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27章 江湾暮春的生态守护与钓技交流季

谷雨过后,青衣江湾的绿意彻底浸透了每一寸土地。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槐花的甜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市新鲜蔬菜的清香,暮春的鲜活劲儿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外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修订的《江湾钓鱼年鉴》生态专栏增补稿 ——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水质检测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检测点,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守护江湾的水,就是守护钓鱼的根”。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江湾生态日活动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检测棒”—— 是用 pVc 管和试纸组装的简易水质检测工具,握把处缠着浅绿的防滑带,上面贴着 “江湾生态守护” 的贴纸。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提前布置检测点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活动手册!我按联盟章程加了‘水质检测流程’‘水草种植指南’,还有‘生态饵料配方’,一会儿生态日活动,咱们先测水质,再种水草,最后办跨社区钓技交流赛,让大家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还能交流钓技!”

陈守义接过活动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水质检测流程” 里,小满用漫画画了取样、滴试剂、对比色卡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标着清晰的序号,还贴心地标注了 “取样时要避开岸边 5 米,防止泥沙影响结果”;“水草种植指南” 详细写了适合江湾的水草品种 —— 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还附了种植时间和深度要求;“生态饵料配方” 则推荐了用玉米、麦麸、天然酵母制作的饵料,强调 “无化学添加剂,保护鱼类健康”,细节处满是对江湾生态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生态日和交流赛都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槐花小米粥’,说是暮春喝着养胃,还能给大家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生态检测棒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社区钓技交流赛’规则,分‘生态钓组’和‘传统钓组’,‘生态钓组’必须用咱们推荐的无添加饵料,‘传统钓组’可以用自己的饵料,赢的组能获得‘江湾生态钓手’勋章,还能在年鉴上留名!一会儿我还要带大家做‘饵料对比实验’,看看生态饵料和普通饵料哪个更受鱼欢迎!”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像一幅流动的绿画卷。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柳絮飘落在水面上,引得小鱼啄食;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江面上的水鸟多了起来,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生态检测区”,用红色警戒线围出五个检测点,每个点旁都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生态检测棒、取样瓶、试剂和色卡,旁边还立着块牌子:“江湾水质检测点,守护清澈从这里开始”;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水草种植区”,地上摆着几筐培育好的苦草苗,旁边放着小铲子、手套和水桶,还贴着 “水草种植步骤” 的示意图;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钓技交流赛区”,用红绳划分出三十个钓位,每个钓位旁都摆着折叠椅、饵料盒和小水桶,钓位号旁还标注着 “生态组” 或 “传统组”;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社区主任刘姐,也带着其他社区的钓友代表来帮忙,手里拿着 “跨社区钓技交流倡议书”,正跟几位钓友讨论如何推广生态钓法,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警戒线,迎上来接过活动手册,“就等你们的规则和增补稿了,昨天其他社区的钓友群里都在问生态日的安排,一会儿咱们先办生态日活动,再开始交流赛,保证让大家既护生态,又享钓趣!”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的水质检测我带一组,你带一组,咱们分头测,最后对比数据,看看江湾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水草种植就让王奶奶带孩子们弄,她细心,能教孩子们怎么种才不会伤根。”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跨社区钓技交流赛” 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活动的钓友:“张爷爷,您负责‘传统钓组’的秩序,提醒大家别用有害饵料;刘姐,您负责记录各社区的参赛人数,一会儿统计成绩;王奶奶,您带孩子们种水草时,多讲讲水草对江湾生态的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的习惯。”

众人接过规则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姐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生态保护和钓鱼文化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咱们几个社区的‘小纽带’,以后跨社区的生态和钓技交流,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牵头!”

上午七点半,参加生态日和交流赛的钓友、居民陆续赶来,一共来了八十多人,除了本小区的钓友,还有来自附近三个社区的钓友代表,甚至有几位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专门来学习江湾的生态保护经验,还带来了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说是要帮着一起检测,对比数据。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参与者发了 “江湾生态日活动手册” 和交流赛的号码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生态检测区,介绍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江湾的水清澈,鱼才会多,咱们才能钓得开心,所以保护水质,就是保护咱们的钓鱼乐趣”;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水草种植区忙碌,给大家分发手套和小铲子,还不忘提醒:“种水草时要轻轻把根埋进泥里,别太深,不然会闷死,也别太浅,不然会被水流冲走。”

