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32章 江湾暮春的鱼类洄游研究与跨社区生态协作

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 岸边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槐花的甜香混着江水的湿润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晨露,踩上去泛起细碎的水光。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绘制的 “江湾鱼类洄游观测地图”,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虚线标注着预设观测点,旁边还夹着一本《洄游观测手册》,扉页写着:“读懂鱼的迁徙,才能守护江湾的生机”。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社区洄游观测任务卡”,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洄游观测套装”—— 包含防水记录本、水下摄像头、荧光标记笔,还有一个巴掌大的 “鱼类图鉴速查手册”,封面贴着透明防水膜。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提前调试观测设备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任务卡!今天咱们联合东、西、南三个社区,分四个观测组,用‘定点计数 水下录像’的方式记录洄游鱼群,还要研发‘无残留生态饵料’,最后建江湾生态数据档案,以后每年都能对比数据!”

陈守义接过任务卡,指尖拂过内页的观测表格,心里泛起暖意。表格详细划分了 “观测时间”“鱼群种类”“数量估算”“游动方向” 等栏目,还预留了 “异常情况记录” 栏,方便记录突发生态现象;背面印着 “安全观测守则”,特别标注 “保持 10 米观测距离,禁止投掷物品惊扰鱼群”。“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任务卡放进钓包,“今天的观测主场地在江湾的浅滩洄游通道,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槐花糯米糕’,说是暮春吃着养人,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生态饵料研发评分表’,从‘降解速度’‘诱鱼专一性’‘水质影响’三个维度打分,赢的配方不仅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还能作为跨社区通用生态饵料!一会儿观测开始后,您带东社区组做定点计数,我跟西社区组操作水下摄像头,咱们同步收集数据,傍晚汇总分析!”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满是生机。浅滩处的江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间有银色的鱼群游动 —— 那是开江后从深水区洄游到浅滩产卵的鲫鱼和鲤鱼,也是今天的观测重点;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芦花落在水面上,像给鱼群铺了一层白色的指引;远处的水鸟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惊起的鱼群四散游动,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浅滩洄游通道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核心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四个观测点,每个点旁都架着三脚架,上面固定着水下摄像头,旁边摆着折叠凳和防水记录本,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鱼类洄游核心观测点,静音操作,守护鱼道”;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研发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实验杯、电子秤、水质检测试纸,还有从江湾采集的槐花瓣、芦苇芽、野麦籽,旁边贴着 “本土食材安全清单”,标注着每种食材的采集时间(清晨五点至六点,避免正午高温导致变质);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数据汇总区”,摆着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准备傍晚实时分析观测数据;甚至连市水产研究所的刘研究员,也带着两位助手早早到场,手里拿着专业的鱼类计数器和水质分析仪,正跟几位社区钓友讨论如何精准记录洄游数据,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摄像头,迎上来接过任务卡,“就等你们的观测手册和评分表了,昨天南社区的李姐还问怎么区分鲫鱼和鲤鱼的洄游方向,一会儿咱们先开培训会,再分组观测,保证每个队员都懂操作、会记录!”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饵料降解测试’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试纸检测水质变化;刘研究员带‘鱼类种类识别’培训,你负责协调各组设备,咱们分工明确,数据才准确。”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生态饵料研发评分表”,分给四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西社区组的水下录像,记得每小时导出一次数据;李姐(南社区),您牵头饵料研发的配比讨论,重点测试野麦籽和槐花瓣的混合比例;刘研究员,这是往年的洄游数据,一会儿您对比着看,看看今年有没有变化!”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研究员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民间观测经验和科学方法结合得这么好,真是难得!江湾的鱼类洄游数据对全市水生态研究都有意义,以后咱们研究所要跟你们长期合作,把这里打造成民间生态观测示范基地!”

上午七点半,四个社区的四十名观测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名饵料研发员和刘研究员团队陆续赶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 “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记录本,有的调试摄像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研发员们则围着饵料区,讨论着食材配比,偶尔拿起食材闻一闻,判断新鲜度;家长们站在警戒线外,拿着手机拍照,却刻意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浅滩的鱼群,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队员发了任务卡和观测套装,给每位研发员发了评分表和实验杯;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记录洄游鱼群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分析它们的迁徙规律;还要研发能快速降解、不污染水的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影响鱼的洄游;最后把所有数据整理成档案,为江湾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上午八点整,观测与研发培训正式开始,两个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鱼类洄游观测培训(刘研究员 核心团队)

刘研究员拿着鱼类标本,站在数据汇总区的投影幕前:“大家看,鲫鱼的体型偏扁,鳞片是银灰色,洄游时喜欢成群,速度较慢;鲤鱼的体型偏圆,鳞片偏金黄色,洄游时多单独或小群,速度较快。咱们观测时要注意 —— 浅滩东侧是产卵区,鱼群多往东侧游;西侧是觅食区,鱼群吃饱后会往西侧游,记录时要标注清楚方向。”

投影幕上播放着往年的洄游视频,银色的鱼群在水里有序游动,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咱们用的水下摄像头能拍摄水下 3 米范围,” 刘研究员指着摄像头,“每小时拍 10 分钟,同时人工计数,两种数据对比,误差能控制在 5% 以内。遇到鱼群密集时,别慌,先记种类,再估算数量,宁少勿多,保证数据准确。”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刘研究员,遇到受伤的鱼怎么办?”“要是突然下雨,摄像头会不会坏?” 刘研究员都耐心解答,还现场演示了摄像头的防水操作,让队员们亲手调试设备,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

