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80章 江湾新春的 2031 全球治理新周期启动与跨域协作深化

正月十五的青衣江湾,融雪在柳树枝头凝成晶莹的水珠,滴落时与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交织,将新春的热闹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温情揉作一团。陈守义站在新周期启动广场的高台上,望着下方集结的人群 —— 来自 45 个成员国的代表、土着部落首领、培育基地首期学员,还有刚从亚马逊雨林赶来的塔比拉族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广场中央的电子屏上,正滚动播放着 2030 年的治理成果:北极冰盖监测数据共享覆盖 100%,东非草原节水技术推广至 20 个部落,帕劳珊瑚礁修复率突破 90%。可当画面切到 “2031 新周期重点任务” 时,陈守义的目光却停在 “亚马逊雨林碳汇核算” 这一栏,眉头微微蹙起。

“陈叔!亚马逊雨林的碳汇争议又激化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上高台,声音里带着急促,“巴西和欧盟的代表在预备会议上吵了起来,巴西认为咱们的碳汇核算标准偏向欧盟,低估了雨林的碳储存量,要求重新制定核算方法,否则他们不参与新周期的碳汇合作项目。”

陈守义接过平板,屏幕上正显示着双方的争论记录 —— 巴西团队提出,亚马逊雨林的原生树木碳储存量应按 “树龄 x 胸径” 双重标准计算,而欧盟坚持按国际通用的 “生物量换算公式”,两者核算结果相差近 20%。他轻轻叹了口气,拨通塔比拉族长的卫星电话,听筒里传来雨林特有的鸟鸣声:“守义,巴西的部落首领们都很着急,他们担心碳汇核算不准,会影响雨林保护的资金支持,你们一定要帮我们主持公道。”

“族长放心,我们已经组建了调解小组,马上就飞赴亚马逊,” 陈守义挂了电话,转头对小满说,“把帕劳珊瑚礁修复技术的出海方案和培育基地的开课流程拿过来,新周期启动不能只解决争议,还要推进项目落地、人才培养,这三件事得同步抓。”

小满刚把文件递过来,广场东侧突然传来一阵欢呼 —— 老张带着帕劳珊瑚礁修复团队,推着一台缩小版的 “智能固根设备” 模型走了过来,拉伊族长跟在旁边,手里拿着珊瑚苗标本:“守义,咱们的珊瑚修复技术已经通过斐济、瑙鲁的技术认证,他们希望咱们能派专家过去,帮他们建立珊瑚礁保护基地,这可是咱们技术第一次正式‘出海’!”

陈守义看着模型上的细节 —— 设备底部的仿生吸盘能牢牢吸附在礁石上,顶部的营养液喷头能精准滴灌珊瑚苗,这些设计里还融入了帕劳传统的 “珊瑚养护口诀”:“潮涨浇水,潮落施肥”。“让赵叔带着技术团队立刻准备,” 他指着文件上的出海时间表,“告诉拉伊族长,我们不仅派专家,还会带 50 套设备过去,帮他们培养本地技术员,让技术真正扎根在那里。”

就在这时,小林带着培育基地的首期学员走了过来,10 名来自东非草原的年轻人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卡鲁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一盆刚培育好的沙棘苗:“陈叔,我们准备在开课仪式上,把这盆沙棘苗送给各个成员国的代表,让大家记住草原的希望,也记住全球治理的初心。”

陈守义接过沙棘苗,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他想起半年前在东非草原,卡鲁第一次操作智能滴灌设备时的笨拙模样,如今的他眼神里满是坚定。“这个想法好,” 陈守义笑着说,“让沙棘苗跟着代表们回到各自的国家,长成一片片生态林,这就是最好的治理传承。”

广场上的锣鼓声越来越响,新周期启动仪式即将开始,可陈守义知道,这场围绕生态治理的跨域协作,才刚刚拉开新的序幕。

亚马逊雨林碳汇争议调解:传统智慧与科学核算的平衡

陈守义的调解小组抵达亚马逊雨林时,一场细雨刚过,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草木香气。塔比拉族长带着巴西部落首领们早已在部落广场等候,他们身后的雨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望天树直插云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陈先生,你们可来了!” 巴西环境部代表罗德里格斯快步走上前,手里拿着厚厚的碳汇核算报告,“欧盟的核算标准太不合理了,我们雨林里的百年古树,碳储存量远不止他们算的那么少,这样下去,我们根本拿不到足够的保护资金。”

欧盟代表汉斯也不甘示弱,从公文包里拿出国际碳汇核算手册:“我们的标准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全球通用,怎么会不合理?巴西的算法没有科学依据,要是按他们的标准,全球碳汇数据都会混乱。”

双方剑拔弩张,塔比拉族长连忙打圆场:“大家先别急,陈先生是全球治理的专家,肯定能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我们卡雅波人在雨林里生活了几千年,或许我们的一些经验能帮上忙。”

