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35章 江湾寒冬的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研学成果沉淀

冬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一层厚厚的冰雪包裹。清晨五点,天还浸在墨蓝色的夜色里,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踩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脆响,像谁在暗处轻轻拨动着冰弦。他裹紧了身上的厚棉袄,怀里揣着一本泛黄的 “年度生态观测笔记”—— 里面记录着从暮春到初秋的所有观测数据,扉页贴着小满去年送的 “江湾守护者” 贴纸,在路灯下泛着暖光。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社区冬季生态巡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鼓鼓囊囊,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冬季生态检测套装”—— 包含冰面厚度测量仪、水下温度传感器、鱼类越冬保护网,还有一本 “冬季生态守护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冰面的航拍图。少年穿着件亮黄色的羽绒服,像个小太阳般穿梭在雪地里,帽子上的绒毛沾着细碎的雪粒,却丝毫挡不住眼里的光:“您看巡查手册!今天咱们要做三件事:联合四个社区做冬季生态巡查、完成年度研学成果汇编定稿、办新年公益冰钓活动,还要在社区建生态宣讲站,把全年的生态经验传给更多人!”

陈守义接过巡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用漫画画了 “冰面安全检测”“鱼类越冬保护”“水质动态监测” 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标着清晰的序号,还贴心地标注了 “冰面厚度低于 15 厘米禁止进入”“越冬保护网要避开鱼类栖息地”;附录里收录了全年的核心生态数据,用折线图展示了水质 ph 值、鱼类种群数量、水草覆盖率的年度变化,细节处满是对江湾生态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巡查主场地在江湾老洄湾,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检测点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姜枣奶茶’,说是寒冬里喝着暖身,还能给巡查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检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年度研学成果汇编评分表’,从‘内容完整性’‘实践指导性’‘教育价值’三个维度打分,定稿后要印刷成册,分给四个社区和合作学校;公益冰钓活动还设置了‘生态课堂区’,教孩子们怎么保护越冬鱼类,让大家在玩的同时也懂守护!”

两人踩着积雪往江湾走,寒冬的江湾安静得只剩下风声。岸边的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裹着一层薄薄的冰壳,像被冻住的水墨画;芦苇丛早已枯黄,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雪地上,像撒了一层碎棉絮;江面上结了厚厚的冰,远处的航标灯在夜色里忽明忽暗,冰面反射着淡淡的光,像一块巨大的玻璃,映着零星的星光 —— 那冰层下,正是越冬的鱼类,也是今天巡查的重点保护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老洄湾冰面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冬季生态检测区”,用红色警戒线围出五个检测点,每个点旁都摆着冰面厚度测量仪和水下温度传感器,旁边立着块牌子:“江湾冬季生态检测点,安全第一,守护越冬生命”;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年度成果汇编区”,用木板拼成的长桌上摆着打印机、装订机和全年的研学资料,旁边贴着 “成果汇编目录”,标注着 “生态观测篇”“饵料研发篇”“研学课程篇” 三个核心板块;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公益冰钓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安全的冰钓范围,每个钓位旁都摆着儿童冰钓竿和小水桶,还立着块牌子:“新年公益冰钓,渔获送温暖,守护记心间”;甚至连区教育局的王科长,也带着合作学校的老师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社区生态宣讲站建设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长期开展生态宣讲,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冰面测量仪,迎上来接过巡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检测套装了,昨天南社区的李姐还问鱼类越冬保护网怎么铺,一会儿咱们先分组建巡查,再汇总数据,傍晚开始成果汇编定稿,保证效率还能出实效!”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姜枣奶茶”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奶茶暖暖身子,今天‘冰面安全检测’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测量仪;王科长带的老师负责记录年度成果汇编的修改建议,你负责协调各环节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年度研学成果汇编评分表”,分给四个社区的巡查组长:“张爷爷,您负责巡查区的安全,提醒队员别在冰面追逐;赵叔(北社区),您牵头成果汇编的内容审核,重点看数据准确性;王老师(合作学校),这是全年的研学课程案例,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课程更适合学校教学!”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冬季生态守护、年度成果沉淀和社区教育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区生态工作的‘全能小助手’,以后其他社区的冬季生态工作,都要来江湾取经!”

