闪而过,快得仿佛是错觉。
“刚才……是不是闪了一下?”林婉晴不确定地问。
张三丰却看得分明,那是竹简感应到他无意间散逸出的细微神念,产生了极其微弱的共鸣!“此物有灵,虽沉寂万古,犹自不甘。”他心中暗道,对制作这竹简的远古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世界失落的历史,远比他想象的更精彩,也更复杂。
苏沐晴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前茶几上摆着她的笔记本电脑、工作笔记,还有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屏幕上分屏显示着宽窄巷子事件的监控录像(特别是混混们各种奇葩摔倒的片段)、法医对“灵面”食用者的生理报告(一切指标正常,甚至优于常时),以及一份内部关于“无法解释现象”的初步评估报告。
她反复拖动进度条,看着那个混混是如何自己撞上石墩,另一个是如何平地摔,还有一个是如何突然僵直吓尿……每一次,张三丰的动作都看似随意,甚至带着点“巧合”的闪避。
但巧合太多了,就成了必然。
她回想起张三丰那双清澈又深邃的眼睛,他那些听起来荒诞不经的“食修”、“道纹”、“气运”之说,还有陈老爷子感激涕零称他为“活神仙”的样子……
“心理暗示?群体效应?超高级催眠术?”苏沐晴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试图用已知的心理学、犯罪学理论来解释,却发现所有的解释在那些实实在在的“效果”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面条确实让人放松安神,混混确实倒霉得匪夷所思。
她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龙组”共享过来的一部分非核心资料,提及了“异常能量签名”和“概率干涉”等概念。这些词汇冲击着她多年建立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科学暂时无法触及的层面?那些古籍中记载的‘道’,并非全是古人的幻想?”她喃喃自语。作为一个维护秩序与法律的警察,她本能地警惕这种“不确定”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张三丰表现出的平和、善意与原则性,又让她无法将对方归类为“危险分子”。
心烦意乱之下,她拿起白天在面馆附近,那个被张三丰赠与“开光”铜钱的糖油果子摊主硬塞给她的一包糖油果子。她本来不想要,但摊主说“周大师身边的人,也沾沾福气”。
鬼使神差地,她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外酥内软,甜而不腻……等等!苏沐晴猛地愣住。她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轻微胃部不适,在那温润的甜意化开之后,竟然缓解了许多?一股难以言喻的舒适感弥漫开来,连带着烦躁的心绪也平和了不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