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 第44章 科学派初代弟子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第44章 科学派初代弟子

作者:调皮的胡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9:35:01

第四十四章:科学派初代弟子

宗门大比圆满落幕,姜逸主导的“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与“全息投影炼丹教学”的震撼亮相,如同在流云宗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由丹炉余热驱动、灵力电池储能、并实时展示药渣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完整闭环系统,以及栩栩如生、解析入微的全息教学影像,彻底颠覆了众多弟子乃至部分长老对丹道、乃至对“修行”本身的传统认知。科学派之名,不再仅仅是新奇与争议的代名词,而是与“高效”、“精准”、“创新”、“可持续”等词汇紧密相连,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大比之后,丹道革新司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不仅原先持观望态度的弟子纷纷前来咨询,就连一些其他堂口、甚至个别内门精英弟子,也流露出对“科学方法”的浓厚兴趣,希望能系统学习。科学派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这股汹涌的“人气”转化为扎实的、可持续的发展力量?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合格的科学修仙人才?

姜逸深知,散兵游勇式的传授和零敲碎打的学习,无法支撑科学派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复制的培养体系,打造出科学派真正的基石——第一代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弟子!

“科学派初代弟子培养计划”,被姜逸提升至最高优先级,代号“基石”计划。他与丹霞长老、陈铭等核心成员经过数次深入商议,确立了“严格选拔、系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鼓励创新”的培养方针。

第一步,是设立准入门槛和选拔机制。面对潮水般的申请,姜逸没有来者不拒,反而设置了颇为严格的筛选条件。除了基本的修为要求(炼气中期以上)和心性考察(需有耐心、逻辑思维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外,最核心的考核,是一场特殊的“笔试”。

这场笔试,并非考察传统的丹道知识或灵力修为,而是由姜逸亲自设计的一套逻辑推理题、基础算术题、以及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分析题。目的很明确:选拔出那些具备基本科学思维潜质、逻辑清晰、对自然规律有好奇心的弟子。许多传统丹道基础扎实但思维固化的弟子,在这场另类的考试中折戟沉沙;而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喜欢鼓捣小玩意的“另类”弟子,却脱颖而出。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五十名弟子脱颖而出,成为了科学派第一届正式学员,被誉为“初代科习弟子”。他们中,有原本丹霞峰的普通弟子,有其他峰转投而来的好奇者,甚至还有两名以炼器见长的器堂弟子。这支队伍,充满了多样性和潜力。

第二步,是构建课程体系。姜逸将《科学炼丹操作手册(初版)》作为核心教材,但教学方式却与传统讲经授道截然不同。他充分利用了刚刚成熟的全息投影教学系统。

在专门改建的“全息讲坛”内,初代弟子们第一次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场景:复杂的丹炉内部结构以三维透视图的形式悬浮空中,姜逸可以随意“拆解”任何一个部件进行讲解;药液在丹炉内的流动、热量的传递、灵力的波动,都以动态的、彩色的流体动画直观展示;甚至一些微观的药性分子相互作用,也被放大成可见的球棍模型,其结合与分离过程一目了然。

pId控温原理不再是晦涩的符阵,而是变成了直观的反馈调节动画;离心萃灵的分离过程,可以看到不同密度物质在离心力下的清晰分层;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更是以密集气泡产生和溃灭的慢动作影像展现,震撼人心。

这种沉浸式、可视化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弟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以往需要数月苦功才能领悟的控火精要,在全息演示下,可能几堂课就能掌握基本原理。姜逸还鼓励弟子们随时提问,并利用全息系统进行实时模拟推演,共同探讨最优方案。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思辨与探索的精神。

第三步,是强化实践环节。姜逸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为初代弟子配备了完善的实验条件。每人都有一个标准化的“个人实验台”,上面配备了小型的pId控火练习器、简易离心机、基础成分检测仪等设备。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学习了控温原理,立刻上手调试控火符阵参数;了解了萃取理论,马上进行实际的分离操作。

