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28章 江湾盛夏的生态夏令营与钓技传承深化

夏至过后,青衣江湾彻底被盛夏的绿意包裹。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拉链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江湾青少年生态钓鱼夏令营手册”——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盛夏生态图,荷叶田田的池塘边,孩子们正在观察鱼类,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钓鱼中认识生态,在实践中学会守护”。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夏令营学员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观察桶”—— 桶身是透明的塑料材质,侧面贴着鱼类图鉴和水草标签,方便学员观察水生生物。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学员手册!我按年龄分了‘生态探索组’(8-10 岁)和‘钓技实践组’(11-13 岁),‘生态探索组’学鱼类识别和水草养护,‘钓技实践组’学盛夏生态钓法,晚上还安排了‘江湾生态故事会’,让老钓友给孩子们讲江湾的变迁!”

陈守义接过学员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生态探索组” 的课程表上,小满用漫画画了 “鱼类解剖观察”“水草光合作用实验” 的步骤,每个实验都标注着 “安全提示”,比如 “解剖用的剪刀要钝头款”“实验时要戴手套”;“钓技实践组” 则详细写了 “盛夏浅滩钓鲫技巧”“生态饵料制作”,还附了钓位选择示意图,标注着 “远离荷叶密集区,避免挂底”;手册最后一页是 “生态观察记录表”,留了空白让学员记录每天观察到的鱼类、水草和水质变化,细节处满是对青少年安全与成长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夏令营开营和跨社区生态饵料大赛都在江湾的荷叶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生态观察桶晃了晃,“我还准备了‘生态饵料研发大赛’规则,要求参赛选手用天然食材制作饵料,不能加化学添加剂,赢的配方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还能获得‘江湾生态饵料大师’称号!一会儿开营仪式后,咱们先组织孩子们做‘鱼类识别小课堂’,再开始饵料大赛!”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蝉鸣从枝头传来,与江水流动的 “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荷叶塘里的荷花已经绽放,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江面上的渔船比春天多了些,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水痕,慢慢扩散开来,又渐渐消失在远处。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叶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夏令营教学台”,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绿色的防水布,上面摆着生态观察桶、鱼类标本、水草幼苗等教具,旁边还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 “盛夏生态核心:保护与平衡”;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大赛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饵料盒、电子秤、量杯和天然食材,有玉米、麦麸、红薯、蜂蜜,旁边还立着块牌子:“生态饵料研发大赛,天然才是最好的”;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生态观察区”,用绳子围出一片浅水区,里面放着放大镜、捞网、水质检测试纸,还贴了 “鱼类识别指南”,标注着江湾常见的鲫鱼、鲤鱼、草鱼的特征;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酸梅汤,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杯子,竹篮上贴着纸条:“解暑酸梅汤,学习有劲头”。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黑板擦,迎上来接过学员手册,“就等你们的课程表和大赛规则了,昨天其他社区的参赛选手都在问饵料大赛的要求,一会儿咱们先开营,再分组活动,保证让孩子们和选手们都有收获!”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绿豆百合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生态探索组’我来带,教孩子们认识鱼类;‘钓技实践组’你带,教他们做生态饵料;王奶奶负责生态观察区,要是孩子们有不认识的水草,她最清楚。”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生态饵料研发大赛” 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比赛的钓友:“张爷爷,您负责比赛的公平性,检查选手的食材有没有添加剂;刘姐(社区主任),您负责统计分数,邀请三个社区的代表当评委;王师傅,您给孩子们准备点小零食,要是他们饿了,随时能吃。”

众人接过规则和物资,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姐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夏令营和饵料大赛安排得比专业活动还周到,真是咱们几个社区的‘小统筹’,以后跨社区的青少年活动,还得靠你牵头!”

上午七点半,参加夏令营的三十名学员和跨社区生态饵料大赛的二十名选手陆续赶来。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夏令营 t 恤,像一群活泼的小鸟,围着教具和观察区叽叽喳喳;选手们则提着装满食材的篮子,互相交流着饵料配方,脸上满是期待;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老钓友请教生态保护知识,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发了学员手册和生态观察桶,给每位选手发了比赛规则和饵料盒;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场地,介绍各个区域的功能 —— 教学台学知识,饵料区比创意,观察区做实践;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旁边维持秩序,教学员们基本的安全规则:“不能在水边追逐打闹,不能用捞网捞小鱼苗,观察水草时不能采摘……”

上午八点整,夏令营开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教学台上:“欢迎各位学员和选手来到江湾青少年生态钓鱼夏令营暨跨社区生态饵料研发大赛!接下来五天,孩子们要在江湾学习生态知识、体验钓鱼乐趣,选手们要用天然食材研发生态饵料,希望大家都能在江湾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对自然的敬畏!”