调解小组在部落的议事厅里召开会议,陈守义先让双方详细阐述各自的核算方法 —— 巴西团队采用 “树龄 - 胸径 - 高度” 三维核算模型,认为百年以上的古树碳储存量应按特殊系数计算;欧盟团队则采用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通过树干体积换算生物量,再乘以碳含量系数。

“其实双方的核心分歧,在于对‘原生古树碳储存特殊性’的认定,” 陈守义打开平板,调出亚马逊雨林的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在国际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加入‘原生雨林碳汇修正系数’—— 对树龄超过 100 年、胸径大于 1 米的古树,按 1.2 倍的系数修正碳储存量,这样既符合科学依据,又兼顾了巴西的实际情况。”

罗德里格斯皱着眉头:“1.2 倍是不是太少了?我们的古树生长了几百年,碳储存量远不止多 20%。”

塔比拉族长这时开口:“陈先生的方案很合理,我们卡雅波人常说‘树老根深,碳藏于芯’,但碳汇核算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可持续性。如果系数定得太高,可能会导致过度保护,影响部落的正常生活;定得太低,又会打击保护的积极性,1.2 倍刚好能平衡两者。”

汉斯也沉吟着说:“这个修正系数有科学依据吗?我们需要数据支撑,才能向欧盟总部汇报。”

陈守义立刻让团队调出提前准备的古树碳汇监测数据 —— 过去三年,江湾在亚马逊雨林设置了 50 个碳汇监测点,对 1000 棵古树的碳储存量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显示,百年古树的碳储存量比普通树木平均高 18%-22%,1.2 倍的修正系数刚好落在这个区间内。“这些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欧盟可以派人过来核验,” 陈守义说,“我们还可以建立‘碳汇动态监测平台’,实时更新雨林的碳储存数据,让双方都能随时查看,避免再出现争议。”

在数据和塔比拉族长的劝说下,罗德里格斯和汉斯终于达成共识。当天下午,双方签署了《亚马逊雨林碳汇协作协议》,约定采用 “基础核算 修正系数” 的方法,共同建设碳汇监测平台,江湾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协议签署后,陈守义跟着塔比拉族长走进雨林,查看碳汇监测点的运行情况。监测设备隐藏在茂密的枝叶间,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碳浓度、温度、湿度等数据。“这些设备就像雨林的‘脉搏仪’,” 塔比拉族长摸着设备外壳,“有了它们,我们就能知道雨林的碳储存情况,也能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一直在用心保护这片‘地球之肺’。”

陈守义点点头,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棵望天树下,有几个村民正在砍伐小树。他连忙走过去,塔比拉族长解释道:“这是我们的‘疏伐’传统,每年都会砍掉一些长势不好的小树,给大树腾出空间,同时也能获取一些木材,满足生活需求。”

“我们可以把这种传统融入碳汇管理,” 陈守义灵机一动,“在疏伐前,用碳汇监测设备评估小树的碳储存量,记录下来,再补种新的树苗,这样既能保证雨林的碳储存总量不减少,又能兼顾村民的生活需求。”

塔比拉族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可以制定‘疏伐 - 补种’的碳汇平衡方案,让传统做法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欧盟就不会再说我们破坏雨林了。”

离开雨林前,陈守义收到了小满发来的消息,培育基地的首期课程已经正式开课,卡鲁他们正在学习生态监测技术,还录制了视频,希望能和亚马逊的部落分享。陈守义把视频发给塔比拉族长,看着族长和村民们围着手机,认真学习视频里的技术,他心里突然明白:全球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出,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智慧的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帕劳珊瑚礁修复技术出海:科技与传统的跨洋传承

赵叔的珊瑚礁修复技术团队抵达斐济时,南太平洋的阳光正热烈地洒在海面上,海水清澈见底,能清楚地看到海底裸露的礁石 —— 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斐济的珊瑚礁退化率已经超过 60%,当地渔民的收入也跟着下降。斐济环境部代表科里带着渔民们在码头等候,手里拿着珊瑚礁退化的照片,脸上满是焦急。

“赵先生,你们可来了!” 科里握着赵叔的手,“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修复珊瑚礁,可效果都不好,听说帕劳的珊瑚礁修复得很好,就盼着你们能过来帮忙。”

拉伊族长跟在旁边,笑着说:“我们的修复技术能成功,离不开江湾的支持,也离不开我们的‘珊瑚养护口诀’,这次我们把口诀也带来了,希望能帮到斐济的朋友。”

团队立刻在斐济的 Yasawa 群岛选了一个修复试点,赵叔带着技术员们开始安装智能固根设备。渔民们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设备被潜水员带到海底,固定在裸露的礁石上。科里不解地问:“这个设备看起来很简单,真的能让珊瑚礁恢复吗?”