上午七点半,四个社区的四十名巡查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名成果汇编审核员和王科长团队陆续赶来。巡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橙色巡查马甲,像一串流动的安全灯,在雪地里格外显眼;审核员们则围着成果汇编区,翻阅着全年的研学资料,偶尔互相讨论修改意见;老师们站在公益冰钓区,好奇地查看冰钓装备,偶尔向老钓友请教冬季冰钓技巧,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巡查队员发了巡查手册和检测套装,给每位审核员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检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检测冰面厚度、水下温度,保护越冬鱼类;还要把全年的研学成果整理成册,让经验能推广;最后办公益冰钓,给独居老人送渔获,让生态守护和温情一起过冬。”

上午八点整,江湾冬季生态守护与年度研学成果沉淀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跨社区冬季生态联合巡查(分四组开展)

组 1:冰面安全检测组(李师傅 10 名队员)

李师傅带着队员在一号检测点,这里是老洄湾的核心区域,冰面下越冬的鱼类最多。他拿出冰面厚度测量仪,教队员们如何操作:“先把测量仪的探头垂直对准冰面,按下开关,仪器会自动显示厚度,超过 15 厘米为安全,低于 15 厘米要插红色警示旗,禁止任何人靠近。”

队员们跟着模仿,有的队员第一次用测量仪,操作不熟练,李师傅就耐心地手把手教:“小王,探头要垂直,别歪了,不然数据不准;小李,记录的时候要写清楚检测点编号和厚度,一会儿要汇总上报。”

经过一小时检测,一号至五号检测点的冰面厚度全部达标,最厚处达 20 厘米,最薄处 16 厘米,没有发现安全隐患。李师傅在汇总表上写下结论:“江湾老洄湾冰面厚度符合安全标准,适合开展冬季生态巡查和公益冰钓活动,建议每周检测一次,实时监控冰面变化。”

组 2:鱼类越冬保护组(陈守义 10 名队员)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二号检测点,这里是鱼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队员们扛着越冬保护网,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铺开:“保护网要离冰面边缘 5 米,避免被风吹走;网眼要选 10 厘米的,既能防止大型动物破坏,又不影响鱼类活动。”

十岁的小宇帮忙扶着保护网,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什么要铺保护网啊?冰下面的鱼不会冷吗?”

“保护网是为了防止有人在越冬区凿冰钓鱼,打扰鱼休息,” 陈守义笑着解释,“鱼在冬天会冬眠,活动量少,需要安静的环境;而且冰层能保温,水下温度比空气高,鱼不会冷,咱们保护好它们,明年春天才能看到更多鱼洄游。”

队员们还在保护网周围插了 “鱼类越冬保护区” 的警示牌,提醒路人不要靠近。小宇还在警示牌上画了一条小鱼,旁边写着 “请爱护越冬的鱼,它们明年会回来哦”,引得队员们阵阵欢笑。

组 3:水下温度监测组(老张 10 名队员)

老张带着队员在三号检测点,用水下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他把传感器通过冰窟窿放进水里,等待五分钟后,仪器显示水温 4c:“冬季鱼类越冬的适宜水温是 2-5c,4c刚好合适,说明鱼的生存环境很好。咱们每小时测一次,记录水温变化,要是低于 2c,就要在冰面铺保温棉,帮助鱼类过冬。”

队员们轮流操作传感器,有的队员还把水温数据画成折线图:“张爷爷,现在水温 4c,一个小时后要是还是 4c,就说明水温很稳定,鱼能安全过冬。”

老张点头:“对,水温稳定很重要,忽冷忽热会让鱼生病,咱们记录好数据,明年就能根据今年的情况,提前做好水温调控准备。”

组 4:水质动态监测组(赵叔 10 名队员)

赵叔带着队员在四号检测点,用水质试纸检测冰下水质。他把试纸通过冰窟窿蘸取水样,等待一分钟后,试纸显示蓝色,ph 值 7.2:“冬季水质容易因为冰层封闭变差,7.2 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江湾的水质全年都很稳定,这离不开咱们一年的生态保护。”

队员们还检测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结果显示每升水含氧量 8 毫克,符合鱼类越冬需求。“溶解氧够,鱼才能呼吸,” 赵叔说,“咱们以后冬季也要定期测水质,不能因为天冷就放松保护,生态守护要全年不间断。”

中午十二点,冬季生态联合巡查结束,各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冬季生态巡查报告》,明确 “冰面安全、水温适宜、水质达标、鱼类越冬环境良好” 的结论。小满把报告分发给各社区和合作学校,王科长接过报告,激动地说:“这份报告是咱们冬季生态保护的指南,以后要作为社区和学校的冬季生态教育资料,让更多人知道冬季也要守护江湾!”

第二环节:年度研学成果汇编定稿(跨社区联合开展)

下午一点,年度研学成果汇编定稿工作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四十名审核员分成三组,分别负责 “生态观测篇”“饵料研发篇”“研学课程篇” 的审核,每组由社区代表和学校老师共同组成,确保成果既有实践指导性,又有教育价值。

组 1:生态观测篇审核(李姐牵头)

李姐带着审核员们翻阅全年的生态观测数据,重点检查数据准确性和分析深度。“暮春鱼类洄游数据里,鲫鱼数量记录 120 条,鲤鱼 80 条,这个数据和夏季荷花塘的鱼类数量能对应上,说明数据是准确的,” 李姐指着数据表格,“不过可以加一个‘年度鱼类种群变化分析’,让读者更清楚一年里鱼的数量变化规律。”

