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31章 江湾暮春的生态研学首课与钓技共创

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泼了一桶浓绿的颜料。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槐花的甜香混着江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晨露,踩上去微微发滑。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江湾生态研学首课教案”——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生态系统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鱼类、水草、水鸟的分布区域,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观察中读懂江湾,在实践中学会守护”。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研学课程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观察套装”—— 包含放大镜、捞网、水质检测试纸,还有一本巴掌大的 “江湾生物图鉴”,封面贴着透明防水膜。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布置研学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课程手册!首课分‘鱼类洄游观察’‘水草共生实验’‘生态饵料配比’三个模块,咱们还邀请了东、西社区的钓友来联合研发新饵料,今天就能出成果!”

陈守义接过来课程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鱼类洄游观察” 模块里,小满用漫画画了开江后鲫鱼、鲤鱼的洄游路线,标注着 “浅滩产卵区”“深水区越冬后洄游通道”,还贴心地附了 “观察注意事项”:“保持 5 米以上距离,避免惊扰鱼群”;“水草共生实验” 详细写了苦草与金鱼藻的混种方法,以及如何观察它们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生态饵料配比” 则预留了空白表格,供跨社区钓友填写联合研发的配方,细节处满是对生态教育与协作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研学场地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观察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槐花糕’,说是暮春吃着清甜,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察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社区饵料研发记录表’,要求用江湾本土食材,比如槐花瓣、芦苇芽、天然酵母,不能加化学添加剂,最后要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生态饵料’,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研学专题!一会儿研学课开始后,您带孩子们做洄游观察,我跟钓友们搞饵料研发,咱们同步推进!”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满是生机。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柳絮飘落在水面上,引得小鱼啄食;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江面上的水鸟多了起来,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 —— 那正是洄游到浅滩准备产卵的鱼群,也是今天研学课的观察重点。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生态观察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三个观察点,每个点旁都摆着折叠凳、观察记录本和望远镜,旁边立着块牌子:“鱼类洄游观察点,安静观察,请勿惊扰”;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研发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饵料盒、电子秤、量杯,还有从江湾采集的槐花瓣、芦苇芽、野麦籽,旁边贴着 “本土食材清单”,标注着每种食材的采集地点和用量建议;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研学成果展示区”,摆着几块展板,上面贴着江湾四季生态照片和鱼类图鉴,还预留了空白区域,供孩子们张贴观察笔记;甚至连区教育局的王科长,也带着两位生物老师来帮忙,手里拿着专业的水质检测仪,正跟几位钓友讨论如何指导孩子们做实验,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望远镜,迎上来接过课程手册,“就等你们的教案和记录表了,昨天东社区的老周还特意问饵料研发的规则,一会儿咱们先开研学课,再搞饵料研发,保证孩子们和钓友们都有收获!”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水草共生实验’我来带,教孩子们怎么种水草、测水质;王科长带的生物老师负责讲解鱼类洄游的科学原理,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社区饵料研发记录表”,分给四个社区的钓友代表:“张爷爷,您负责观察区的秩序,提醒孩子们保持安静;老周叔(东社区),您经验丰富,牵头饵料研发的配比讨论;王老师(生物老师),这是洄游观察的科学知识点,一会儿您给孩子们讲讲,让他们不仅会观察,还懂原理!”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生态研学和跨社区协作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区生态教育的‘活教材’,以后其他社区的研学活动,都要来江湾取经!”

上午八点,参加研学课的三十名学生和跨社区钓友代表陆续赶来。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研学马甲,像一群活泼的小鸟,围着观察区和饵料区叽叽喳喳;钓友代表们则提着装满本土食材的篮子,互相交流着往年的饵料经验,脸上满是期待;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生物老师请教生态知识,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生发了课程手册和观察套装,给每位钓友代表发了研发记录表和饵料盒;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学生们参观观察区,介绍今天的研学任务:“咱们要观察浅滩的鱼群洄游路线,记录鱼的品种和数量;还要种水草、测水质,了解江湾的生态平衡;最后跟钓友们一起学做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破坏环境。”

上午八点半,生态研学首课正式开始,三个模块同步推进。

第一模块:鱼类洄游观察

陈守义带着十名学生来到一号观察点,这里正对着浅滩的洄游通道。他拿出望远镜,教孩子们如何调整焦距:“先对准水面的鱼星,看到银色的鱼群后,慢慢调清晰,注意观察它们的游动方向 —— 往浅滩游的是准备产卵的雌鱼,体型偏圆;往深水区游的是雄鱼,体型偏细长。”

十岁的朵朵举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儿,兴奋地说:“陈爷爷!我看到鱼群了!它们往浅滩游,好多银色的小鱼,还有几条大一点的!”