上午八点整,江湾首次生态日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是 “水质检测” 环节 —— 小满和李师傅各带一组,分别在五个检测点取样。小满拿着生态检测棒,教大家如何正确取样:“先把取样瓶洗干净,然后伸手到水面下 30 厘米,慢慢把瓶子装满,别太快,不然会有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钓友们跟着模仿,有的钓友取样时太急,瓶子里进了气泡,小满就走过去,教他们重新取样:“李大哥,您慢慢来,手腕轻轻往下放,对,这样瓶子里就没气泡了。”

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也拿出专业仪器,和大家一起检测。约莫二十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 —— 五个检测点的水质都达到了 3 类以上,其中芦苇浅滩附近的水质最好,达到了 2 类,适合鱼类生长;靠近岸边的检测点水质稍差,有轻微的富营养化迹象。“看来咱们以后要多在岸边种水草,吸收多余的营养,” 小满拿着检测报告,认真地说,“我会把检测数据整理好,放进《江湾钓鱼年鉴》的生态专栏,以后每月都测一次,记录水质变化。”

接下来是 “水草种植” 环节。王奶奶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在水草种植区忙碌。孩子们穿着小小的志愿者马甲,戴着手套,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苦草苗埋进泥里。七岁的朵朵蹲在地上,轻轻把一株苦草苗放进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用手把周围的泥压实:“王奶奶,这样种对吗?草苗会不会活啊?”

“对,朵朵种得真好,” 王奶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苦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根埋好了,很快就会活,等它长大了,就能给小鱼遮阴,还能净化水呢。”

孩子们听得认真,种得更起劲了。有的孩子还在草苗旁边插了小牌子,上面写着 “爱护水草,保护江湾”,引得周围的钓友阵阵称赞。

上午十点,生态日的前两个环节结束,开始 “饵料对比实验”。小满在钓技交流赛区选了两个相邻的钓位,一个用 “生态饵料”—— 玉米、麦麸、天然酵母混合制作的,另一个用 “普通饵料”—— 市面上买的腥香饵料,然后分别挂上饵料,抛进水里,观察哪个钓位先有鱼咬钩。

钓友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有的钓友觉得普通饵料香味浓,肯定先有鱼咬钩;有的钓友则觉得生态饵料更天然,鱼更喜欢。约莫十分钟后,用生态饵料的钓位先有了动静 —— 浮漂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一目,小满赶紧提竿,钓上了一条二两多的鲫鱼。“生态饵料先上鱼了!” 众人纷纷惊呼,对生态饵料的兴趣更浓了。

又过了五分钟,用普通饵料的钓位也有了鱼咬钩,钓上了一条一两多的小鲫鱼。“看来生态饵料不仅环保,还更受大一点的鱼欢迎,” 小满笑着说,“以后咱们尽量用生态饵料,既保护鱼的健康,也能钓上更大的鱼,一举两得!”

钓友们纷纷点头,不少钓友还向小满要了生态饵料的配方,说回去要试试自己做。

上午十一点,“跨社区钓技交流赛” 正式开始。三十名参赛钓友分成 “生态钓组” 和 “传统钓组”,各十五人,分别坐在划定的钓位上。小满和陈守义负责 “生态钓组” 的指导,老张和李师傅负责 “传统钓组” 的秩序。

“生态钓组” 的钓友们大多用的是小满推荐的生态饵料,有的钓友还自己加了新鲜的槐花,让饵料更香。来自东社区的钓友老周是第一次用生态饵料,心里有些没底,小满赶紧走过去,教他如何 “逗钓”:“老周叔,生态饵料雾化慢,您可以轻轻抖动手腕,让饵料在水里慢慢移动,像小虫在爬,这样鱼更容易发现。”

在小满的指导下,老周慢慢掌握了逗钓技巧。没过多久,他的浮漂就有了动静,轻轻提竿,钓上了一条三两多的鲫鱼。“真钓上了!” 老周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总觉得普通饵料好用,没想到生态饵料也这么灵,以后我就用这个了!”

“传统钓组” 的比赛也很激烈。陈守义用 “枯草逗钓法” 钓上了一条半斤多的鲫鱼,是目前的最大渔获;老张钓上了三条三两多的鲫鱼,总重量暂时领先;来自西社区的钓友阿强用自己配的腥香饵料,钓上了一条一斤多的鲤鱼,引得大家纷纷围过来看。

“阿强师傅,您这饵料配方真不错,” 李师傅凑过去,笑着说,“不过下次可以试试加点玉米,既保留香味,又更环保,对鱼也更好。”

阿强点点头:“李师傅说得对,我回去就改改配方,以后也试试生态钓法,保护江湾的鱼,咱们才能一直钓下去。”

中午十二点,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生态钓组” 的老周又钓上了一条四两多的鲫鱼,总重量追平了 “传统钓组” 的老张;小满则钓上了一条半斤多的鲤鱼,让 “生态钓组” 的士气大增。“传统钓组” 的陈守义见状,赶紧调整钓法,在自己的饵料里加了点新鲜的芦苇芽,让饵料更天然。

没过多久,陈守义的浮漂突然剧烈晃动起来,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两目。“有大鱼!” 他大喊一声,双手紧紧握住钓竿,手腕轻扬,鱼竿瞬间弯成一道紧绷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响,一股巨大的力道从竿子末端传来。

“是大草鱼!” 老张赶紧跑过去,帮陈守义稳住鱼竿,“慢慢遛,别硬拽,草鱼力道大,等它没劲了再收线!”