学校的刘老师建议:“可以在数据旁边加一些学生的观测日记片段,比如小宇记录的‘花粉吸引鲫鱼’,这样既专业又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

审核员们一致同意,在生态观测篇里增加 “年度变化分析” 和 “学生观测日记选登” 两个板块,让内容更丰富。

组 2:饵料研发篇审核(老周牵头)

老周带着审核员们审核全年的饵料研发成果,从春季的 “槐花瓣麦籽饵”,到夏季的 “荷花花粉发酵饵”,再到初秋的 “芦苇芽优化饵”,每种饵料的配方、制作步骤、生态影响都逐一核对。“夏季饵料的高温稳定性测试数据,32c下 2 小时不融化,这个数据要标注测试时间和地点,让读者知道数据的真实性,” 老周说,“还可以加一个‘饵料年度对比表’,对比不同季节饵料的优缺点,方便读者根据季节选择。”

社区的孙姨建议:“可以配一些饵料制作的步骤图,比如揉饵、挂钩的照片,这样不识字的老人也能跟着学做生态饵料。”

审核员们采纳建议,在饵料研发篇里增加 “测试数据备注”“年度对比表” 和 “步骤图”,让内容更实用。

组 3:研学课程篇审核(王老师牵头)

王老师带着审核员们审核全年的研学课程案例,从暮春的 “鱼类洄游观测课”,到夏季的 “荷花生态实验课”,再到初秋的 “生态饵料制作课”,每节课的教案、课件、学生作品都逐一查看。“‘荷花生态实验课’里,学生们做的荷花授粉实验很有教育意义,可以把实验步骤整理成‘学生实验手册’,让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能跟着做,” 王老师说,“还要加一个‘课程适配建议’,说明不同课程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方便学校安排教学。”

社区的小林建议:“可以加一个‘课程资源清单’,列出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比如观测套装、饵料食材,方便学校和社区准备。”

审核员们达成共识,在研学课程篇里增加 “学生实验手册”“课程适配建议” 和 “资源清单”,让课程更易推广。

下午四点,年度研学成果汇编定稿工作结束,形成《江湾年度研学成果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全书共分为三篇十章,收录了 100 份观测记录、20 种饵料配方、15 节研学课程、50 篇学生作品,图文并茂,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小满把《汇编》电子版发给印刷厂,预计一周后印刷成册,免费分发给各社区、学校和周边居民。

“这本《汇编》是咱们全年生态工作的结晶,” 陈守义看着定稿的《汇编》,欣慰地说,“以后不管是社区的生态保护,还是学校的生态教育,都有了可参考的资料,江湾的生态经验终于能传出去了!”

第三环节:新年公益冰钓与生态课堂进社区

下午五点,新年公益冰钓活动在江湾老洄湾的安全区域举行。小满和老钓友们带着三十名孩子,先开展 “冬季生态小课堂”,教孩子们如何保护越冬鱼类:“冬天鱼在睡觉,咱们冰钓要选非越冬区,钓上来的小鱼要马上放生,让它们继续睡觉;还要把垃圾带走,别污染鱼的家。”

七岁的朵朵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一条睡觉的小鱼,旁边写着 “不打扰小鱼睡觉,钓小鱼要放生”。

生态课堂结束后,公益冰钓正式开始。老钓友们教孩子们如何凿冰、挂饵、提竿:“凿冰要轻轻画圈,别太用力;挂红虫要从头部穿,别捏碎;看到竿梢动,慢慢提竿,别吓跑鱼。”

小宇在李师傅的指导下,成功凿出一个冰窟窿,挂好红虫饵料,轻轻放进水里。没过多久,竿梢轻轻动了一下,小宇赶紧提竿,钓上了一条二两多的鲫鱼。“我钓上鱼了!” 小宇高兴地喊,却立刻把鱼放进水里,“老师说小鱼要放生,让它继续睡觉,明年我再来看它!”

孩子们纷纷效仿,钓上小鱼就放生,只留下几条大一点的鱼,准备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老钓友们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心里满是欣慰:“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冰钓,还懂了保护生态,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晚上七点,公益冰钓活动结束,孩子们提着装有大鲫鱼的保温桶,在小满和老钓友的带领下,分成四组,去四个社区的独居老人家里送鱼。朵朵和妈妈一起,把鱼送给住在一楼的刘奶奶:“刘奶奶,这是我冰钓钓的鱼,您熬鱼汤喝,祝您新年快乐!我还画了小鱼,您看,它们在睡觉呢!”

刘奶奶接过鱼和画,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朵朵的手,给她塞了一把糖果:“谢谢你,孩子!这鱼真新鲜,奶奶明天就熬鱼汤,你的画真好看,奶奶要挂在客厅里,每天都能看到!”

送完鱼后,小满和老钓友们还在社区广场办了 “生态宣讲站揭牌仪式”,宣讲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