“朵朵观察得很仔细,” 陈守义笑着点头,拿出观察记录表,“来,把你看到的鱼的数量、大小记下来,咱们一会儿跟其他观察点的同学汇总,就能画出完整的洄游路线了。”

生物老师在旁边补充讲解:“鱼类洄游是为了繁殖和觅食,开江后水温升高,鲫鱼、鲤鱼会从深水区洄游到浅滩产卵,因为浅滩的水温更高,水草多,鱼卵更容易存活。咱们保护浅滩的生态,就是保护鱼的‘产房’,这样江湾的鱼才会越来越多。”

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蹲在岸边记录,有的用画板画下鱼群的样子,还有的在讨论鱼群的游动规律,偶尔有鱼跃出水面,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却又立刻捂住嘴,生怕惊扰了鱼群。

第二模块:水草共生实验

李师傅带着十名学生在二号观察点开展实验。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株苦草和一株金鱼藻,还有一个装满江沙的塑料盆:“咱们先把江沙铺在盆底,厚度约 5 厘米,然后把苦草种在中间,金鱼藻种在旁边,间距 10 厘米,这样它们能互相提供养分,还能净化水质。”

十二岁的小宇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种水草:“李爷爷,种这么密,水草会不会抢营养啊?”

“不会,” 李师傅笑着解释,“苦草能吸收水里的氮,金鱼藻能产生氧气,它们是‘好朋友’,一起种反而长得更好。咱们一会儿种完,还要测水质,看看明天水质会不会变清澈。”

学生们跟着李师傅种水草,有的把根埋得太深,有的间距太近,李师傅就蹲下来,手把手帮他们调整。种完后,孩子们用小满准备的试纸检测水质,ph 值显示 7.2,属于正常范围。“咱们明天再来测,” 李师傅在记录表上写下数据,“要是 ph 值还是 7.2 左右,说明水草起到了净化作用,没有让水质变差。”

第三模块:跨社区生态饵料研发

小满带着十名学生和四位社区的钓友代表,在三号观察点旁的饵料区开展研发。他把槐花瓣、芦苇芽、野麦籽、天然酵母等食材摆放在桌子上,讲解研发要求:“咱们要用这些本土食材,不能加香精、防腐剂,做出来的饵料要能吸引鱼,还不能污染水。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每组出一个配方,最后咱们用实验钓的方式,看哪个配方最管用。”

东社区的老周率先发言:“我往年用野麦籽磨成粉,加蜂蜜和温水揉成团,钓鲫鱼很管用,今天可以加槐花瓣,增加甜味。”

西社区的阿强则建议:“芦苇芽切碎了跟麦麸混合,再加一点酵母发酵,钓鲤鱼应该不错,芦苇是江湾的本土植物,鱼肯定爱吃。”

学生们也纷纷出主意,小宇说:“可以加一点水草汁,让饵料有自然的香味!” 朵朵则提议:“少加一点蜂蜜,别太甜,不然会吸引蚂蚁。”

大家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位钓友代表带两名学生,开始研发饵料。老周组做 “槐花瓣麦籽饵”,阿强组做 “芦苇芽发酵饵”,南社区的李姐组做 “水草汁麦麸饵”,北社区的赵叔组做 “野麦籽酵母饵”。揉饵的过程中,有的组加的水太多,饵料太稀,小满就教他们加麦麸调整;有的组发酵时间不够,香味不足,钓友们就教孩子们用体温捂一会儿,加速发酵,场面既热闹又温馨。

上午十一点,三个模块的阶段性成果汇总。洄游观察组共记录到鲫鱼 23 条、鲤鱼 15 条、草鱼 8 条,画出了完整的洄游路线图;水草共生组完成了 20 盆水草种植,水质检测数据全部正常;饵料研发组做出了四种生态饵料,每种都散发着自然的清香,没有一点化学添加剂的味道。

“接下来,咱们进行‘饵料实验钓’,看看哪种饵料最受鱼欢迎!” 小满拿着四种饵料,带领大家来到旁边的钓位,每个钓位对应一种饵料,由钓友代表和学生共同操作。

老周和小宇负责 “槐花瓣麦籽饵”,他们把饵料轻轻挂在钩上,抛进浅滩的窝点。没过五分钟,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一目。“提竿!” 老周轻声喊,小宇赶紧扬竿,钓上了一条三两多的鲫鱼。“中鱼了!” 小宇高兴得跳起来,赶紧把鱼放进水桶里,“咱们的饵料管用!”