草鱼在水里拼命挣扎,时而往深水区冲,时而又往浅滩游。陈守义按照多年的钓技经验,慢慢放线、收线,脸上满是专注。约莫过了二十五分钟,草鱼终于没了力气,被陈守义慢慢拉到了浅滩上 —— 那是一条四斤多的大草鱼,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嘴里还叼着半截芦苇芽,显然是被改良后的饵料吸引来的。

“好样的!守义!” 李师傅赶紧拿起抄网,把草鱼抄了上来,放在电子秤上 —— 显示屏上显示 “2.2 千克”,引得众人阵阵惊叹,“这是今天的最大渔获,传统钓组暂时领先!”

“生态钓组” 的钓友们也纷纷围过来,向陈守义请教遛鱼技巧和饵料改良方法。陈守义耐心地一一解答:“钓草鱼要用长竿,线组要粗一点,不然容易断;饵料里加新鲜的植物芽,既天然,又符合草鱼的食性,比单纯的腥香饵料更管用。”

下午一点,跨社区钓技交流赛结束。经过统计,“传统钓组” 以总重量 18.5 千克获得团体一等奖,“生态钓组” 以 15.2 千克获得二等奖,陈守义钓的大草鱼和 “生态钓组” 老周钓的总重量分别获得 “最大渔获奖” 和 “生态钓手奖”。颁奖仪式上,小满把 “江湾生态钓手” 勋章和《江湾钓鱼年鉴》的签名版颁给了获奖钓友,还邀请他们加入江湾生态保护联盟,一起守护江湾。

“今天的交流赛让我学到了很多,” 获得 “生态钓手奖” 的老周激动地说,“以后我不仅自己用生态饵料,还要把生态钓法分享给我们社区的钓友,让更多人保护江湾,保护咱们的钓鱼乐趣!”

下午两点,生态日活动的最后一项 ——“跨社区生态保护座谈会” 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来自四个社区的钓友代表、环保组织志愿者和社区主任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保护江湾的生态。小满作为江湾生态保护联盟的秘书长,首先分享了江湾的水质检测数据和生态保护计划:“以后咱们每月联合开展一次水质检测,每季度种一次水草,每年办一次跨社区生态钓技交流赛,让更多人参与到江湾的保护中来。”

其他社区的钓友代表纷纷响应,东社区的代表提议:“我们社区可以提供水草苗,我们有个小型的水草培育基地,能供应江湾的种植需求。”

西社区的代表也说:“我们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每月来江湾捡垃圾,清理岸边的杂物,保持江湾的整洁。”

环保组织的志愿者则表示,会提供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和技术指导,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保护江湾生态。座谈会的气氛格外热烈,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为江湾的生态保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下午四点,江湾首次生态日活动和跨社区钓技交流赛圆满结束。钓友们和居民们陆续离开,临走前,每个人都扫码加入了江湾生态保护联盟的微信群,还领取了生态饵料的配方和水草种植指南,约定以后一起参与江湾的生态保护和钓技交流。小满和老钓友们开始收拾东西,把生态检测工具、水草苗和钓具整理好,准备带回社区活动中心,方便大家下次使用。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 陈守义看着忙碌的众人,笑着说,“咱们晚上在小区广场办个‘生态渔获宴’,把今天钓的生态渔获做成菜,邀请居民们一起吃,让大家尝尝生态饵料钓的鱼有多鲜,也算给今天的活动画个圆满的句号。”

众人纷纷响应,王师傅和王奶奶负责做饭,老张和李师傅负责布置广场,小满和小林则负责通知居民,还在广场上播放今天的生态日视频,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围观。

晚上六点,小区广场热闹起来。临时搭建的灶台上,王师傅正忙着做红烧草鱼、鲫鱼汤、酥炸鲫鱼,都是用 “生态钓组” 钓的鱼,香味弥漫了整个广场;广场中央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凉菜和主食,还有王奶奶蒸的 “槐花糕”,甜香扑鼻;旁边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水质检测、水草种植和钓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