学员们和选手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接下来是 “鱼类识别小课堂”,李师傅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鱼类标本,耐心讲解:“大家看,这是鲫鱼,身体扁平,鳞片是银灰色的,嘴边没有须;这是鲤鱼,身体圆胖,鳞片偏金黄色,嘴边有两根短须;这是草鱼,身体细长,鳞片是青灰色的,体型比鲫鱼和鲤鱼大……”

孩子们围在李师傅身边,认真地听着,有的孩子还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孩子则对照着标本,在观察桶里寻找对应的小鱼。七岁的朵朵指着桶里一条银灰色的小鱼,兴奋地说:“李爷爷,这是鲫鱼!它的鳞片是银灰色的,嘴边没有须!”

“朵朵真聪明!” 李师傅笑着点头,“咱们江湾的鲫鱼最多,夏天喜欢在浅滩的荷叶下活动,吃水草和小虫,所以咱们钓鲫鱼要选浅滩荷叶旁的位置。”

小课堂结束后,夏令营和饵料大赛分头进行。“生态探索组” 的孩子们在李师傅的带领下,来到生态观察区,开始 “水草光合作用实验”—— 李师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株苦草,让他们把苦草放进装满水的观察桶里,一半放在阳光下,一半用黑布盖住,观察水草的变化。“大家仔细看,阳光下的苦草会冒出小气泡,这是它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盖着黑布的苦草不会冒气泡,因为没有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时不时记录下气泡的数量和大小。十岁的浩浩发现阳光下的苦草每分钟冒五个气泡,盖着黑布的苦草一个气泡也没有,赶紧把结果记在观察手册上:“原来水草需要阳光才能产生氧气,氧气能让水里的鱼呼吸,所以咱们要保护水草,不能随便采摘。”

与此同时,“钓技实践组” 的孩子们在小满的带领下,开始学习 “生态饵料制作”。小满把玉米、麦麸、红薯、蜂蜜等食材放在桌子上,演示制作步骤:“先把红薯蒸熟,捣成泥;然后加入玉米粉和麦麸,比例是 2:1:1;最后加一点蜂蜜,增加甜味,用温水揉成团,这样生态饵料就做好了,没有任何添加剂,鱼爱吃,也不会污染水质。”

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孩子把红薯泥弄得满手都是,有的孩子加蜂蜜加太多,饵料太甜,小满就耐心地帮他们调整:“小明,红薯泥再加点玉米粉,不然太稀了;小红,蜂蜜少加一点,太多了会吸引蚂蚁。”

在小满的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掌握了制作技巧,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生态饵料。十二岁的小宇拿着自己做的饵料,高兴地说:“小满哥哥,我做的饵料能钓上大鲫鱼吗?我想明天试试!”

“肯定能!” 小满笑着说,“你做的饵料香味很天然,鲫鱼肯定喜欢,明天咱们就去浅滩试试。”

饵料大赛区也格外热闹,二十名选手分成四组,开始研发自己的生态饵料。来自东社区的选手老周用玉米、麦麸、天然酵母制作饵料,他说:“酵母能让饵料发酵,产生独特的香味,吸引鲫鱼和鲤鱼;来自西社区的选手阿强则用红薯、豆饼、蚯蚓粉制作饵料,他觉得 “蚯蚓粉是天然的腥味来源,比化学香精更健康;来自南社区的选手李姐则创新地加入了新鲜的荷叶碎,她说 “荷叶是江湾的天然食材,能让饵料有淡淡的清香,还能融入江湾的生态。”

陈守义和老张作为评委,在选手之间来回走动,观察他们的制作过程,偶尔还会提问:“老周,你加酵母的比例是多少?会不会影响饵料的硬度?”“阿强,蚯蚓粉是自己晒的吗?有没有加其他东西?”

选手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还互相交流经验,有的选手甚至借鉴了别人的创意,调整自己的配方。比赛的氛围既有竞争的紧张,又有交流的温馨。

中午十二点,上午的活动结束。学员们和选手们在荷叶塘旁的凉亭里吃午饭,王奶奶带来的酸梅汤和王师傅熬的绿豆百合粥很受欢迎,孩子们一边吃着粥,一边分享着上午的收获,选手们则继续讨论着饵料的改进方法,偶尔还会让孩子们闻自己的饵料,听听他们的意见。

下午两点,“钓技实践组” 的孩子们在小满的带领下,来到浅滩钓位,开始尝试用自己制作的生态饵料钓鱼。小宇选了一个靠近荷叶的钓位,按照小满教的方法,把饵料轻轻挂在钩上,然后慢慢抛进水里。他握着鱼竿,眼睛紧紧盯着浮漂,手指轻轻搭在竿柄上。没过多久,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一目。“提竿!” 小宇轻声喊,手腕轻扬,钓上了一条二两多的鲫鱼。

“我钓上鱼了!我用自己做的饵料钓上鱼了!” 小宇高兴得跳起来,举着鱼竿向周围的人展示,引得其他孩子纷纷围过来看,眼里满是羡慕。

小满赶紧跑过去,给小宇递了一张 “生态小钓手” 贴纸:“小宇真棒!这是你的奖励,继续加油,争取钓上更大的鱼!”