第二板块:生态饵料研发培训(李师傅 研发团队)

李师傅在饵料区搭建了简易实验台,每个实验杯里装着 500 毫升江湾水,旁边摆着水质试纸:“咱们研发的饵料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 24 小时内降解,不会在水里留残渣;二是只吸引目标鱼(鲫鱼、鲤鱼),不吸引杂鱼;三是不会改变水质 ph 值,保证在 7.0-7.5 之间。一会儿大家分组做实验,每小时测一次水质,记录饵料的变化。”

研发员们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位社区代表带队。东社区的老周组率先动手,老周拿着电子秤,精确称取 20 克野麦籽、10 克槐花瓣,磨成粉后加温水揉成团:“往年我用野麦籽钓鲫鱼,今天加槐花瓣,试试能不能提高诱鱼性,还不吸引杂鱼。”

西社区的阿强组则尝试用芦苇芽和天然酵母:“芦苇芽切碎了发酵,有自然的香味,应该能吸引鲤鱼,而且容易降解,不会污染水。”

南社区的李姐组创新加入了少量蜂蜜:“蜂蜜能增加甜味,吸引鲫鱼,但不能多,多了会吸引蚂蚁,还可能让水质变甜,影响其他生物。”

北社区的赵叔组则做对比实验,一组加化学香精,一组不加,看看生态饵料和普通饵料的水质影响差异。“咱们得证明生态饵料的优势,” 赵叔说,“以后才能让更多钓友用生态饵料,保护江湾的水。”

上午九点,培训结束,鱼类洄游观测和生态饵料研发正式开始。

一、鱼类洄游观测(分四组开展)

组 1:东社区组(陈守义 10 名队员)—— 定点计数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洄游通道的入口。队员们分成两班,一班人工计数,一班操作摄像头。“大家看,东边来了一群鱼,体型扁,银灰色,是鲫鱼!” 陈守义指着水面,“估算一下,大概 20 条,往东侧产卵区游,记下来:时间 9:05,种类鲫鱼,数量 20,方向东。”

队员们赶紧在记录本上填写,同时启动摄像头,拍下鱼群游动的画面。十岁的小宇负责计数,他睁大眼睛,生怕数错:“陈爷爷,刚才又过去 5 条鲤鱼,往西侧游,是不是去觅食?”

“对,” 陈守义点头,“鲤鱼产卵后会先觅食,补充体力,咱们记清楚,这是它们的洄游规律。”

整个上午,一号观测点共记录到鲫鱼 120 条、鲤鱼 80 条,其中 80% 的鲫鱼往东侧游,70% 的鲤鱼往西侧游,与刘研究员的预判基本一致。队员们还发现,每小时有两个鱼群高峰 ——9:00-10:00,11:00-12:00,这与水温变化有关(上午水温 15-18c,适合鱼群活动)。

组 2:西社区组(老张 10 名队员)—— 水下录像

老张带着队员在二号观测点操作摄像头,这里靠近洄游通道的中间,能拍摄到鱼群的完整游动路线。“大家注意,摄像头要对准水面下 1 米处,这里是鱼群主要游动层,” 老张调试着摄像头角度,“拍的时候别晃动,画面稳了再开始,不然看不清鱼的种类。”

队员们轮流操作摄像头,每小时导出视频,同步人工计数。十二岁的小雅负责剪辑视频,她把鱼群密集的片段剪出来,标上时间和种类:“张爷爷,10:15 的视频里,有一条大鲤鱼,大概 3 斤重,单独往西侧游,是不是领头鱼?”

“有可能,” 老张凑过来看视频,“鲤鱼喜欢单独活动,尤其是大鲤鱼,可能在前面探路,咱们记下来,这是重要的洄游行为数据。”

组 3:南社区组(李姐 10 名队员)—— 异常情况记录

李姐带着队员在三号观测点,重点记录异常情况。上午 10:30,队员们发现一条鲫鱼尾部受伤,游得很慢,还时不时停下来。“刘研究员,这里有一条受伤的鲫鱼,要不要救?” 李姐赶紧联系刘研究员。

刘研究员赶来,仔细观察后说:“伤口是被鱼钩勾到的,已经愈合了一部分,不用干预,让它自然恢复。咱们记录下来:时间 10:30,地点三号观测点,异常情况‘受伤鲫鱼 1 条,游动缓慢’,后续持续观察。”

队员们还记录到水鸟捕食鱼群的情况 —— 上午 11:15,三只白鹭在观测点附近捕食,抓走了 3 条小鲫鱼。“这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 刘研究员解释,“不用干预,咱们记录下来,作为江湾生态链的一部分,完善数据档案。”

组 4:北社区组(赵叔 10 名队员)—— 数据核对

赵叔带着队员在四号观测点,负责核对其他三组的数据。他们每小时收集各组的人工计数和摄像头数据,对比误差:“东社区组人工计数 20 条,摄像头拍 18 条,误差 10%,有点大,可能是人工计数时多算了;西社区组误差 5%,刚好在合理范围;南社区组误差 8%,需要再调整计数方法。”

赵叔及时把误差情况反馈给各组,指导他们调整计数方式 —— 人工计数时,按 “5 条一组” 记,避免混乱;摄像头拍的时候,尽量避开反光,保证画面清晰。经过调整,下午的误差都控制在了 5% 以内,数据准确性大幅提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