“简单才容易推广,” 赵叔解释道,“这个设备的核心是生物胶,能和礁石牢牢粘在一起,同时缓慢释放营养液,促进珊瑚苗的生长。我们还加入了帕劳的传统,在设备周围投放一些贝壳,为珊瑚苗提供附着的地方,就像拉伊族长说的‘给珊瑚找个家’。”

拉伊族长蹲下身,从海里捡起一个贝壳,递给科里:“我们帕劳人在修复珊瑚时,都会先在礁石上放一些贝壳,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方法,认为贝壳能给珊瑚带来‘好运’,现在看来,其实是贝壳能为珊瑚苗提供保护,避免被鱼类啄食。”

科里恍然大悟:“原来传统方法里也有科学道理,我们之前都忽略了这些。”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培育珊瑚苗。在帕劳的经验基础上,他们结合斐济的海水温度和水质,调整了营养液的配方。拉伊族长则带着斐济的渔民们,学习 “珊瑚养护口诀”:“潮涨浇水(投放营养液),潮落施肥(清理海藻),月圆补种(在月圆之夜补种珊瑚苗,成活率更高)。”

渔民们一开始觉得口诀很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犯了难 —— 不知道什么时候是 “潮涨”“潮落”,也不知道该清理多少海藻。拉伊族长笑着说:“这需要经验,我们帕劳的渔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观察潮汐,时间长了,自然就掌握了。”

赵叔团队立刻研发了一个 “潮汐 - 珊瑚养护” App,根据斐济的潮汐数据,实时提醒渔民什么时候投放营养液、什么时候清理海藻,还加入了拉伊族长的口诀语音提示。渔民纳维下载 App 后,兴奋地说:“有了这个 App,我们再也不用靠猜了,跟着提示做就行,太方便了!”

就在修复工作顺利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 Yasawa 群岛。台风过后,团队赶到修复点,发现大部分智能固根设备都被海浪冲得移位,刚种下的珊瑚苗也损失了不少。科里看着受损的珊瑚礁,眼圈红了:“我们的努力难道都白费了吗?”

拉伊族长却很平静:“在帕劳,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台风,每次台风过后,我们都会重新修复珊瑚礁,这是和大自然相处的方式。我们的祖先说过,珊瑚礁就像人一样,需要经历风雨,才能长得更结实。”

赵叔也安慰道:“我们的设备虽然被冲移位了,但没有完全损坏,我们可以改进设备的固定方式,加入‘潮汐自适应’设计,让设备能随着潮汐的变化调整角度,抵抗海浪的冲击。”

团队立刻对设备进行改造,在固根设备的底部加装了一个可旋转的底座,能根据海浪的方向自动调整角度,同时增加了重量,让设备更稳固。渔民们也主动加入进来,帮着打捞移位的设备,补种珊瑚苗。纳维说:“以前我们只知道捕鱼,从来没想过要保护珊瑚礁,现在才明白,珊瑚礁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改造后的设备在接下来的一场小风暴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抗风浪能力,珊瑚苗的存活率也从之前的 60% 提升到了 85%。科里看着海底慢慢恢复生机的珊瑚礁,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珊瑚礁,让它恢复往日的样子。”

技术团队还在斐济建立了 “珊瑚礁修复培训中心”,培养本地的技术员。拉伊族长把帕劳的 “珊瑚养护口诀” 翻译成斐济语,写在培训中心的墙上,他说:“技术可以复制,但传统和经验需要传承,希望斐济的朋友能把口诀传下去,让珊瑚礁永远繁荣。”

离开斐济前,赵叔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亚马逊的碳汇争议已经成功调解,双方都希望能和江湾进一步合作,推进碳汇监测平台的建设。赵叔把消息告诉科里,科里笑着说:“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保护,有江湾在中间协调,我们这些小国家再也不用害怕被大国欺负了,也能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

赵叔看着远处的海面,渔民们正划着小船,在珊瑚礁区域巡逻,防止有人破坏。他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自豪感:江湾的技术出海,不仅仅是设备和技术的输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传承,让更多国家、更多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全球生态治理的真正意义。

培育基地的首期课程开课那天,青衣江湾的阳光格外温暖,园区里的梅花正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100 名来自 45 个国家的学员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整齐地站在教学楼前,卡鲁和东非草原的另外 9 名学员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刚培育好的沙棘苗,脸上满是激动。

陈守义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里满是感慨:“欢迎大家来到全球治理人才培育基地,你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在这里,你们不仅会学习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还会学习不同地区的传统生态智慧,希望你们能把这些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成为生态治理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课程的第一节课是 “生态监测技术”,小林作为授课老师,带着学员们来到基地的生态监测站。监测站里摆放着各种设备,从极地冰盖监测仪到雨林碳汇传感器,应有尽有。小林拿起一个土壤墒情传感器,对学员们说:“这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是东非草原节水技术的核心设备,卡鲁他们已经在草原上使用过,让卡鲁给大家分享一下使用经验吧。”

卡鲁走到台前,有些紧张地拿起传感器:“在东非草原,我们用这个传感器监测沙棘苗的土壤湿度,当湿度低于标准时,智能滴灌设备会自动浇水,比传统灌溉节水 30%。我们还结合马赛族的‘石缝储水’传统,在设备旁设置储水石槽,应对突发干旱。”

来自亚马逊雨林的学员阿雅举手提问:“我们雨林的土壤和草原不一样,湿度很大,这个传感器也能用吗?”

“当然能用,” 小林笑着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