小宇接过贴纸,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让老师把鱼放进观察桶里,继续下钩。

与此同时,饵料大赛进入评审阶段。三位社区代表评委按照 “天然性”“诱鱼性”“创新性” 三个维度,对选手们的饵料进行打分。老周的 “酵母发酵玉米饵” 因为 “天然无添加、发酵香味浓” 获得 “天然性” 满分;阿强的 “红薯蚯蚓粉饵” 因为 “腥味天然、适合鲤鱼” 获得 “诱鱼性” 满分;李姐的 “荷叶碎红薯饵” 因为 “融入江湾生态、创意独特” 获得 “创新性” 满分。

最终,经过综合评分,李姐的 “荷叶碎红薯饵” 获得一等奖,老周的 “酵母发酵玉米饵” 和阿强的 “红薯蚯蚓粉饵” 获得二等奖。颁奖仪式上,小满把 “江湾生态饵料大师” 勋章和《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的收录证书颁给了李姐,李姐激动地说:“谢谢江湾给我这个机会,以后我会继续研发生态饵料,让更多人保护江湾的水质和鱼类!”

下午四点,一天的活动接近尾声。学员们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和钓获的小鱼(最后都放回了江湾),选手们拿着自己的获奖饵料和证书,依依不舍地跟老师和钓友们道别。有的孩子说明天要早点来,继续学水草养护;有的选手说要把自己的饵料配方分享给社区的钓友,让更多人用生态饵料;还有的家长说要带更多朋友来江湾,让他们也感受生态钓鱼的乐趣。

小满和老钓友们开始整理今天的教学素材和比赛资料 —— 把学员们的观察记录、饵料大赛的配方都收集起来,准备放进《江湾钓鱼年鉴》盛夏专题;把孩子们钓鱼的照片、视频分类保存,计划做成夏令营纪录片,下次活动时播放。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 陈守义看着忙碌的众人,笑着说,“咱们晚上在凉亭里简单吃点,然后开个会,总结今天的活动,调整明天的计划。”

众人纷纷响应,王奶奶去附近的餐馆订了盒饭,李师傅和王师傅则整理今天的教具,老张和小满则汇总学员们和选手们的反馈 —— 有的学员希望增加 “小鱼苗放生活动”,有的选手希望明天能现场测试自己的饵料诱鱼效果,有的家长则希望增加 “亲子生态实践” 环节。

晚上七点,众人坐在凉亭里吃晚饭,一边吃一边讨论明天的调整计划:明天上午增加 “小鱼苗放生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把小鱼苗放回江湾;下午增加 “饵料诱鱼测试”,让选手们在指定钓位测试自己的饵料效果;晚上的 “江湾生态故事会”,邀请老钓友们分享江湾的生态变迁故事。

小满认真地把计划记在笔记本上,还在旁边画了简单的流程图,确保明天的活动顺利开展。陈守义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的跨社区生态夏令营和饵料大赛,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而是变成了能让孩子成长、让社区联动、让生态保护落地的载体。而小满,就是这个载体的核心,用他的热情、创意和用心,让江湾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江湾的文化被更多人传承。

晚上九点,众人收拾好东西,往家走。盛夏的晚风带着荷叶的清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小满走在中间,手里拿着学员们的观察手册和选手们的饵料配方,还在跟大家讨论后天的 “亲子生态实践” 计划;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走在旁边,聊着今天学员们的进步和选手们的创意,脸上满是笑容;王奶奶则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空竹篮,还在跟大家说着明天要带更多的酸梅汤,让孩子们和选手们有足够的体力学习和比赛。

回到小区,众人在门口道别,约定明天早上五点准时到江湾,准备第二天的活动。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夜宵,桌子上摆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还有一盘切好的水果,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今天开营仪式和饵料大赛怎么样?孩子们学得开心吗?”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面条。

“特别好!孩子们都学会了制作生态饵料,有的还钓上了鱼,饵料大赛也很成功,李姐的荷叶饵料获得了一等奖!”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学员们的观察手册和选手们的饵料配方拿给老伴看,“明天咱们增加小鱼苗放生和饵料测试环节,后天还要办亲子实践,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感受江湾的生态之美!”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块水果:“好!奶奶支持你,明天我也去江湾帮忙,给孩子们递递水、看看东西,让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