其他组也陆续有了收获:阿强组的 “芦苇芽发酵饵” 钓上了一条半斤多的鲤鱼,李姐组的 “水草汁麦麸饵” 钓上了三条鲫鱼,赵叔组的 “野麦籽酵母饵” 钓上了两条鲫鱼。经过统计,老周组的 “槐花瓣麦籽饵” 以钓获 5 条鱼的成绩,被评为 “最受欢迎生态饵料”。

“这个配方要收录进年鉴!” 小满在研发记录表上画了个五角星,“用野麦籽 50 克、槐花瓣 20 克、蜂蜜 5 克、温水 30 毫升,既天然又管用,以后大家钓鱼都能用上。”

中午十二点,上午的研学课结束。学生们拿着观察记录和自己种的水草,钓友们拿着研发成功的饵料配方,一起在凉亭里吃午饭。王奶奶带来的槐花糕和槐花蜂蜜水很受欢迎,孩子们一边吃着糕,一边分享着上午的收获,钓友们则讨论着如何把这个饵料配方推广到其他社区,偶尔有学生向钓友请教钓鱼技巧,钓友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场面格外温馨。

下午两点,研学课的 “成果展示与总结” 环节开始。学生们把自己的观察记录、水草盆栽、饵料样品摆放在展示区,向家长和钓友们介绍自己的收获。朵朵拿着自己画的洄游路线图,奶声奶气地说:“我知道了鱼春天会游到浅滩产卵,我们要保护浅滩,不能扔垃圾,不然鱼卵就活不了了。”

小宇则展示了自己种的水草:“这是苦草和金鱼藻,它们能净化水,我要把它带回家养,等长大了再放回江湾。”

钓友代表们也分享了饵料研发的心得,老周说:“以前总觉得饵料越香越好,今天才知道,用江湾的本土食材做的饵料,既环保又管用,以后我要教更多钓友做生态饵料,一起保护江湾。”

王科长看着眼前的场景,欣慰地说:“江湾的生态研学首课很成功,孩子们学到了生态知识,钓友们研发了环保饵料,这种‘老带新、学用结合’的模式,值得在全区推广。以后咱们要定期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自然,让更多钓友参与生态保护。”

下午四点,生态研学首课和跨社区饵料研发圆满结束。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成果和新学的生态知识,依依不舍地跟老师和钓友们道别;钓友代表们拿着研发记录表,约定下个月再聚,研发适合夏天的生态饵料;家长们则纷纷加入江湾研学基地的家长群,希望以后能多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

小满和老钓友们开始整理今天的研学素材,为《江湾钓鱼年鉴》研学专题编撰做准备。他把学生们的观察记录、水草种植数据、饵料配方都收集起来,按 “观察篇”“实验篇”“实践篇” 分类;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给素材配文和插图,在洄游路线图旁加科学注释,在水草盆栽照片旁写种植技巧,在饵料配方旁附实验钓的渔获数据;李师傅和王师傅则负责校对,确保内容准确、语言通俗易懂。

“你看,这篇观察记录里写‘鱼星多的地方,鱼群也多’,” 李师傅指着朵朵的记录,“咱们可以在旁边加个小知识框,说明‘鱼星是鱼呼吸和觅食时产生的气泡,密集的鱼星说明有鱼群聚集’,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

小满赶紧点头,在记录旁加上知识框,还画了一个简单的鱼星示意图。“李爷爷,您想得真周到,” 小满说,“这样不仅孩子们能看懂,其他社区的钓友和学生也能学到知识,让江湾的研学经验能传播得更远。”

晚上六点,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实验钓的鲫鱼做的鲫鱼汤,还有一盘槐花糕,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今天研学课和饵料研发都顺利吗?年鉴专题素材整理好了吗?”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鲫鱼汤。

“特别顺利!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洄游和种水草,钓友们研发出了受欢迎的生态饵料,素材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今天的观察记录和饵料配方拿给老伴看,“下个月咱们要办‘夏季生态钓研学课’,教孩子们认识荷花和蜻蜓的共生关系,还要研发夏天的芦苇芽饵料,让研学活动一直办下去!”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槐花糕:“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办研学课,奶奶还去帮忙,给孩子们递水、做饭,让孩子们在江湾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规划下个月的研学课 —— 确定 “荷花生态观察”“夏季饵料研发”“水质变化监测” 三个模块,联系生物老师准备荷花种植的知识,通知钓友代表提前采集夏季的本土食材;同时,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下《江湾钓鱼年鉴》研学专题的编撰计划,争取下个月完成初稿,让更多人看到江湾的生态教育成果。

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