更重要的是,姜逸引入了“项目制学习”。他将弟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小型研发或优化任务。例如:优化某种低阶丹药的炼制工艺以提高成丹率;设计一个更节能的局部降温装置;甚至尝试改进全息投影的某部分符阵以提升亮度等。弟子们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姜逸初步整理了“云端丹方数据库”的雏形,收录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文献)、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姜逸和陈铭等人则作为导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但绝不越俎代庖。

这种模式下,弟子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实验室里时常可见弟子们围在一起激烈讨论,或是为了一个参数的优化反复试验到深夜。科学研究的严谨、协作与创新精神,在这群年轻人身上悄然生根发芽。

培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代弟子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与传统修行观念的冲突。一些弟子初期难以摆脱“灵力感应”、“心神合一”等玄之又玄的传统思维,对于数据、模型、标准化操作感到不适应甚至排斥。姜逸耐心引导,用一次次成功的实验和数据对比,让他们逐渐体会到科学方法的威力。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玄骨上人一系虽在大比受挫,但并未放弃打压。他们暗中散播“科学派急功近利、根基不稳”、“只重外物、不修内心”等言论,试图动摇初代弟子的信心。甚至有个别弟子受到家族或原师门的压力,被迫退出。对此,姜逸和丹霞长老极力维护,并鼓励弟子们用实实在在的修炼进度和研究成果来回应质疑。事实证明,科学的方法非但没有耽误修行,反而因为丹药品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使得多数科习弟子的修为进度比同龄人更快!

此外,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因素。尽管科学派声望提升,但庶务堂在资源分配上依旧暗中设卡。一些实验所需的特殊材料供应不畅,贡献值兑换比例依旧不公平。姜逸带领弟子们,更积极地运用药渣回收、余热利用等技术开源节流,并加大技术授权和定制服务的力度,艰难地维持着体系的运转。

然而,困难磨砺了意志,也催生了团结。初代弟子们在共同的学习和攻关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自称“科习一期”,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几个月后,“基石”计划初见成效。初代弟子们陆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的小组成功将某种常用疗伤药的炼制时间缩短了两成,且品质更稳定;有的弟子设计出了一款小巧的便携式药液纯度检测仪,获得了丹堂的认可;那两名器堂背景的弟子,更是将科学思维融入炼器,合作改进了一种常用刻阵工具的效率……这些虽然都是小创新,却充分展示了科学方法的生命力和普适性。

最让姜逸欣慰的是,弟子们开始展现出独立的科研能力。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既定任务,而是开始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有人对姜逸波(灵力催化剂)的机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发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有人尝试将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应用到灵植培育中;甚至有人开始探讨能否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功法修炼的优化……科学的种子,已然在他们心中发芽,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这一日,姜逸站在全息讲坛上,看着台下五十双充满求知欲和自信光芒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炸炉十年的炮灰,到如今拥有五十名经过系统科学训练、充满活力的初代弟子,科学派终于有了自己的根基和未来。

他知道,这五十人,将是未来科学修仙之火种。他们的成长,将决定科学派能走多远。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玄骨势力的反扑、传统观念的桎梏、乃至可能的外部威胁,都远未消除。但看着这些年轻的、充满锐气的面孔,姜逸心中充满了信心。

“今日之课程,是‘误差分析与实验设计’。”姜逸的声音在讲坛中回荡,全息影像随之变幻出复杂的统计图表和实验流程,“记住,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逼近真相的模型。大胆假设,严谨求证,不畏失败,永葆好奇——这便是科学的精神!”

台下,五十名初代科学弟子凝神聆听,眼中闪烁着与以往任何修士都不同的、理性与激情交织的光芒。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群年轻人手中,悄然开启。科学派的旗帜,将由他们扛起,走向更加广阔而未知的天地。而所有的暗流与挑战,也必将随着这股新生力量的壮大,迎来更激烈的碰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