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康熙正史 > 第715章 遏必隆之死

康熙正史 第715章 遏必隆之死

作者:洗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9:23:23

此时的兰儿年仅十五岁,尚未参加过选秀女之事。

对于宫廷生活,她只是略知一二,至于能被册封为妃子这样的殊荣,更是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

一时间,兰儿有些不知所措,愣在了原地。

但很快她便反应过来,急忙跪地叩头,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多谢皇上!”

虽然心中仍充满迷茫,但她知道此时此刻唯有感恩戴德才是应有的表现。

遏必隆心里自然清楚,康熙此举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对贵妃的亏欠,更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心。

如今,自己一直牵挂于心的嫡子阿灵阿已经获得了御前侍卫的官职,而小女儿兰儿也即将成为皇帝的妃子,如此一来,他再也无需为子女们的前程担忧了。

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哪怕自己将来身死,也算是毫无遗憾了。

“多谢皇上!”遏必隆喘着粗气说道。

康熙点了点头:“嗯.......老国公不必言谢!日后您的子女,朕会善待的。”

遏必隆微微牵动嘴角,露出一抹浅淡而略显疲惫的笑容,然后缓缓地躺下身去,轻声说道:

“多谢皇上挂念,臣这点小病并无大碍,皇上您整日操劳国事、日理万机,实在不宜在此久留,还是先行回宫处理政务要紧啊。”

这番话看似客气有礼,但实则是在下逐客令。

康熙何等聪明之人,自然一听便明白了其中深意,他深知遏必隆不愿让自己亲眼目睹他生命垂危,乃至逝去的那一刻。

尽管康熙心中强忍悲伤与不舍,眼眶中已有泪花打转,但仍竭力保持着身为皇帝的威严与镇定,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也罢。那就让贵妃暂且留在府上,悉心照料老国公吧。”

一旁的贵妃钮祜禄听闻此言,心中顿时一阵感激之心,这是让她留在府中,照顾她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连忙跪地谢恩:“多谢皇上恩典!臣妾定当尽心尽力侍奉父亲。”

话说康熙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遏必隆府邸后,刚一踏入皇宫,便有内侍匆匆来报:遏必隆已于方才病逝。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得康熙半晌说不出话来。

待稍稍回过神来,他独自来到乾清宫内,默默回想起往昔种种。

想当年,遏必隆虽算不上是什么清正廉洁的贤臣良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父亲以及他本人的确曾为大清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再加上自己会迎娶了他家的两位女儿,从亲情角度而言,康熙对于遏必隆始终怀有一份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如今,随着康熙十二年遏必隆的离世,康熙初年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鳌拜以及遏必隆,至此已全部谢幕。

面对这位曾经权倾朝野、而今却撒手人寰的重臣,康熙悲痛欲绝,当即下令赐予丰厚的祭品举行隆重葬礼,并追谥其为“恪僖”。

此外,后来康熙还亲自撰写碑文,命工匠镌刻于墓碑之上,以彰其功绩,供后人缅怀瞻仰。

乾清宫。

整整一日,从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朝堂之上,到傍晚时分夕阳余晖逐渐消失于天际,议政王大臣们一直在那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地商讨着应当如何应对吴三桂索要之事。

当得知康熙皇帝结束忙碌的行程,返回了乾清宫之后,众臣赶忙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地赶到乾清宫向康熙皇帝当面汇报。

只见康亲王杰书率先一步上前,恭敬地躬身施礼道:“启禀皇上,经过议政王大臣们一整天殚精竭虑的商讨,对于吴三桂的诸多索要,如今终于有了定论!”

其实,原本这康亲王和安亲王等人因为种种原因,早已被排除在了核心权力圈之外。

但是像裁撤三藩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如果没有议政王们的积极参与,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太符合常理与规矩的。

所以,康亲王和安亲王便将此次事件视作一个难得的契机,希望能够借此重新回归到皇上身边的权力圈层之中,甚至于夺回那些本应属于议政王的重要权利。

此时的康熙皇帝,同样也是操劳了一整天,略显疲惫地坐在那张象征着无上皇权的龙案之前。

他轻轻抬起手揉了揉太阳穴,然后端起身旁精致的茶杯,轻抿一口香茗后缓缓开口说道:“嗯,那就详细说来给朕听听吧。”

听到康熙皇帝发话,康亲王连忙再次躬身施礼,接着有条不紊地叙述起来:

“回皇上,关于吴三桂索要的银两、房屋以及其他物资等方面的事宜,我们经过反复权衡与商议,最终决定首先调拨二十万两白银给他,用作其军队拔营起寨所需之费用。

而后续的银两,则按照以下方式支付:每当吴三桂所率军队离开一个省份,户部便会及时调拨出十万两白银给予他们,如此这般一直持续下去,直至他们抵达辽东之时,再一次性将剩余未付的款项全部结清。”

康亲王说完,顿了顿等待康熙的指示。

“嗯,此方案确实可行。那这二十万两白银嘛,务必得率先发往云南才行啊!”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不能给吴三桂足够的甜头和好处,想要让吴三桂乖乖地北迁就绝非易事。

这时,只见康亲王接着说道:

“这第二项呢,便是吴三桂索要的粮米之事。咱们可以这样安排,朝廷从云南到辽东的这条路途之上,途经的十个省份之中,每隔五百里设置一个驿站。然后,在每个驿站当中预先存放五千担粮米。

如此一来,当吴三桂率领着那些搬迁之人行进至此,便能够及时得到补给,而无需将所有的粮米全都运往云南。”

康熙听后不禁眼前一亮,面带微笑地点头称善道:“妙哉妙哉!如此行事,不但大大减轻了运输方面的沉重负担,而且还妥善地解决了他们一路上的口粮难题呀。”

显然,对于议政王大臣们,此番精心谋划出来的商议结果,康熙皇帝总体上还是颇为满意与认可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